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my 發表於 2017-08-11 14:21:27
二次迴路(secondary circuit) 定義:測量迴路、繼電保護迴路、開關控制及信號迴路、操作電源迴路、斷路器和隔離開關的電氣閉鎖迴路等全部低壓迴路。由二次設備互相連接,構成對一次設備進行監測、控制、調節和保護的電氣迴路稱為二次迴路。是在電氣系統中由互感器的次級繞組、測量監視儀器、繼電器、自動裝置等通過控制電纜聯成的電路。用以控制、保護、調節、測量和監視一次迴路中各參數和各元件的工作狀況。 用於監視測量表計、控制操作信號、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等所組成電氣連接的迴路均稱為二次迴路或稱二次接線。
二次迴路電路詳解1、圖1 為直流母線電壓監視裝置電路圖,請說明其作用
答:直流母線電壓監視裝置主要是反映直流電源電壓的高低。KV1是低電壓監視繼電器,正常電壓KV1勵磁,其常閉觸點斷開,當電壓降低到整定值時, KV1失磁,其常閉觸點閉合, HP1光字牌亮,發出音響信號。KV2是過電壓繼電器,正常電壓時KV2失磁,其常開觸點在斷開位置,當電壓過高超過整定值時KV2勵磁,其常開觸點閉合, HP2光字牌亮,發出音響信號。
圖1 直流母線電壓監控裝置接線圖
2、說明圖2 直流絕緣監視裝置接線圖各元件的作用
答:圖2 是常用的絕緣監察裝置接線圖,正常時,電壓表1PV開路,而使ST1的觸點5-7、9-11( ST1的1-3、2-4斷開)與ST2的觸點9-11接通,投入接地繼電器KA。當正極或負極絕緣下降到一定值時,電橋不平衡使KA動作,經KM而發出信號(若正、負極對地的絕緣電阻相等時,不管絕緣下降多少,KA不可能動作,就不能發出信號,這是其缺點)。此時,可用2PV進行檢查,確定是哪一極的絕緣下降(測「+」對地時,ST2的2-1、6-5接通;測「-」對地時,ST2的1-4、5-8接通。正常時,母線電壓錶轉換開關ST2的2-1、5-8、9-11接通,電壓表2PV可測正、負母線間電壓,指示為220V。),
若正極對地絕緣下降,則投ST1 I檔,其觸點1-3、13-14接通,調節R3至電橋平衡電壓表1PV指示為零伏;再將ST1投至II檔,此時其觸點2-4、14-15接通,即可從1PV上讀出直流系統的對地總絕緣電阻值。若為負極對地絕緣下降,則先將ST1放在II檔,調節3R至電橋平衡,再將ST1投至I檔,讀出直流系統的對地總絕緣電阻值。假如正極發生接地,則正極對地電壓等於零。而負極對地指示為220V,反之當負極發生接地時,情況與之相反。電壓表1PV用作測量直流系統的總絕緣電阻,盤面上畫有電阻刻度。
由於在這種絕緣監察裝置中有一個人工接地點,為防其它繼電器誤動,要求電流繼電器KA有足夠大的電阻值,一般選30kΩ,而其啟動電流為1.4mA,當任一極絕緣電阻下降到20 kΩ時,即能發出信號。對地絕緣下降和發生接地是兩種情況。
圖2 直流絕緣監控裝置接線圖
3、根據圖3 分別說明A點與C點;B點與C點;A點與B點或A點與D點同時發生接地時有什麼危害
答:直流系統在變電站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要保證一個變電站長期安全運行,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直流系統的絕緣問題是不容忽視的。變電站的直流系統比較複雜,通過電纜溝與室外配電裝置的端子排、端子箱、操作機構箱等相連接,因電纜破損、絕緣老化、受潮等原因發生接地的可能性較多,發生一極接地時,由於沒有短路電流,熔斷器不會熔斷,仍可繼續運行,但也必須及時發現、及時消除。通常,要求直流系統的各種小母線、端子迴路、二次電纜對地的絕緣電阻值,用500V搖表測量其值不得小於0.5MΩ。直流迴路絕緣的好壞必須經常地進行監視。否則,會給運行帶來許多不安全因素。
現以圖3 為例說明直流接地的危害。當圖中A點與C點同時有接地出現時,等於+WC、-WC通過大地形成短路迴路,可能會使熔斷器FU1和FU2熔斷而失去保護電源;當B點與C點同時有接地出現時,等於將跳閘線圈短路,即使保護正常動作,YT跳閘線圈短路,即使保護正常動作,YT跳閘線圈也不會起動,斷路器就不會跳閘,因此在有故障的情況下就要越級跳閘;當A點與B點或A點與D點,同時接地時,就會使保護誤動作而造成斷路器跳閘。直流接地的危害不僅僅是以上所談的幾點,還有許多,在此不一一作介紹了。
因為發生直流接地將產生許多害處,所以對直流系統專門設計一套監視其絕緣狀況的裝置,讓它及時地將直流系統的故障提示給值班人員,以便迅速檢查處理。
圖3 直流接地示意圖
4、據圖4 具有燈光監視的斷路器控制迴路圖(電磁操動機構)說明各元件的名稱,動作過程
