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商韜略
文 | 華商韜略 宇剛
100片只賣22元的衛生巾你見過嗎?
沒有外包裝、保質期等相應標識,淘寶上售賣的散裝衛生巾引發廣泛關注甚至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月經貧困」的問題再度被揪上檯面。
可樂可以不喝,但是衛生巾不可以不買,一包衛生巾動輒十幾二十元,甚至進口衛生巾可以賣到60、70元一包。
就平均數據來看,女性一生中有2535天是經期,這相當於人生中將近7年的時間。BBC曾計算過,假設一個55歲的女性,從12歲開始來月經,那麼她一生中將會花費1604.52英鎊,也就是將近14627元人民幣來購買衛生用品。
女性所經歷的「月經貧困」,其中帶來的暴利究竟是在養活著誰?
【經期用品,隱藏在日用品之下的暴利商品】
相信大家對衛生巾的廣告並不陌生。從20年前電視劇播出的黃金檔,到現今各大視頻網站的影片廣告,藍色的液體,青春的少女,活力四射的廣告片總是能讓人耳目一新。而在代言人的選擇上,各大品牌更是競相出手,迪麗熱巴、林心如、張栢芝、朱茵……每個時代的當紅女星,都是他們的目標。
不怕最貴,只要最好。
最好的時段和最貴的代言,除了給出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品牌印象,也從側面展示了企業雄厚的財力。女性衛生用品究竟利潤幾何?
據一家國內衛生巾生產廠家揭秘,稱1片優質的衛生巾成本約為0.3元。而到消費者手中,搖身變成了3元一片,更有甚者買到5、6元甚至10餘元。如此大的價差,不禁讓人瞠目結舌。
不過,行業從業人員的揭秘,信息準確與否不得而知。那我們不如以上市公司發布的財報數據作為參考。恆安國際集團創立於1985年,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婦女衛生巾和嬰兒紙尿褲生產企業。其本年度上半年年報顯示,公司衛生巾品類毛利率為70.4%。
如此推算,疊加渠道費用、廣告費用等等,0.3元成本3元售價的傳言,看來並非空穴來風——衛生巾行業確實籠罩著暴利。
商界有一句俗語,女人和小孩的錢最好賺。女性經期用品,看似是套著「生活用品」外殼,卻走著「奢侈品」的路線。這裡的奢侈品,並不是將它們妖魔化,而是於太多女性來說,每月幾十元的開銷,已經是一筆過重的經濟壓力。
【月經貧困,成為「消費」女性的奢侈品】
月經貧困,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上,是源於一個淘寶評論。淘寶店鋪上售賣的22元100片裝散裝衛生巾,有網友擔心散裝產品衛生存有隱患,於是好心提醒網友,得到回覆卻是下圖:
這個回復讓人看得頗為心酸,初來大城市打拼小陳表示:「不是買不起衛生巾,只是衛生巾太貴了。買一包衛生巾都趕上我一頓飯錢了,買起來太心疼。能不能讓他們少做些廣告,價格降低些。」
但是,「月經貧窮」的實際情況遠不止如此。在我國部分偏遠山區,在印度、美國等多地,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有大量女性,根本無法負擔衛生巾的費用。
國家統計局發布,據2019年相關數據統計,約40%家庭戶對應的人口為6.1億人,年人均收入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一個三口之家,一天全部可支出費用只有60餘元。除了一日三餐,上有老人下有子女要贍養。「孩子要用衛生巾,一個月要花20幾元錢,這個錢都夠他一個月添置書本文具的,怎麼可能拿來買這些。」一位山區的居民曾說。很多山裡的孩子,至今還是用著一塊破布加上幾片草紙。
此時,月經貧窮已經不再是抽象的怨聲載道,而是實際的女性健康隱患。月經貧窮這個詞來自英文Period Poverty。
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國際問題。即便在發達國家,如英國至今仍有10%的年輕女性無法負擔起每月購買衛生巾的費用。
在美國,雖然已經沒有了「奢侈品稅」這個稅種。但在紐約州之外的很多州,衛生巾被課以30%到56%的消費稅。在澳洲,牙膏、成人尿布、保險套,甚至偉哥屬於免稅商品,但經期用品卻不在此行列。
女生經期用品,在高溢價、高賦稅的現實面前,已經淪成為一種針對女性的奢侈品。甚至為了保持基本的生理健康,女性沒有不選擇它們的權利,只能持續被其消費。
而在「被」消費背後,這百億的收入又落入了誰家?這暴利的背後到底是一個怎樣被人所忽視的真相呢?
但至少,今天,人們還是知道好多人連衛生巾都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