中國紋樣,自古以來就美得驚心動魄,在蜿蜒曲折的紋路裡蘊藏著東方的想像力。
紋樣也使得古老的東方文化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故宮是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的權利中心,聚集了手藝家們的精心創作的紋樣成果。
琺瑯
琺瑯又稱「佛郎」、「發藍」、「法藍」,是由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而來。
琺瑯是以礦物質的矽、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合,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經焙燒磨碎製成粉末狀的彩料後,再依其琺瑯工藝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繪製於以金屬做胎的器體上,經烘燒而成為色彩繽紛,瑩潤華貴的琺瑯製品。
依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又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
元代琺瑯
掐絲琺瑯於元代引進,明代開始生產和使用。元代的琺瑯釉色有白、淺藍、藍、紅、墨綠、草綠、赭、黃、紫等色;造型和圖案風格,多是按照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製造而成,器型簡單樸素,掐絲比較勻整,鍍金較厚,至今仍很光亮。裝飾花紋多以纏枝蓮為主,也有纏枝葡萄紋和折枝花青紋等。構圖以對稱的圖案裝飾為主,舒朗流暢,給人以生氣勃勃的美感。

尊頸兩側為琺瑯鍍金雙獸耳,肩部凸起為三獸首銜琺瑯圓環,下承是銅鍍金三翼獸足。以淺藍色琺瑯釉為地,並裝飾掐絲琺瑯花卉紋。
口沿與肩部分飾垂雲紋,垂雲紋內填紫地花卉;頸部與足部分飾葡萄紋和蕉葉紋;腹部以紫、白、黃、紅、白、黃色六朵纏枝蓮作主題圖案。



明代琺瑯
明代設立了御用監,專為皇家制器。
此時琺瑯的特點也還保留著元代琺瑯的特點,釉色、花紋和元代並無太大的差別,勾蓮紋仍保留著飽滿、肥厚的特點,但纏枝花卉的葉子相比元代變得更小一些,作品風格簡單樸素。

爐通體以天藍色琺瑯釉為地,以紅、黃、白、寶藍、綠色填飾花紋。腹部飾八朵舒展飽滿的纏枝蓮花。蓋面以弦紋為界,飾花卉、雲紋各一周。三足飾鍍金獸面紋。爐色彩純正豔麗,紋飾對稱規範,鍍金厚重。



陶瓷文化
陶瓷文化,凝聚著創作者的生活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留存著創作者指尖藝術的文化。
它用精彩的線條,無聲的勾勒出一個個動聽的故事,記錄著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中華民族的發展與變遷。
無論是皇家貴族或是平民百姓,陶瓷的身影靜靜的流淌在華夏民族的長河中,包含了中國人深沉婉約、融於自然,卻自又慷慨激昂、粗獷豪邁的情懷。

壺的通體以青花裝飾。蓋頂繪以菊瓣紋,流上繪火珠紋,柄上繪銀錠、寶釵等雜寶紋。壺身繪鳳穿竹石蓮花紋。圈足外牆繪卷草紋。執壺造型規整,釉面勻淨,青花發色純正豔麗,彌足珍貴。



古人們用器物保留紋樣的美,而今天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一份美用現代的人方式繼續保存和傳承下去。
紋藏,傳承紋樣之美
▼名稱:釉彩大瓶上的紋樣 編號:GGTC049 來源:瓷器 年代:清乾隆
▼單獨紋樣
▼細節大圖
▼線稿
▼色板
▼名稱:掐絲琺瑯獸面紋 編號:GGFL037 來源:琺瑯 年代:清中期
▼單獨紋樣
▼細節大圖
▼線稿
▼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