答:圖中:+WC、-WC — 控制母線; FU1、FU2—熔斷器,R1-10/6型,250V; SA — 控制開關,LW2-1a.4.6a.40.20.20/F8型;HG — 綠色信號燈具,XD2型,附2500Ω電阻;HR — 紅色信號燈具,XD2型,附2500Ω電阻;
KL — 中間繼電器,DZB-115/220V型;KMC—接觸器; KOM — 保護出口繼電器;QF—斷路器輔助開關;WCL—合閘小母線;WSA—事故跳閘小母線; WS—信號小母線;YT—斷路器跳閘線圈;YC—斷路器合閘線圈,FU1、FU2—熔斷器,RM10-60/25 250V;R1—附加電阻,ZG11-25型,1Ω;R2—附加電阻,ZG11-25型,1000Ω;(+)WTW—閃光小母線。
(一)「跳閘後」位置
當SA的手柄在「跳閘後」位置,斷路器在跳閘位置時,其常閉觸點閉合,+WC經FU1 →SA11-10 →HG及附加電阻→ QF(常閉) KMC線圈→ FU2 →-WC。此時,綠色信號燈迴路接通,綠燈亮,它表示斷路器正處於跳閘後位置,同時表示電源、熔斷器、輔助觸點及合閘迴路完好,可以進行合閘操作。但KMC不會動作,因電壓主要降在HG及附加電阻上。
(二)「預備合閘」位置
當SA的手柄順時針方向旋轉90o至「預備合閘」位置,SA9-10接通,綠燈HG迴路由(+)WTW→ SA9-10→ HG QF(常閉)→ KMC→FU2 →-WC導通,綠燈閃光,發出預備合閘信號,但KMC仍不會啟動,因迴路中串有HG和R。
(三)「合閘」位置
當SA的手柄再順時針方向旋轉45o至「合閘」位置時,SA5-8觸點接通,接觸器KMC迴路由+WC→ SA5-8→ KL2(常閉)→ QF(常閉)→KMC線圈 →-WC導通而啟動,閉合其在合閘線圈迴路中的觸點,使斷路器合閘。斷路器合閘後,QF常閉觸點打開、常開觸點閉合。
(四)「合閘後」位置
鬆手後,SA的手柄自動反時針方向轉動45°,復歸至垂直(即「合閘後」)位置,SA16-13觸點接通。此時,紅燈HR迴路由 FU1→SA16-13→ HR →KL線圈→ QF(常開)→ YT線圈→ FU2→-WC導通,紅燈亮,指示斷路器處於合閘位置,同時表示跳閘迴路完好,可以進行跳閘。
(五)「預備跳閘」位置
將SA手柄反時針方向轉45°至「跳閘」位置,SA6-7導通,HR及R被短接,經+WTW→HR→KL→QF常開觸點→YT→-WC迴路,紅燈閃光,發出預備合閘信號。
(六)「跳閘」位置
將SA手柄反時針反向45°至「跳閘」位置,SA6-7導通,HR及R被短接,經+WC→SA6-7→KL→QF常開觸點→-WC,使YT勵磁,斷路器跳閘。斷路器跳閘後,其常開觸點斷開,常閉觸點閉合,綠燈亮,指示斷路器已跳閘完畢,放開手柄後,SA復位至「跳閘後」位置。
當斷路器手動或自動重合在故障線路上,保護裝置將動作跳閘,此時如果運行人員扔將控制開關放在「合閘」位置(SA5-8觸點接通),或自動裝置觸點KM1未復歸,斷路器SA5-8將再合閘。因為線路有故障,保護又動作跳閘,從而出現多次「跳合一」現象。此現象稱為「跳躍」。斷路器若發生跳躍不僅會引起斷路器毀壞,而且還講擴大事故,所謂「防跳」措施,就是利用操作機構本身機械上具有的「防跳」閉鎖裝置或控制迴路中所具有的電氣「防跳」接線,來防止斷路器發生「防跳」的措施。
圖4中所示控制迴路採取了電氣「防跳」接線。其KL為跳躍閉鎖繼電器,它有兩個線圈,一個電流啟動線圈,串於跳閘迴路中;另一個電壓保護線圈,經過自身常開觸點KL1與合閘接觸器線圈並聯。此外在合閘迴路中還串有常閉觸點KL2,其工作原理如下:
當利用控制開關(SA)或自動裝置(KM1)進行合閘時,若合在故障線上,保護將動作,KOM觸點閉合,使斷路器跳閘。跳閘迴路接通的同時,KL電流線圈帶電,KL動作,其常閉觸點KL2斷開合閘迴路,常開觸點KL1接通KL的電壓自保持線圈。此時,若合閘脈衝未解除(如SA未復歸或KM1卡住等),則KL可靠地斷開合閘迴路,使斷路器不能再次合閘。只有當合閘脈衝解除(即KM1斷開或SA5-8切斷),KL的電壓自保持線圈斷電後,迴路才能恢復至正常狀態。
圖中KL3的作用是用來保護出口繼電器觸點KOM的,防止KOM先於QF打開而被燒壞。電阻R1的作用是保證保護出口迴路中當有串接的信號繼電器時,信號繼電器能可靠動作。
圖4 燈光監視的斷路器控制迴路(電磁操動機構)
編輯點評:二次迴路圖的最大特點是邏輯性很強,其設備、元件的動作嚴格按照設計的先後順序進行,所以看圖時只要抓住一定的規律:先一次,後二次;先交流,後直流;先電源,後接線;先線圈,後觸點;先上後下;先左後右。
接著讀:
二次迴路電路原理圖及講解(二)——電路天天讀
二次迴路電路原理圖及講解(三)——電路天天讀
二次迴路電路原理圖及講解(四)——電路天天讀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