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幸福嗎」這個問題似乎是從多年前央視一個採訪開始被大眾熱議的,數年過去,我們其實還是經常問自己「我幸福嗎」?我認為,幸福與否,與我們對幸福的理解有關。
一、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話題。早在幾千年前,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亞里斯多德就對這個問題給予極大的重視。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是一種自足的、持續的、鞏固的、符合德性的現實活動,是至善。幸福帶給人們的不是單純的物質滿足,而是一種來自於靈魂深處的真正的快樂,是最美好、最善良、最快樂。
我們看,古希臘哲人就已經對人類的「幸福」課題做了研究和探討。再看我們的現實生活,似乎越來越多的人對生活充滿了一絲絲抱怨,有的時候太在乎現實世界的觀感,便忽視了心靈深處的關照。而我們幸福與否更多的與「靈魂」的感受相關。
擁有財富、地位、金錢就會幸福嗎?富豪們不是也存在煩惱嗎,甚至有的時候我們還能從很多娛樂頭條上看到他們為家庭、婚姻、財產等問題,叨擾得不可開交,他們幸福嗎?也許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最清楚。
正如先賢所述,幸福來自於靈魂深處的快樂,想要知道自己幸福與否,要問問自己的內心。
二、如何獲得幸福
幸福的獲得並不是「不勞而獲」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積極地為自己的「幸福」為努力。
第一,我們需要利用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實現幸福的條件。如果說我擁有一份工作就會感受幸福,那麼就為之努力;如果說我尋找到一個伴侶就是幸福,那麼就為此而付出。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並且從實際情況出發,為自己設立小目標,並慢慢實現。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爭取到的進步,從而獲得的快樂喜悅,我們說這就是接近了「幸福」。「幸福」需要實踐獲得。
第二,我們需要「內外兼修」。實現了人生的小目標之後,我們還需關照內心世界。雖然幸福的獲得需要周圍環境和事物的補充,但是最高級的幸福依然來自我們靈魂深處。正如我們提到了「富豪也有苦惱」的例子,內心世界的匱乏,所感受到的空虛可能比「一無所有」來得更加可怕,因為那時可能自己就已經失去了人生方向,更有甚者,也許會誤入歧途了。故而,內心世界也是我們需要去關照的地方。
用我們的眼睛多去發現生活中不易察覺的美好,有了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才有可能聽到自己內心最快樂的聲音。仔細觀察生活,也許陽臺上那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就是「今日份」的快樂呢。
三、幸福的意義
我們經常討論「幸福」與否的話題,但是幸不幸福對於我們有何意義呢。我認為,一個人唯有經歷了外在努力、內心關照,所獲得了幸福,才能成為一個對世界、對他人、對社會有愛的人。我們的世界,正是因為有愛而美好。自然需要愛、社會需要愛、一草一木都需要愛。
一個人如果失去了發現幸福、追尋幸福的能力,那麼便失去了感知愛、奉獻愛的機會,這是遺憾的。
綜上,「我幸福嗎」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思考什麼是幸福、如何獲得幸福以及幸福有何意義這三方面基本問題,才能認認真真問問自己的內心,從而得到答案。目前,如果是我來講的話,我想說,我在幸福的路上,我想我正在接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