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情淚沾衣,江水江花豈終極。——杜甫
人這一生,會有坦途,也會有坎坷,更會遇到困難與失敗。遇到不順利,再正常不過了。與其抱怨命運多舛,不如坦然處之。
人生不順時,去做這2件事,往往會時來運轉。
1
反省自己,修正自己。
人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然而每當犯了錯誤,做了不當之事時,我們都應該認真進行反省,並盡一切努力不再重犯。憑藉這樣的反省的習慣,我們才能在人生不順時,迎來翻盤逆轉的時刻。
人生不順時,唯有自省,不斷反思自身的過失,去糾正錯誤、解決問題,才會讓自己從歧途走向正道,從不順的境地走出來。
遇到問題,有些人常常會把責任歸咎於他人,為自己開脫。
如果不想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往往只會讓事情更加的糟糕。
遇到問題,與其推卸責任,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改正錯誤,才能更快解決問題。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進步,在於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
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並付諸改正的行動,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好的自省,就是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強者懂得自我反省,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直接解決問題;弱者忽視問題,推開責任,抱怨不止。
但凡有成就的人,都非常注重自我反省,檢討自己的內心。
從「每日三省吾身」的孔老夫子,到寫出了「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的荀子,從在《修身》中強調自省重要性的墨子,到對自身缺點深惡痛絕以致於給自己立下三戒的曾國藩,無一不是這方面的範例。
賢君明主更是注重自身修養,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整衣冠;以人為鏡,可照得失。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晚清名臣曾國藩最擅長自省。
曾國藩一生,將自省與克製做到了極致,能成為清末重臣,與他的自省不無關係。他每天都會在日記當中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並以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
他從不懼怕批評,反而渴望得到批評,也正因如此,他聽什麼都是順耳的。
他的內心足夠強大,從不害怕顏面掃地,哪怕是聽到別人的表揚,也會句句反思。
曾國藩的一生,就是自省的一生,最終,他的人生修養和事業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成為一代中興名臣。
一個人唯有懂得自省,才能看清自己的錯誤與不足,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其實這些為大家稱道的人,不是不會犯錯,而是懂得時刻反省自己、修正自己。
海涅曾說過:「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只有善於反省自己,才能改掉錯誤,取得進步,少摔跟頭,少走彎路。
自我反省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找到新的出路。
如果不懂自省,就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更不能自救,只能一直沉淪,終至無可救藥。
一個人如果有自我反省的習慣,能學會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多進行有價值的復盤總結,那麼成長起來是很快的。
為什麼有些人在同一個地方接二連三地出錯、摔跟頭?原因就在於,他們並沒有從困難和挫折中汲取到有用的東西,苦是吃了不少,但不長記性,不懂自省。
做事情不順,遇到了挫折和困難,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不懂得自省,只會不斷地摔倒,只有自省才能讓人避免一錯再錯。
遇到不順的事情時,懂得反躬自省,從自身出發找問題,往往都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到像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但是,卻可以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推卸責任。
如果能觀心自省,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是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往往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有人說:「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幾十年,便有一半的人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人生的成與敗都是自己決定的,學會自省,才能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2
靜下心來,沉得住氣,是對任何人來說都適用的生存智慧。
人活一輩子,不可能永遠交好運,總是要經歷各種失敗、打擊和磨難。
這時若是急著處置,不能靜下心來處理,結果可能就會越來越糟。
遇到難事的時候,不妨讓自己靜下來。
俗話說得好,心靜則清,心清則明。靜下來,或許一切就會豁然開朗了。
把心靜下來,學會坦然處之,才不會讓自己的內心,輕易被外界嘈雜的聲音擾亂。
人,最難能可貴的,莫過於擁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捲雲舒」的淡然心態。
靜下心來,許多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有一句古話曾言:「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每臨大事,唯有心靜,方能從容。
《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很多時候,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越急,就越容易六神無主。越慌,就越容易滿盤皆輸。
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
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靜氣去支撐。
唯有當你靜下來,不過度慌亂,不過度緊張時,才能更理性思考,去想出應對之策。
狄更斯說過:「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冷靜,沉著。」
遇到越是緊急的情況,越是要心靜如水,沉著應對。
正如有句話說的:「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水面在特別平靜的時候,水面上的倒影才會清晰;而人心在特別安寧平靜的狀態下,自然擁有辨明是非,看破紛擾的智慧。
《禮記》裡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詳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詳,為處事第一法。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
心若靜,則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發覺事物的精髓。
面對繁忙浮躁的塵世紛擾,唯有守一顆靜心,舍幾分浮躁,才能擁有臨事不懼的智慧。
當一個人擁有了靜下來的力量,就會變得睿智。
靜下來,會有無窮的力量。
古往今來的聖賢,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
靜,是一種無聲而強大的力量,如果你能靜下來,你便能懷著一顆從容、智慧的心,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人只有在靜下來,才能看清自己,知道自己面臨的是什麼,應該怎麼做。
一個人只有靜下來,才能學會思考、認清自己,看到事物的真相,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船的力量在於帆漿,人的力量在於靜下來思考。
靜下來思考是一種心靈的修行,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洗滌,只有靜下來學會思考,才能讓浮躁的心沉澱下來,讓智慧的光穿越迷霧,從而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
正如牛頓所說:我的成功都歸功於靜心的思考。
當一個人遇到棘手之事,不知如何是好時,最好的辦法,不是焦慮,而是先讓自己先靜下來。
生活中突遇難事,焦慮非但於事無補,慌亂處理還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唯有靜下心來,才能更好思考,更快解決問題。
在安靜中,常常孕育著無窮無盡的智慧。
靜下來,許多難題,才可以在理性的思考中迎刃而解。
靜下心來,你會發現,在疑無路之時,如果鍥而不捨,繼續前行,會柳暗花明;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
不管路途多麼艱難,不管前途多麼渺茫,只要心中有靜氣,並加以努力,總會達到新境界。
保持內心的平靜,我們才能找到克服困難的辦法,才能直面生活中的各種考驗。
沉得住氣,是冷靜,是積累,也是沉澱。
司馬遷慘遭宮刑之後,沉住氣發憤著書,才有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參加科舉屢屢失敗的蒲松齡,在寂寞裡聊齋閒話才有了「寫鬼寫妖高人一等」的《聊齋志異》。
居裡夫人埋頭做實驗,耐住了十餘年的苦悶,才終於在成噸的礦石殘渣中提煉出0.1克的鐳。
《菜根譚》裡說:「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風花雪月本閒,而擾攘者自冗。」
有人說,人類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時間的混合。所謂強者,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時機。
很多時候,追求速度,會讓自己的內心無法真正地沉下去,結果當然也不會太理想。
欲速則不達,只有沉得住氣,才能穩步走好每一條路。
每一個目標的達成,都要經歷千辛萬苦的磨鍊,沒有誰的成就,是輕而易舉得來的。
只有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沉下去,專注自我修煉,才能在一個位置上站穩腳跟。
我們往往在羨慕別人的好運時,忽略了別人在背後付出的努力。
而那些真正厲害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耐住了寂寞、承擔了壓力、沉得住氣、沉下心來默默耕耘的人。
能笑到最後的,一定是那些心中懷揣遠大志向還能一直沉得住氣、沉下心來努力的人。只有那些能夠默默去努力的人,才可能最終守得雲開見月明。
人生需要慢慢積澱,生命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要相信自己,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多一點機會。不著急,沉得住氣,一切會好起來。
人生遭遇挫折,不順利的時候,去反省自己,修正自己,靜下心來,沉得住氣,沉澱自己,提升自己,往往會時來運轉,一切都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