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淺談五臟五行……

2021-02-12 盛仁軍團


一、五行

 

1、五行學說來源

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長、生法、柔和、條達舒暢)、火(溫熱、升騰、明亮)、土(生化、承載、受納)、金(清潔、清肅、收斂)、水(寒涼、滋潤、向下運行)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並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2、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

衡被打破後的相互影響。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二、五行與五臟

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木→火→土→金→水      肝→ 心→脾→肺→腎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

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用五行相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

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

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洩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剋理論來說明的。

三、五味與五臟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惡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

為主的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洩、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溼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

,防治各種瘡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麵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

錯選選擇。

4、辛入肺: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腎經衰弱者不可食用。

5、鹹入腎:鹹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洩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

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於優質的鹹味食品。

四、五色五穀與五臟

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棗、葵;青色應肝,所以想要面色紅潤,不宜以素食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應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補以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西紅柿、橘子、紅蘋果。

3、肺色白:宜食麥、羊肉、杏、韭;白色應肺,想肌膚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漿、牛奶一類。

4、脾色黃:宜食大豆、慄;黃色應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輔以黃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蘿蔔、蛋黃等。

5、腎色黑:宜食肌肉、桃、蔥;黑色應腎,所以膚色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過多的食物。

五、五官與五臟

1、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鼻孔為肺氣所主,所以肺開竅於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這裡講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裡邊,肺

熱則鼻孔出氣粗、熱;肺寒則鼻孔冒涼氣。比如當人得肺病的時候,就會出現喘息鼻張的症狀。

2、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於目,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孩子如果受到驚嚇,鼻梁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這也與肝有關聯。在中醫的五色和五臟的配屬裡,肝主青色。這個青色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見的青草、樹葉的綠色,而是蒼色。肝是從腎水裡面生發出來的,蒼這個顏色是黑色與青色的一個過渡之色。順便談一個問題:如果人在冬季沒有養好身體,到了春天氣機就生發不起來,就會生病。所以,了解顏色和臟腑的對應關係對養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們平時可以通過觀察臉色的變化對身體的狀況作出判斷。

3、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於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會出現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黃、嘴唇脫皮、流血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為心之官。

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舌捲縮等症狀。口誤,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黃帝內經》上有:心病者,舌捲縮,顴赤。顴赤是說心臟有病

的話,顴骨這個部位會發紅。除了顴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要留心印堂,因為心病還會表現在印堂處。印堂位於兩眉之間,此處如果突然地發紅,而且圖案如燈花狀,是心神將散的象,我們尤其要當心,這叫「禍福在旦夕間」,可能會有重病突發。印堂發黑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的角度講,這相當於水氣凌心,就是腎水太多,心火太弱,腎水上來使心火的功能發揮不了。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印堂顏色的變化加以小心。

5、耳為腎之官。

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經》裡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耳鳴的症狀。

五官通利則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醫認為五官與臟腑器官的關係極為密切,通過了解五官的病變就可以發現隱藏在身體內的五臟的病變,所以我們

要時刻留心五官的變化,才能留意到相關聯的五臟的情況。具體到五官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常閉眼,養神;少說話,養心;平穩呼吸,養肺;多食美味,養口;少惹煩雜,非禮勿聽,養耳。

六、五情與五臟

1、「心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與「喜」有關。《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喜悅的過程,猶如人體能源(精神能源和機體能源)的釋放過程,獲得釋放的能源,將形成原動力,展開新的精神活動,並支配著身體活力,創造出新的業績。如:能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力,充分發揮機體的潛能,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滿樂趣和信心,從而動作起來顯得輕鬆有力、敏捷、準確、精力充沛;能使心臟、血管的肌肉運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水平提高;能擴張肺部,使呼吸運動加強,肺活量增大,有利於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氣的交換;能加強消化器官的運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進食慾,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

2、「肝在志為怒」

怒是人們受到外界刺激時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一種不良的情志刺激。怒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故稱「肝在志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傷肝,導致疏洩失常,肝氣亢奮,血隨氣湧,可見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甚則可見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洩,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心煩易怒。

3、「脾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慮、思考,是人體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脾來表達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

志。當人沉湎於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慾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致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血的

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為憂(悲)」

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

。人哭泣的時候,肺氣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開竅於鼻,所以涕就從鼻中流出了。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還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

等。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5、「腎在志為恐」

恐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臟器。恐是人們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態,對機體的生理活動是一種不良的刺激。《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

下,驚則氣亂。」即是說明驚恐的刺激,對機體氣機的運行可產生不良的影響。「恐則氣下」,是指人在恐懼狀態中,上焦的氣機閉塞不暢,可使氣迫於下焦,則下焦產生脹滿,甚則遺尿。「驚則氣亂」,則是指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可因驚慌而產生一時性的擾亂,出現心神不定,手足無措等現象。

