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內《石渠寶笈》特展的指示牌
對《清明上河圖》感興趣的請戳:食色史 | 揭秘《清明上河圖》裡隱藏的美食
它不僅是2012年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後的首次亮相,而且也是暌違10 年後再展全卷。錯過這次特展的人,恐怕得等它在庫房「靜養」3年以上才可以了。
對了,3年後也不一定可以看,即使看得到也不一定是全卷,所以這次「走寶」的人要更耐心地慢慢等了。
《清明上河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不管懂不懂,熱鬧必須湊。且不論凌晨3點去排隊、一大早去排隊直到下午才能看展的人決心和毅力有多大,也不論不到10米的展臺限時參觀3分鐘,4、5名工作人員還在不停地催促觀眾不要停留,更不論觀眾的藝術品鑑能力與欣賞速度,單是《清明上河圖》前的長龍就已足夠壯觀。誰知道下一次近距離接觸這些國家級寶貝又是什麼時候呢?
看的不一定是藝術,也許是一種情懷;不僅要看細節,還要感受傳統文化。
聚集於《清明上河圖》前的觀眾是最多的
《石渠寶笈》號稱中國書畫著錄史上的「四庫全書」,相當於皇帝自家的書畫收藏「帳本」。如今的「石渠寶笈特展」相當於根據館藏,將皇帝家「帳本」中提及的珍寶逐一曬出。
一窺皇帝喜好,也來查查皇帝家的「帳本」,閒來「八卦」也無妨。
展廳內關於《石渠寶笈初編》乾隆上諭的展板,乾隆在這份上諭中講述了自己對這些書畫的珍愛,以及編纂這部著錄的意義。
《伯遠帖》及董其昌、乾隆題跋。《伯遠帖》為晉代書法家王珣所作行書,是僅存的東晉書家真跡。
臺北故宮藏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在今夏展出
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三件藏品常被遊客稱為「三寶」。但其實,從繪畫層面而言,真正的鎮院三寶另有所屬——即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三件宋代名作。今年,範寬及其傳派特展就展出了《溪山行旅圖》、《臨流獨照圖》等範寬作品及歷代畫家摹作共45幅。
既然大家熱愛宋代藝術作品,又對臺北故宮藏品的真偽性一直心存疑惑,那倒不如直接去現場測試一下自己的藝術品鑑定水平吧。
(宋)範寬:《溪山行旅圖》(局部),右下方樹蔭下署有範寬名款。
(宋)範寬:《雪山蕭寺圖》
香港巴塞爾現場
巴塞爾刷爆了3月的朋友圈。但凡與此展拉上一點關係的圖文,基本上都被瘋狂轉(抄)載(襲),比如史記•香港巴塞爾書(點擊直達)。而首當其衝的(請自行百度這個常被誤用的成語),便是本院出品的2015香港巴塞爾裝逼指南(點擊直達)一文。沒去過巴塞爾的,或者未轉發過一篇關於巴塞爾的文章,似乎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藝術的人。
且不說展覽的成交額如何,也不論展品的質量如何,單憑「巴塞爾」這個招牌,就足以驚起藝術圈的波瀾。
草間彌生作品在香港巴塞爾。她試圖藉由仿製男性器官做成的裝置作品來消解對男性的恐懼感。
想見藝術家本人的,在這裡可以看到徐冰、曾梵志、草間彌生……想結識商界「大佬」的,可以邂逅馬雲、王中軍……就連普通的民眾,也可以不談藝術只談「追星」,見見劉嘉玲、餘文樂等明星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也不知道是藝術展吸引了名人的到來,還是名人的到來有助於提高藝術展的曝光度。媒體報導的關注點,既有放在藝術品本身的,也有大力渲染展覽名人效應的。而大家的關注點,又放在哪兒呢?
馬雲看了啥、幹了啥、買了啥.都是巴塞爾相關報導的新聞標題。
畢卡索此畫的主角是其情婦傑奎琳
回顧抗日名作請戳:這些抗日名作,你一定要記住!
吉鴻昌寫給妻子的遺書摘錄,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出。
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各地的抗戰70周年系列展此起彼伏。歷史文物、史料文獻、照片視頻、藝術創作等均讓人應接不暇。身為中國人,又豈可錯過?
國家博物館的抗戰木刻展
劉海粟的《四行倉庫》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
李勁堃、黃國武、崔躍的《東江魂》在廣東美術館展出
中央美院畢業展作品
無論是八大美院,還是綜合性大學的藝術類專業,每年畢業季,他們的「畢業展」便成為藝術圈的一場「視覺盛宴」。
於觀眾而言,有人為了創作新作而去尋找靈感,有人為了投資而去挖掘新人,有人為了吐槽而去吐槽……無論觀者目的是什麼,能得到他們的關注,便也是年輕藝術家所樂意的。
馮嘉城的《月霾》是2015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展中較受關注的作品。馮嘉城微信專訪請戳:你個球啊!我「畢業了個球」才不是某寶同款呢!
