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吉他如果具有很好的音色,良好的音準,非凡的清晰度和反射力,但是它卻很難彈,這樣的吉他是理想的嗎?我認為,這樣的吉他是不可取的。舒適的手感是所有吉他演奏家的追求,也是吉他製作者的奮鬥目標。
一把手感輕鬆的吉他能令吉他演奏者具有更加富餘的技術能力從而專注於音樂作品的演繹,同時也令他們的練習更加輕鬆愉快。有些業餘吉他愛好者常常認為初學者需要一把比較難彈的吉他來鍛鍊「指力」, 這種觀點無疑是錯誤的。
首先,如果掌握科學的左手按弦方法,那麼演奏者根本無需花費太大的力氣。在一把製作標準的吉他上,就是一位幾歲孩童的力量都足以將琴弦按牢。我們並不需要一把「難彈」的吉他來鍛鍊本來就不需要的額外力量。
第二,如果長期在手感不好的吉他上彈奏,演奏者將很難掌握放鬆的演奏方法,結果導致他們左右手緊張扭曲,這樣的演奏讓演奏者自己非常不舒服,嚴重影響技術和音樂的進步。一 旦養成這種習慣,日後再要改正就非常困難了,嚴重的,還會造成肌腱筋骨受傷,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這種錯誤的見解也讓無數吉他愛好者無法忍受曰復一曰的煎熬最終放棄吉他。我曾經看過一篇外國鋼琴家談論國際鋼琴比賽的文章,這位作者注意到一些選手常會出現「砸琴」的不良演奏方法。這個現象引起他的興趣並引領他做進一步調查研究。研究結果不禁讓人汗顏,原因竟然是這些選手很少有機會在配重和發音科學的鋼琴上學習,從而導致他們不得不以額外的粗暴力量來練習,最終形成一種惡劣的演奏方式。
一把吉他的手感來自兩方面,首先是左手的舒適度。而左手的舒適度又和幾個因素相關聯。
1、上弦枕處和琴橋處的弦距
古典吉他一般上弦枕處的弦距約為42毫米左右,民謠吉他約為38毫米;古典吉他在琴橋處的弦距通常為58毫米到62毫米之間,民謠吉他約為56毫米。
不同的製作家會在這個標準上作一些調整。如果弦距偏寬,我們在演奏的時左手就要進行更大的伸張,這無疑會加大演奏的難度。吉他上弦枕處的弦距是可以自行調整的。如果演奏者感覺弦距太寬,他們可以另外製作一個上弦枕,將放置琴弦的開槽距離調整到合適的位置。但是下弦枕處的弦距通常是無法改變的,因為這個距離是 由琴橋上的穿弦孔距決定的。我也看過一些愛好者在下弦枕(saddle )上開槽以改變此處的品弦距,但是這種做法不可取,除了影響吉他傳統的美觀之外,更會影響琴弦對 弦枕的壓力而影響吉他的聲音。
2、品弦距
品弦距為琴弦安裝並調整到標準音高之後,琴弦底部和品絲頂部之間的距離。我們通常在吉他的第1品和第12品處測量品弦距。古典吉他界一般的認為,1弦12品處的品弦距應在3毫米左右,6弦12品處的距離為4.5毫米以內。民謠吉他則認為:1弦 2.0~2.5mm,6弦 2.5~3.0mm,算是低弦距;1弦 2.5~3.0mm,6弦 3.0~3.5mm,算是高弦距。
出品的新琴通常都會將弦距做得大一些,給環境因素引起的變化留有餘地。但吉他的品弦距不是固定的,每一位演奏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喜好在合理的範圍內調整。
3、琴頸的形狀和厚度
琴頸的形狀和厚度的設計對手感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為了更好地符合人體的工學原理,現代許多制琴師都致力於研究最符合人們彈奏需求的琴頸形狀以及厚度。我們知道每個人的手型和大小都不盡相同,因此,沒有一把吉他 可以滿足所有人的手感要求。主流的琴頸形狀包括C型、V型和U型,在高端的吉他裡,琴頸的弧度並不是單一的,會在不同位置打磨出不同的弧度以追求完美的握持感。
4、指板(品絲)形狀
大部分制琴師相信略帶弧度的指板和品絲形狀演奏起來會更舒適,因為我們在吉他上橫按時手指呈弧形,品絲如果做成弧形就能和手指形狀吻合讓演奏更舒適。當代的古典吉他、民謠吉他和電吉他都帶有這樣的弧度,但弧度大小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品牌都帶有自身的特點。並不是所有吉他製作家都認為弧形品絲是必要的,有的古典吉他制琴師偏愛平直的指板,算是一種比較復古製作經驗。
5、有效弦長
有效弦長是會影響到琴弦拉力的,從而導致手感的變化,這也就是為什麼通常旅行琴手感比較好的原因,現代吉他的標準弦長為650毫米,這樣的弦長對大多數吉他演奏者來說是合適的,無論對於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也有個別的演奏者(尤其是女性和兒童)對這樣的弦長還是不能適應。因此許多製作家也製作小弦長吉他,弦長通常為640 毫米或者630毫米。有些19世紀吉他的複製品弦長更短,用這類古典吉他演奏19世紀的作品無論在技術上還是風格上都更為有利。這類吉他的代表製作家有英國的加裡•索斯韋爾,他的仿斯塔弗吉他弦長只有610毫米。