七、五季與五臟

1、春宜升補:春季陽氣初生,大地復甦,萬物生發向上,內應肝臟,應根據春季的特性,因勢利導,應用桑葉、菊花、生薑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調動人體的陽

氣,使氣血調和。

2、夏宜清補:夏季炎熱、火邪熾盛,萬物繁茂,內應心臟,應根據夏令之時,人體臟腑氣血旺盛,採用金銀花、荷葉、蓮子等清淡、清熱之品調節人體陰陽氣血。

3、長夏宜淡補:長夏時值夏、秋之際,天熱下降,低溼上蒸,溼熱相纏,內應脾臟,應採用赤小豆、綠豆、藿香等淡滲之品,利溼健脾以達到氣血生化有源

4、秋宜涼補: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滋長,氣候乾燥,內應肺臟,此時五臟剛從夏季旺盛的代謝中舒緩過來,應採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陰生津之品,以調節夏

季臟腑功能的失調。

5、冬宜溫補: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深藏,內應腎臟,此時應根據冬季封藏的特點,以桂圓、核桃仁、阿膠等溫補之品來滋補人體氣血之不足,是臟腑的氣血

旺盛,適應自然界的變化。

八、五液與五臟

汗、涕、淚、涎、唾五種分泌物或排洩物稱之為五液。五液由五臟所化生,即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五液由五臟所化生並分屬於五臟

,故稱五臟化液,又稱五臟化五液。五液屬津液範疇,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於五臟所屬官竅之中,起著濡養、滋潤以及調節津液代謝的作用。五液的化生

、輸布和排洩是在津液的化生、輸布和排洩的氣化過程中完成的,是多個臟腑,特別肺、脾、腎等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五臟是髒象學說的核心,故又將汗、涕、淚、涎、唾分屬於五臟。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淚、涎、唾、便、溺,皆屬一水之化,而發於九竅之中」(《質疑錄》)。「汗與小便,皆可謂之津液」(《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五臟與五液的關係是津液代謝過程中,整體調節與局部調節的統一。

1.汗為心之液:什麼是汗?「陽加於陰謂之汗」(《素問·陰陽別論》)。「陽」,是指體內的陽氣;「陰」,是指體內的陰液。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是說汗液為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後,從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體。汗液的分泌和排洩,還有賴於衛氣對腠理的開闔作用。腠理開,則汗液排洩;腠理閉,則無汗。因為汗為津液所化,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血又為心所主,汗為血之液,氣化而為汗,故有「汗為心之液」之稱。正如李中梓所說:「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醫宗必讀·汗》)。由於汗與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聯繫,故它們在病理上也互相影響。就汗與血液的關係而言,汗出過多,可耗血傷津。反之,津虧血少,汗源不足。故臨床上出現血虛之候時,應慎用汗法。「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道理就在於此。就汗與心的關係而言,汗出過多,耗傷心的氣血,則見心悸怔仲等。由於汗出是陽氣蒸發津液的結果,故大汗淋漓也會傷及人的陽氣,導致大汗亡陽的危候。反之,當心的氣血不足時,也會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氣虛,表衛不固而自汗;心陰虛,陽不斂陰而盜汗。

2.涕為肺之液:涕是由鼻內分泌的粘液,有潤澤鼻竅的功能。鼻為肺之竅,五臟化液,肺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時,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肺感風寒,則鼻流清涕;肺感風熱,則鼻流濁涕;如肺燥,則鼻幹涕少或無涕。

3.涎為脾之液: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涎具有保護和清潔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涎分泌較多,還可溼潤和溶解食物,使之易於吞咽和消化。在

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但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故說脾在液為涎。

4.淚為肝之液:肝開竅於目,淚從目出。淚有濡潤、保護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況下,淚液的分泌,是濡潤而不外溢,但在異物侵入目中時,淚液即可大量

分泌,起到清潔眼目和排除異物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則可見淚液分泌異常。如肝的陰血不足,淚液分泌減少,常現兩目乾澀;如風火赤眼,肝經溼熱,可見目眵增多,迎風流淚等。此外,在極度悲哀的情況下,淚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唾為腎之液:唾與涎同為口津,即唾液。較稠者為唾,較稀薄者為涎。脾之液為涎而腎之液為唾:唾液除了具有溼潤與溶解食物,使之易於吞咽,以及清

潔和保護口腔的作用外,還有滋養腎精之功:因唾為腎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則易耗腎精,所以氣功家常吞咽津唾以養腎精。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只要你掌握了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應用到日常的養生中,相信您自會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