廣美畢業展回顧請戳:館長導覽 | 90後有多生猛,本科展就有多鮮活
館長導覽 | 高格裝逼看廣美畢業展!導師教你bigger than bigger
張煉的《湧》(蒼蠅的素描)是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展作品。這讓人不禁聯想起數月前在巴塞爾看到的蚊子作品.密集恐懼症的表示我好方(慌)。
回顧華師畢業展請戳:一群心機婊!當華師畢業展撞期廣美.
天津美術學院畢業展作品
蔣採萍的《打漁殺家》在北京藝博會展出
無論是哪裡的藝博會,總會被拿來對比、評論。從大趨勢而言,應該是進步了的。至於未來的進步空間,看來大得可以翻幾個跟鬥呢。
陸春濤的《飛翔》被某APP評為2015上海藝博會最具人氣的作品。
LC藝廊帶來的畢卡索陶瓷真跡多次亮相於今年幾場藝博會。隨手翻閱報導,可以發現,北上廣都有它的身影。
然而我忽然想起這麼一個傳說:據說畢卡索曾說過,「我不敢去你們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可曾想過,他的作品已經來了中國好多次了呢?
畢卡索的《傑奎琳在畫架旁》在今年藝博會就出現了好幾次。
此外,「任性哥」劉益謙帶來的8件宋畫,雖然只在廣州藝博會露了一次面,卻在媒體界、藝術圈內多次集中出現,讓人難以視而不見。看來,在藝博會露面真是一個英明的決定,宣傳效果還是不錯的。
範成大的《超然帖頁》在廣州藝博會展出
「羅浮宮珍藏版畫展」展覽作品
國人如果去了羅浮宮,基本狀態都是拍拍拍,每按下一次快門鍵,都是對不可再生的名作再作一次傷害。把經典作品複製成版畫,再空運來國內,在保護原作之餘,也可以給好奇的人解解饞,還可以加強中法的友好關係呢。
《蒙娜麗莎》原作的版畫複製品
原弓在美術館門前廣場製作了大型裝置《周公土收藏計劃》
該展覽的目的,是用「亞洲時間」的概念,試圖突破文化差異的壁壘。到底突破了多少?效果如何?大家還是去現場感受吧。光看圖片,似乎難以感受其影響力如何。
北鬥星小組的作品《世界工廠》(影片截圖)
《又是森林遍大地》,裝置,80x24x10m,2015年,胡項城(中國)
印尼藝術家瑪拉蒂·蘇裡約達摩的《黃昏》視頻截圖
回顧請戳:賴少其是如何進入20世紀中國最偉大藝術家行列的?
爭鳴:賴少其究竟能不能進入20世紀最偉大藝術家行列?
賴少其:《劍葉灑金花》,1986年作,54x53cm
賴少其:《秋浦河邊》,1989年作,67x63cm
賴少其:《花卉》,2000年作,60x47cm
回顧請戳:震撼人心的廖冰兄警世良言
展覽「針砭人生」部分,呈現了廖冰兄移居香港時期揭露當地多種層面和各類滑稽事物的「新市井漫畫」
廖冰兄:《標準奴才》,1936年
廖冰兄:《自嘲》
黃賓虹相關討論請戳:「黃賓虹學」裝逼指南
黃賓虹:《萬松煙靄》
黃賓虹:《江村圖》
黃賓虹:《繁簡稿對應冊》,來自默齋基金會(曹氏家藏)
回顧請戳:「揚時代之光」,13個經典案例呈現全面的楊之光
《毛澤東同志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素材及草稿掛滿了牆壁,讓觀眾們不禁停下腳步細細欣賞。
楊之光:《一輩子第一回(草圖)》,1954年,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楊之光:《紅日照徵途》(同題材第五稿),247×145cm,1971年,中國美術館藏。
徐冰的《鳳凰-2015》在威尼斯展覽現場之日與夜
其2015世界巡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堡Ortakoy海峽廣場開幕。
土耳其遊客在《肥女》雕塑前留影。
米蘭世博會新聞發布會現場的金橋造型。
舒勇:《絲路金橋》
大衛·霍克尼 ipad繪畫作品
大衛·霍克尼「春至」個展現場 《Seven Yorkshire Landscapes》,2011 年。據霍克尼介紹,該作品是由多臺攝像機安裝於一輛行駛中的汽車上拍攝而成,最終在由18臺NEC顯示器拼接而成的巨大屏幕上呈現給觀眾。
帕斯卡爾通過自發明的「多光譜」攝影機及層疊放大技術的現場演示,道出「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它並不是一個人的肖像,而是四幅畫像疊加的呈現。
達文西手稿
其作品均以多媒體形式再現。
動起來的梵谷作品。
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
藝術新思想策源地
嶺南藝術品集散地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中315號羊城創意產業園3-12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
電話:020-87133765
郵箱:ycwbysyjy@163.com
合作QQ:320606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