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8年也被稱為「國潮元年」。
以李寧、CLOT 為代表的一眾國牌在國際時裝周的世界性舞臺上展示了中國的潮流力量,也讓以國內大陸設計為主的「國潮」這一概念愈發深入我們的認知中。
自此之後到今年,李寧一發不可收拾,多次登陸各大時裝周,推出自己的系列設計,儼然成為了國潮的代表。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在更早之前 16 年時的 回力。
在當時勢頭正盛的小白鞋浪潮中,回力也被眾多媒體冠以「國貨之光」、「國潮之光」的名號。
可這陣潮流過後,回力卻突然有點「銷聲匿跡」了,遠沒有了 16 年前後那時人腳一雙的盛況。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回力業績的逐年上漲。
去年,回力網上旗艦店的銷售額就超過了2億,其中帆布鞋的銷量增長更是達到了驚人的 500%,主要都集中在二三線城市。(數據來源於天下網商)
但不管是幾線,葉子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有雙回力。
不少人對回力有著十分複雜的感情,葉子個人也是其中之一。
非常便宜的價格,簡便實穿且普識程度高,還有那一份國貨的情感賦存,確實不失為一雙「好」鞋款。
可一直以來,回力的地位都比較尷尬。
有著國貨老字號身份的它往往被放在你「鞋櫃」中的最低處,每每都是起到替代品的作用,每當你其它鞋款發生意外不能穿時,或者是你今天偶爾想接地氣一下,這時候才會輪到它出場。
在眾多熱衷追逐潮流的 sneakerhead 心中,回力的潮流屬性非常之低,能夠帶來的也僅僅是那一份情懷:你穿上國貨了。
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附加價值,更談不上什麼產品科技。
那麼說到底,回力能作為時下國潮的代表嗎?
老實說,作為老大哥的回力,而今還遠沒有追上一眾晚輩的步伐,到達這個位置。
曾經的回力確實是無愧於「國貨之光」的名頭。
回力品牌的前身可以追溯到 1927 年,是被殖民時期,我們國家用來抵抗洋貨侵略的「武器」。也是建國後,50 年代中國男籃和 80 年代奪得世界冠軍的中國女排唯一指定球鞋。
在回力的前期階段,就創造出了一年賣出超過 1000 萬雙的成績,是那時候受之無愧的「國民球鞋」。
然而,到了 80~90 年代,由於 Nike、adidas 等一眾外國運動品牌的進入,和國內以安踏、李寧為代表的一批國產運動品牌的誕生。
內外夾擊之下,加上自身產品科技的落後,還有設計創新的乏力,回力迅速沒落,一度面臨倒閉。
在 2000 年初期,回力也曾小規模,短暫地回暖過。
當時,北京地下搖滾音樂文化及其圈子的崛起,便宜又與當時 Nike、adidas 等市場主流品牌形成鮮明對比的回力小白鞋,就作為裡面最具反叛和獨立精神的代表符號,被我們國家不少搖滾音樂人推崇過。
而能夠真正稱得上是回力的幸運年的是 2008 年。
這一年,對回力來說有兩件事非常重要。
一是「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 不經意間的帶貨,讓飛躍的小白鞋在歐美掀起了一股潮流,這則消息剛好被兩者本屬於一家的回力注意到,品牌很快便打造了同款,很好地藉助一波熱點,止住了頹勢。
第二就是北京奧運會的舉行,這一年是國內的體育盛年,為不少運動品牌注入發展的強心劑。同時 08 年實際上也是「國貨的元年」,買舊時的老國貨成為了全新的流行風尚,符合這兩點的回力就在其中。
還有 16 年前後的小白鞋風潮,更是讓回力順利地搭上了快車,得以扭虧為盈,進一步擴大了業績,老鞋被賦予了各種「國潮代表」新身份,重新進入到了年輕一代人的心目中。
按道理來說,這幾次應該都是回力翻身轉型好的時機,但由於各種原因,都沒有把握得住,品牌背後的資本力量或許只看到了「表層」的利益,放棄了更深層次的考慮,把難得的機遇變成了回力「墮落」的開始。
毫無顧忌的抄襲,成為了繼 WB-01 小白鞋後,人們對回力最深刻的認識。
去年打造的號稱是「最潮回力」的回天之力款式,更是被不少所謂的潮流媒體吹上天。但幾個 OW 元素的「挪用」,限量 520 雙,售價 999 元,足以看出品牌方一心只想打造網紅爆款的野心,也無疑成為了明眼人心中一個笑話存在。
▲ 左:鬼冢虎、右:回力
很長一段時間內,回力是不少國內品牌的縮影。
國潮對他們而言僅僅只是掛著情懷在「賣狗肉」的廣告方式之一。品牌宣傳上的言過其實,產品研發上的落後,設計上抄襲跟缺乏創意不足,成為了它們最大的病症,並一步步地在挑戰著大眾的失望底線,讓我們對它怒其不爭。
——
回力的蓄勢待發
好飯不怕晚,17 年的 90 周年之際,是品牌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節點。
興許是真的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回力也下定決心,積極地尋求全新的變革。