相關焦點

  • 淺談五臟五行,相生相剋關係
    中醫五臟對五行大家都知道吧,心,肝,脾,肺,腎對應火,木,土金,水。首先說一下五相生的邏輯,肝藏血可以濟心,即木生火,;心的陽熱又可以溫暖脾氣即火生土;脾呢又通過通過運化功能產生的精微可以滋養肺部即土生金;肺氣的下行又助於腎水即金生水;腎精又可以補肝即水生木。
  • 中醫說的五行、五色、五味、五季和五臟是什麼關係?
    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木 → 火 → 土 → 金 → 水肝 → 心 → 脾 → 肺 → 腎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
  • 五臟與五行的關係
    心主血氣,藏神,五行屬火,充於脈,其華榮於面,開竅於舌,與小腸互為表裡,色紅,味苦,嗅焦;肝主疏洩,藏魂,五行屬木,充於筋,其華榮於爪,開竅於目,與膽互為表裡,色青,味酸,嗅臊;脾主運化,藏意,五行屬土,充於肌,其華榮於唇,開竅於口,與胃互為表裡,色黃,味甘,嗅香;
  • 五行與五臟的關聯
    在我們中國人骨子裡、語言中,對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比比皆是,五行相生相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循環往復不已。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剋循環不已。它匹配我們身體的五臟六腑。
  • 中醫五行與養生 臉部露出的疾病 五臟所主與五臟所惡
    人體五臟與五行、臟器與臟器之間的關係 人體的五臟與五行:腎屬水,腎主骨,腎是血液循環的過濾器;肝屬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心屬火,心是動力泵,心是推動血液運行的臟器;脾屬土,脾胃不和。
  • 五色、五味、五臟、五官、五行對應表
    二、五行與五臟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 五色、五味、五臟、五官與五行對應關係
    二、五行與五臟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
    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二、五行與五臟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 人體五臟和陰陽五行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中醫有一個學說叫做五行理論,就是把人體的一些臟器和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從而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調節我們一些疾病,但是有些朋友,大家知道我的五臟分別針對的是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中哪個屬水,哪個屬金,哪個又屬木,哪個又屬土大家不一定清楚。
  • 善安四智堂呂小洲教授,解讀「中醫五行的秘密」
    提到五行學說可能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並不陌生,也許你已經隨口說出來了,對它就是金、木、水、火、土。在我國傳統醫學體系裡五行學說是每個中醫者在臨床工作做中不可或缺的理論依據,那麼何為中醫五行呢?善安四智堂中醫門診部,呂小洲教授為您解讀。
  • 中醫理論的五行學說是哪些?五臟之間都有什麼關係?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中醫理論的五行學說是哪些?五臟之間都有什麼關係?我們都知道五行分別代表:火、木、土、金、水。五臟代表:心、肝、脾、胃、腎。那麼它們是一一對應的,心主火,肝主木,脾主土,肺主金,腎主水。
  •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
    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 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 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 中醫基礎理論——五臟的關係(一)
    五臟分屬五行,而五臟的關係不僅僅是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還表現在各髒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影響。本文主要從生理功能方面來說明臟腑之間的關係。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氣為血帥,氣行推動血行,血為氣母,血是氣的物質基礎,氣和血的關係就能代表心與肺的關係。
  •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的關係
    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用五行相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剋理論來說明的。
  •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之間的關係解讀
    二、五行與五臟   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
  •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關係【珍藏】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並由此引申為世間一 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剋運動中維持著 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2、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
  • 靈芝與中醫五行、五臟、五腑、 五官、 五華、 五味、五色、 五情、五液和身體的調養全在這兒!
    靈芝的功效是〔入五臟、平陰陽、穩態調節〕,意義是整體全面調理身體機能。靈芝與五行、五臟、五腑、 五官、 五華、 五味、五色、 五情、五液和身體的關係。傳統中醫中「脾腎雙補,五臟同調,六腑共修」理念,是現代所有養生理念的基礎,這也造就了有「滋補五經」功效的靈芝,成為人體保健食材之首。中醫陰陽五行理論認為,人體的各個器官、系統之間密切關聯,相互協作,完成各種正常的生理功能,並非孤立存在。五臟對應五行,心對應火,肺對應金,脾胃對應土,肝對應木,腎對應水。
  • 趕緊收藏,解讀五臟五行,一看就透!一學就會
    2、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在我們的身體裡,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按五行裡面五行生剋的規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換句話說,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腎好,腎好——肝更好。
  •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關係』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並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2.
  •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關係
    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木 →火→土→金→水肝→ 心→脾→肺→腎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