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飄飄照常往電腦前一坐,就看到不得了的東西——
這標題,讓飄整個吃瓜魂都蠢蠢欲動起來。
《奇葩說》又有名場面要誕生了?
咋回事?
最新一期節目,有一道辯題是「網戀奔現遇照騙,我要不要迎難而上?」
宅男辯手李大錘舉了個詭異的例子,說如果自己網戀對象用了新垣結衣照騙,即便本人的臉是林志玲,他也無法接受。
你看,他在笑
大冪冪便順口問了下,他在國內女星中的理想型。
而這位李大錘同學也賊耿直,竟答出個唐嫣。
Emmmm,雖然85花的話題永遠有料。
但飄還是得說一句:就這?
《奇葩說》的標題黨行為,真是越來越過分了。
不得不承認的是,第七季的《奇葩說》中,楊冪是絕對的話題擔當。
動不動就刷屏熱搜的各種語錄,一度讓飄疑心。
《奇葩說》是要改名《楊冪說》了?
這一通下來,節目獲得了流量,大冪冪賺了個「人間通透」的美名。
似乎是個雙贏局面。
但飄總覺得,有些情況光看表象,還不足以說明問題。
楊冪入駐《奇葩說》這事兒,還值得往深處聊聊。
這一季節目,楊冪深度貫徹的是自己的毒舌、知性人設。
不僅全程參與度極高,沒讓自己淪為擺設。
且從海選開始,便把一堆話題源源不斷送上熱搜。
這都佐證了她最大的人格魅力——
率真爽快,卻又極圓滑的性格。
而這,令許多對她抱有成見的人,得以「黑轉路」,開始盛讚她「通透清醒」。
客觀上,為場子注入活力,增加了看點。
大冪冪的加入,確為《奇葩說》添了綜藝效果。
只是,飄連看好幾期。
卻依舊覺得楊冪的存在有些突兀——
無關飄的個人喜惡。
只在於,她或許可以很好地勝任綜藝咖的角色。
但在這樣一檔節目裡,尤其還坐在導師的席位上。
僅有綜藝感,不足以支撐她存在的必要性。
楊冪終究是個不合適的「異鄉人」。
楊冪自然也明白,自己當導師不能服眾——
第二季金星被群嘲的前車之鑑,還不夠慘烈嗎?
她自有應對之策。
一方面,她醜話說在前,自己無法勝任導師的身份,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的。
等於給自己留了個臺階。
只是,說是不願意做,她手裡還是握了一枚決定選手成敗的按鈕。
一有機會,該說的大道理和雞湯也一句沒落下。
另一方面,她發揮自己在處世方面的小智慧。
力圖憑自己最出彩的情商和機敏,建立起「人間通透」的形象,彌補在導師席中的突兀。
左一句尖酸的戲謔調侃,右一句清醒的人生格言。
在亞文化及知識分子氣息濃厚的《奇葩說》。
這種主流社會的生存經驗,本也是稀缺的論調。
但,這些言之鑿鑿的話語,卻也只夠滿足不過頭腦的一時驚豔。
真講究起來,其實經不起推敲。
就如那段「腳底下有陰影是因為面對著太陽」的說辭。
甚至不必細剖,只需瞧瞧她這番話是說給誰的,就能立刻找出邏輯漏洞——
臧鴻飛之所以經受那些「陰影」,受盡網友批評。
不是因為婚內出軌的傳聞嗎……
大冪冪這張小嘴,在爭奇不爭理的海選階段,或許還能發揮調動氣氛、製造熱點的作用。
但由於底子確實不厚,到了正式辯論的現場,多少是力不從心的。
當其他導師都在用自己的知識學養分析問題時。
第二期辯題「畢業季該不該表白」
楊冪要麼不怎麼搭腔,要麼就只能對選手表示下關心體貼了。
飄並無意對大冪冪發難。
作為一個被馬東搬來的「吉祥物」,她已經窮儘自己所能了。
只是,在《奇葩說》這樣講邏輯、拼學識的地方。
情商和有趣,遠遠不夠。
甚至,是相悖的。
細觀網友對楊冪情商的誇獎,無非體現在圓融平穩,八面玲瓏。
觀眾們對於這檔曾經的網綜鼻祖,愈髮帶上了一種傷仲永式的嘆息——是商業的成功也無法掩蓋疲軟之勢的第六季?是撕逼激烈過賽程的第五季?是豆瓣首次跌破八分的第四季?甚至是請來金星引發群嘲的第二季?不過,若將前幾季一齊擺上檯面比對,還是不難發現一些端倪。由於賽制鬆散隨性,選手可以自由站隊,節目總是充滿自由的空氣。甭管嬉笑怒罵、插科打諢,言之成理了,就有生長的土壤。但,自第三季起,《奇葩說》在賽制上進行了多番改革。這一操作雖增強了對抗性和觀賞性,卻有損《奇葩說》觀點自由的立場。第五季時,從第一期便開始的半數淘汰賽,更將這種導向演繹到了極致。
