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特別報導
享有「世界溼地、候鳥王國」美譽的鄱陽湖,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候鳥越冬棲息地。為給候鳥創造一個安全和諧的棲息環境,江西吳城候鳥小鎮在建設過程中始終秉持嚴守生態紅線,不破壞一寸溼地、不毀壞一塊林地的生態理念,以候鳥為媒介,以千年古鎮民俗風情為文化背景,將鳥類資源優勢轉為旅遊產業優勢,完美實現了人、鳥、湖的和諧共處。
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內外兼修促轉型升級
「保護好鄱陽湖的清水,助力打造美麗中國的『江西樣板』,為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吳城候鳥小鎮推進辦副主任樊堅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圍繞候鳥名片和溼地資源加快轉型,吳城藍莓莊園、荷溪馴養繁殖場、五樺公司等3家新型農業觀光企業蓬勃發展,2019年經濟產值突破1000萬元,帶動200餘戶農民增收致富,為特色小鎮注入經濟活力。
「候鳥經濟」的轉型升級只是江西省眾多綠色實踐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江西省深入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保護優先、源頭控制、綜合治理,以八大標誌性戰役、30個專項行動為統領,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
如今的長江岸線,正在江西不斷刷新「顏值」:全省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5%,無劣Ⅴ類水質斷面;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6%,高於國家考核目標10.7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列全國第二位,率先實現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
鶴舞鄱陽湖
堅持標本兼治,聚焦問題狠抓整改
「解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欠帳,最大的問題在水,而水的問題根子在岸上。」江西省委書記劉奇指出,江西省有152公裡長江岸線,是長江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之一,狠抓整改落實需要做到省市縣三級聯動,實施「一對一」包幹督導機制,及時協調解決難點堵點,推動整改任務落實。
截至目前,2018年和2019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29個問題已完成整改26個、銷號20個,整改完成率為89.7%,銷號完成率為69%,其他7個問題正按時序要求推進整改。在全省範圍內全面排查衍生性、關聯性問題,累計自查「舉一反三」問題487個。
為破解汙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融資難題,2020年江西累計發放長江綠色發展貸款623億元,爭取長江經濟帶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7億元,用於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江西汙染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數據顯示,目前全省城鎮生活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419.55萬立方米,生活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達16100噸,全省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配套率達98.88%,糞汙資源化利用率達95.18%,省內3千噸級以上客運專業化泊位的岸電設施實現全覆蓋,省內236座尾礦庫均已編制汙染防治方案,完成閉庫64座。
實施全流域治理,夯實基礎提升生態優勢
在江西湖口縣長江「最美岸線」示範段,「綠色發展」的強勁生命力在這裡展現。作為全省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試點縣,2017年全國首個保護江豚「協助巡護」示範點落戶於此。「此前由於過度捕撈,一些濱江企業汙水直排、汙染長江,江豚數量銳減。」護江員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隨著生態保護工作效果逐漸顯現,漁民們不再以捕魚為生,而是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實現了轉崗就業。
為守護一池清水,堅決打好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清船」「清網」「清江」「清湖」行動在江西全省展開。48個縣(市、區)、35個水生生物保護區、152公裡長江幹流和整個鄱陽湖區,重拳出擊整治非法捕撈行為。據了解,江西省已建檔立卡退捕漁船2.14萬艘、漁民6.82萬人,目前退捕漁船已全部回收處置,已安置上岸漁民4.88萬人,佔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者的85%,禁捕退捕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從過去的滿目瘡痍到如今的山水畫卷,江西處處呈現出新面貌。在贛州市尋烏縣,以廢棄礦區為切入點,開展綜合治理與資源循環利用等生態建設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以生態問題治理和生態功能恢復為導向,探索系統治理、全局治理新途徑。
「在這之前,礦山的治理方式還是簡單的封山育林。但『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不種草』的單一修復模式早已不適宜整體長遠的發展。」尋烏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動廢棄礦山修復和崩崗治理過程中,按照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思路,推動單一治理向全局治理轉變,探索出了一套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遊同治的模式,採取多種治理模式全方位蓄水保土,實現了「崩崗長青樹,沙洲變良田」的治理效果,曾經溝壑縱橫的「爛山地貌」現已綠草遍地、林果成行。
「以前咱們這裡受採礦影響,環境很差,現在經過治理,山綠了,溪水也變清了。」尋烏縣文峰鄉石排村一位村民說,隨著環境的改善,他搞起了贛南臍橙園,建起了新房,生活越過越紅火。
鄱陽湖溼地生態遊紅火
尋烏縣的成功案例,是贛州市探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生動寫照,也是江西省實施森林、溼地、生物多樣性等保護提升行動,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好山脈、山體、森林、水系等生態資源的有力實踐。
目前,江西全省已有自然保護區190個、森林公園182個、溼地公園99個,實現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鄭艾伽、記者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