在 2017 年率先開通了品牌 ins 等社交媒體帳號,改名為 Warrior,還發布了一個海外專屬系列 WOSS,首波發售了單品就以經典的 WB-01 為原型,推出了白紅跟白藍兩個配色。
在鞋舌處縫上了「Warrior 中國上海」的字樣,後跟也換上了「OS」以及「33」的標識,擺脫了以往單一的印象,有點決心進入 sneaker 圈子的意思。
並邀請來了不少博主在網絡上為自己帶貨,一改國內的「老字號」,成為最先注重海外市場轉型的國牌之一。
儘管我們在海外系列的設計上,還是能夠看出有點「換湯不換藥」的意思。
這也就引出了品牌變革的第二步,葉子認為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更換設計師。
同樣是在 2017 年,回力迎來了兩位畢業於歐洲設計學院的 Z 世代的首席設計師:秦曼、鮑珺怡。
她們曾共同擔任過義大利鞋履品牌 Joshua Sanders的設計師,還被義大利 VOGUE TALENT 授予了「最受矚目的年輕設計師」稱號。
設計上新鮮血液的加入,可以說是回力變革走出的最強有力也是最踏實的一步,從最根本的產品上出發,能夠快速啟動整個品牌的創新轉型。
▲ 秦曼、鮑珺怡
當然,兩位設計師加入僅僅不到兩年,還遠未能完成品牌從上到下的整體轉型,但從中我們也是能夠看出點新的東西。
僅從設計師經手過的款式來看,不難發現,現在的回力正往時下最火熱的 sneaker 趨勢靠攏,一改以往單一的復古印象,解構手法給予的豐富層次,復古 Dad Shoes 的老爹鞋型,以及更為簡潔利落的配色,無不讓這個超過 90 歲老牌煥發出全新的流行形象。
而於其中增加進的輕量中國風元素,既避免添足堆砌感,也顯得格外可愛了幾分。
不僅如此,設計師還從最基礎的穿著腳感入手,新版回力採用更為優質的原材料和更加精細的細節工藝,經由400道工序打造,在透氣性跟質量品相上相比舊版有了很大改進。
從設計師的專訪中我們也可以得知,未來她們還會為回力搭建系統化設計模式,鋪設更多的產品框架,以及力求更長的流行周期。
可以說,這一次回力是決心要改頭換面了。
有了新勁的設計力量,接下來便可以摸索更加多樣化的發展模式,掌握主動權。
除去舉辦展覽之外,回力也學會潮牌們的聯名套路。
不同於國內多數品牌的「低劣」聯名,回力的聯名還是頗有份量的。
令人印象中深刻的是去年秋冬與美國潮牌 OBEY 的合作。
得承認,品牌雙方的合作依舊停留在大膽的換色跟增添標誌上的「表層」聯名,但從這一次的簡單探索,也證明了回力積極求變的一面,讓我們對品牌的未來有了更高的期待。
客觀來說,因為有了李寧這個國潮標杆,回力的國潮之路仍然任重道遠,待需解決的問題還是不少。
例如,抄襲依然嚴重。
包括 Nike、匡威、Vans、Yeezy、Onitsuka Tiger 等等時下大熱的品牌款式,甚至李寧的某些鞋款在內,你都可以很容易地從回力身上找到影子,仿造爆款的味道過於明顯,品牌自主獨立設計的產品線依舊單一,鞋型款式非常單薄。
其次是,品牌的定位模糊。
如果以運動品牌來說,回力的產品科技還是「慘不忍睹」,研發的投入不足。
而放在側重潮流趨勢的 sneaker 領域中,回力也沒有形成自己特色鮮明的品牌 DNA。
作為「國潮」的代表鞋履,經歷過好幾次斷層的回力,至今都沒有提煉出來特有的品牌底蘊。
不像李寧那樣有著鮮明的運動風作為厚實的基礎,「國潮」很大程度上對回力來說只是空洞的口號,沒有品牌概念的輸出,因而造成品牌的辨識度也十分不清晰,進一步來說也就損失了一大部分的可能性。
再者,就是「內外不一」。
回力的國內外,可以說是兩種鮮明的對立。
這兩年來,在國外市場上不管是聯名設計,還是營銷策略上,品牌都不留餘力,讓國外年輕的 sneakerhead 都進一步地接受了品牌。
相對之下,回力在國內卻難覓新鮮感,大多數受眾對其印象依然停留在國貨小白鞋上,相關的聯名企劃也極為少見,因此容易陷入單一局面中,限制了品牌受眾。
以上及其更多,都是擺在設計師跟品牌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所說回力作為國潮的代表還為時尚早。
事實上,葉子覺得匡威是回力非常值得去學習借鑑的對象,即使是它被 Nike 收購了。
它們的歷史腳步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同樣蘊藏著悠久的運動傳統(匡威之於 NBA,回力之於男籃女排),後期也都「涉足」搖滾,有著多種不同領域的文化屬性。
不同的是,匡威從 NBA 出來後,憑藉著獨特的品牌設計,確立了以年輕、復古、時尚為主的品牌定位,輸出追求自我的時尚先鋒理念,在世界範圍內受到了廣泛的追捧,一度也成為了美國精神文化的符號象徵,很好地完成了品牌轉型。
對回力來說,廣泛的群眾認知基礎,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當中的先鋒特性,都是品牌本該好好利用的資源。
說到底,國潮並不是一句簡單腦熱的「買它」就行,在這之下,創新、設計、品質、理念,缺一都不行。
看完記得點在看喲~
「新浪微博:@TOPMEN男裝網」
推廣聯繫微信:topfashion02,QQ:2213715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