但1000人海選44人,首輪再砍半,延續的卻依舊是殘酷的生存法則。加諸選手身上的得失心,使節目中自由的辯論,逐漸變得程序化、僵硬化。狡黠的煽情,討巧的喜劇處理,生硬的價值上升等成為常態。使《奇葩說》越來越迷失了帶來思辨與共鳴的原有風貌。
其二,節目更細節的變化在於,製作手法越來越精緻,卻喪失了從前的個性。首季的《奇葩說》處處透露出的野生氣質,完全對得起「奇葩」二字。節目開場的「警告」,滿屏散裝拼音英語,還是東北話報幕。
各種魔鬼配樂、鬼畜畫面,在當時的綜藝中也絕對別出心裁。把節目面向青少年、面向亞文化的調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如今,節目的製作水準大幅度提高,卸去了青澀的外衣。但在日益成熟、規範的同時,又不見了最初的個性與生動。難道,如今的《奇葩說》沒有老奇葩和導師們的保駕護航。蔡康永認為,奇葩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詞,所以我會把這個詞理解為驚喜」。頭兩季《奇葩說》中走出的馬薇薇、範湉湉、顏如晶、肖驍、姜思達、邱晨等人。海選時自己拉了把椅子坐下,翹起二郎腿就開始嘚吧嘚吧的範湉湉。但即便海選淘汰率如此之高,還不惜將不少老將「換血」成新秀。只是,ta們身上的特質,似乎越來越固定化、標籤化。飄很難相信,世界上另類的人格,能這麼快被一檔節目窮盡。由此導致的審美疲勞,也讓這檔以「奇」為詞眼的綜藝。
一檔代表新生代的新銳節目,在成為最高齡的資深網綜後。在《奇葩說》第五季的先導片中,節目被擬人化成病患。IP老化、市場競爭、客戶流失等「病症」,被一一羅列。「以下內容,40歲以上人群請在90後陪同下觀看」。2014年,以生猛姿態登錄網絡世界的首季《奇葩說》,前衛又任性。它在一隅並不豐饒的自留地,耕植屬於少年人的新鮮態度。而《奇葩說》也拉起帘子來,討論年輕一輩自己關心的事兒。到「是否舉報作弊」及「愛上好友的戀人」等道德兩難問題。再到「該不該犧牲賈玲救大家」「領導傻X要不要告訴他」。這類乍一聽摸不著頭腦,內裡又保有思辨氣息的野路子題目。要麼是符合教育程度更高、更有思考能力的年輕一代的精神訴求。當時的《奇葩說》,生命力旺盛,也是把「年輕化」這張牌打得最漂亮的綜藝。
一是作為節目核心受眾的九零後,開始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同樣從辯題的角度看,就是從這一季開始,《奇葩說》開始大量引入愛情、家庭、職場類的辯題。它們,都是節目組經過嚴謹的市場調查,並結合時興的大數據分析得出的。別的不提,楊冪這個巨型流量的入局,還不夠說明問題嗎?如今的《奇葩說》為吸引新一代青少年,反倒向流量認了慫。草創時期的《奇葩說》雖然人窮路子野,但做起節目來卻沒怎麼遷就過市場的規則。第一季開頭,整整四集都未切入正題,只聚焦各路奇葩的海選。進入比賽後,真正有熱度的導師們也毫不猶豫地將節目的主導權。反觀第七季,顏如晶和陳銘兩位老奇葩的對戰,本在賽事的後段。可節目一開始最出圈的辯論,不都是人們意料之外,全然沒有思考過的話題嗎?換句話說,九零後或許並不想看,一群人討論ta們早就做出抉擇的生活矛盾。年輕一輩必然喜歡流量?必然喜歡激烈的賽事?必然熱愛話題多過深度內容?或許有些人是,但《奇葩說》這樣一檔推崇個性與獨立思考的節目。要知道,《奇葩說》一直以來的價值,正是以其奇特的視角。跟隨大流卻丟失了最初的風格,反倒只會使節目淪為又一款沒有心氣的工業產品。你可能要說,飄有點站著說話不嫌腰疼,沒有考慮到節目的生存難處。反倒覺得這樣的妥協,只會催化《奇葩說》的衰落速度。新一季《奇葩說》的海報,最令飄感慨的不是楊冪的C位。
但無論如何,飄始終相信,好的、新鮮的內容,在任何時代都能贏得掌聲。
對不起,我們已經有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