6、琴體本身的張力與琴弦的搭配問題
根據琴弦的粗細與材質,幾乎所有品牌的琴弦上都可以分成高中低三種張力類型。高張力琴弦的控制會困難一些。但是,除了琴弦本身張力的因素之外,還有琴體張力因素在影響著手感。大部分吉他演奏者都注意到,相同品牌、相同等級張力的琴弦在不同的吉他上演奏,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這並不是某種錯覺,而是事實。我們往往忘了琴弦與吉他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是一個整體。
琴弦固定在琴體的兩端,任何張力的琴弦都會與琴頸、吉他面板產生反作用力,琴弦和面板在拉力的作用下變形直到達到一個平衡 點。因此,我們不能忽略琴頸和面板而單獨地去感受琴弦的張力,而應該在某種意義上 去感受面板的「張力」。
除了琴弦與面板、琴頸要建立特定的平衡,演奏者本身手的條件和技能還必須與琴弦和共鳴板在動力學上取得平衡,在古典吉他上表現的尤其明顯。一個演奏者, 例如,他擁有強壯、巨大的雙手,那麼一把擁有柔軟的共鳴板(面板)的吉他便不適合他,在演奏過程中他會覺得自己需要過多地控制自己的力量,從而使演奏顯得非常拘謹。反之,如果這位演奏家的手小而輕,那麼在一把共鳴板較硬的吉他上演奏,他會顯得費力。對於那些每天需要演奏許多小時的職業演奏家來說,以上兩種不適應的情況最終都將導致演奏者在關節或者神經方面受到損害。
另外,認為在硬度較大的面板上使用中低張力琴弦作為補償的想法是錯誤的。事實上,使用高張力琴弦才會使這類共鳴板發揮它的最佳表現力。如果在鬆軟的面板上使用高張力琴弦則會給共鳴板過強的力量而令聲音發硬,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低張力琴弦會讓它有更好的表現,儘管這樣做吉他的音量可能會有點讓人失望。當琴弦的張力以及面板的張力無法與演奏者的手的條件獲得平衡時,我給演奏者的建議就是去尋找一把更適合自己的吉他。
除了左手手感,右手也存在手感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歸結為吉他發音的靈敏度。一些傳統吉他以難彈著稱,比如西班牙的弗列塔吉他,以及相當多的老一輩制琴師製作的吉他,這類吉他在演奏界已經少有追隨者了。他們的「身影」更多出現在吉他收藏家們手中或者還不太懂得鑑賞吉他而追求「名牌」的愛好者那裡。
演奏發音不靈敏的吉他,演奏者不得不加大右手的彈奏力量以獲得必要的力度。這樣容易造成右手緊張,影響速度、層次控制和音色控制,長此以往,右手肌腱很容易受傷,有時候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同時也會導致左手相應的緊張,這也就是有些吉他演奏者在較低品弦距的吉他上演奏卻仍覺得吉他難「按」的原因,其實問題不是出在左手而在於右手。
發音太遲鈍的吉他還容易掩飾吉他演奏者的一些不良演奏方法與習慣。常有吉他愛好者抱怨他們在一些高級吉他上反倒會彈出更難聽的聲音。他們常常會認為問題出在自己「水平太差」,無法控制「名琴」,或者認為「名琴」徒有虛名,還不如他們原來使用的普通吉他。
固然,演奏自己陌生的吉他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接觸好琴越多,適應越快, 一位有經驗的演奏者往往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一把吉他並對它做出客觀評價,但 是,我不認為大部分好琴會難以控制。我們已然明白好琴的目的就是為了好彈,且容易實現各種音樂要求。而絕大多數「名琴」也不至於徒有虛名。在「名琴」上彈出不良音色的原因之一,就是發音相對敏感清晰的吉他能夠暴露吉他演奏者存在的一些問題——就像不插音箱練習的電吉他手突然使用大功率音響來演奏——比如右手的雜音,在發音遲鈍的吉他上或許不那 麼明顯,但是在敏感的吉他上這些雜音就無從遁形了。再如,劣質吉他並沒有很豐富的層次變化,吉他演奏者在這種琴上無論用什麼力度演奏都不會出現讓他們太「意外」的 聲音,而在敏感的吉他上彈奏,只要控制上稍不留意,就容易出現意外的重音,讓很多吉他愛好者不能適應。但是,正是因為好琴的這種特性,能夠促使吉他演奏者及時發現自己演奏上存在的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所以,一 把優秀的吉他就是一個鐵面無私的好老師。使用劣質吉他容易掩蓋自己的技術問題, 而問題也因此永遠無法得到解決。
然而,右手手感也不是越靈敏就越好。吉他的發音太靈敏,就很難表現各種層次, 音色往往也缺乏深度。我們會形容一把弗拉門科吉他的發音很靈敏,反應很「快」,但是 同樣的描述對於古典吉他來說並不見得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