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芪的本義是指一種根須深入地底的草本植物。黃芪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莖是橫臥在地面上,根須深入地下。黃芪既指植物,又指藥。
芪在古代寫作「耆」,專指六十歲的老人。按《黃帝內經》的說法,人年五十以上為老。《禮記·曲禮》規定:五十歲叫艾,六十歲叫耆,七十歲叫老,八十九十歲叫耄、耋,百歲叫期。人到了六十耆的年齡,凡事就可以不用自己動手,就有資格指使別人去做了,在公交車上,就可以享受讓座的優惠了。社會上就必須要尊重這樣的老人了。
明代 李時珍《本草綱目》專門解釋了這個耆字:「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這裡,這個耆,長也,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耆是年長,另一層是說黃耆非常長。這是有根椐的,黃芪用的是根,在所有的根類藥中,沒有比黃耆再長的,它最長可達兩米多,比人都高。黃耆色黃,黃是脾之色,脾為土,黃是溫之色,所以李時珍下結論說:「黃芪是補藥之長。」
現在,黃芪不僅是補氣的王牌藥,還是一種溫補的食材。老百姓家裡燉補湯,飯店裡營養菜,都離不開黃芪。因為黃芪有一個特點:緩補,力道綿長,補而不上火。這一點和人參不一樣,人參是真上火,不能隨便用,用不好流鼻血。
黃芪最早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並且不叫黃耆,叫「戴糝。」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名叫戴糝的民間老中醫。戴糝六十多歲,長得瘦高瘦高的,面色有點黃,人們尊稱他為「黃耆」,意思是面色發黃的老中醫。戴糝善針灸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救人無數,是活雷鋒,樂於助人,後來因為救一個墜崖兒童,不幸犧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黃,人們稱他為「黃耆」以示尊敬,意為面黃肌瘦的老者。老中醫去世後,人們為紀念他,便將其墓旁生長的一種草藥起名為「黃耆」。
黃芪還有一個別稱,叫「王孫」。因為黃芪色黃、高大挺直,有皇族氣象,故稱為王孫。唐代大詩人王維,曾有一首《送別》詩:「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裡面的王孫,指的就是黃芪。
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兩經,有七大功效:補脾肺氣、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託毒生肌、補血、活血。《內經》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黃芪一味既可以氣溫補形,亦可以味甘補精,是一味十分難得的補氣聖藥,能通補三焦元氣,全身上下、內外、表裡之氣皆能補益,一藥多能,應用範圍包括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等多科近百病疾病,療效顯著。所以,清代名醫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一書中將黃芪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
黃芪能治療疑難雜症,古籍中多有記載。現舉數例:
例一,《舊唐書· 方技傳》載:南北朝時期,許胤宗治柳太后(南陳新蔡王)病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乃造黃芪防風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一夕便得語也。此義惟玉屏風散得之(黃芪、防風、白朮)。
按:黃芪只升不降,得防風相助,兵出奇招,一擊奏效。
例二,陸定圃《冷廬醫話》載:許辛木部曹謂其嫂吳氏,患子死腹中,渾身腫脹,氣喘身直。其兄珊林觀察,檢名人醫案得一方,以黃芪四兩,糯米一酒盅,水煎與服。即便通腫消,已爛之胎,成十數塊逐漸而下,一無苦楚。
例三,還是《冷廬醫話》裡的故事,講的是清代法醫學家許叔夏其重用黃芪消腫脹的案例,堪為神奇。那年夏秋間,許叔夏的幕僚有一王姓親戚從外地前來省親,突然患了水腫病,自頭至足腫脹異常,伴氣喘聲嘶,大小便不通,病勢危急。許叔夏往診,見患者遍體浮腫,面色萎黃,遂斷為虛證,令患者用生黃芪四兩,糯米一酒盅,煎成一大碗,以小匙頻頻呷服。服了半碗,氣喘稍平。待服完整碗,不多時小便即通,陸續尿量達三大盆,全身浮腫大多消除,唯留腳面仍腫脹。此後,患者續服此方,黃芪量漸減,並略加祛溼平胃類藥,一直堅持了兩個月,病基本治癒,僅腳面留有錢幣大小腫脹未消。許叔夏告患者曰:「病恐次年復發,請返鄉,以藥食將息。」患者返鄉後未按囑靜養,次年果然又發病。當地一醫生診治,竟譴責許叔夏治法之非,說患者不死乃是萬幸,於是投用除溼猛劑,結果,服了不到十劑,患者氣息已絕,舉家悲憤。當要將「死者」收柩蓋棺時,其妻忽見患者兩眼微動,呼眾親來看,果然如此。於是又試著用許叔夏之黃芪、糯米方灌救,灌至滿口,起初未見咽下,過一小會兒,患者突然睜眼,藥湯隨即咕聲咽下,又一會兒,患者出聲醒來。此後,仍用此方將息,黃芪先後服至數斤,直至腫脹完全消除。
按:黃芪補氣健脾、利水消腫之功非常卓越。東漢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創製防己黃芪湯治療氣虛水腫,這種水腫叫土不制水,水溼離經泛濫成災。許叔夏深諳此理,重用黃芪四兩而收功,而當地醫生不識,誤治險釀禍端。糯米是糯稻脫殼的米,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功效,與黃芪相得益彰。現今臨床,重用黃芪,配伍補脾腎、利水溼之品,治療慢性腎炎浮腫、尿蛋白長期不消者,療效顯著。
例四,清代名醫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曾治療滄州一女,年二十餘,胸脅滿悶,心悸,動則自汗,其家適有預購黃芪一包,遂煎服,服後果愈.以此觀之黃芪補氣固表之功誠偉哉!
黃芪緩補中氣,吃法最宜清淡,古今名人最為青睞的莫過於黃芪做成的藥粥。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一首詩寫了喝黃芪粥的情景。詩名為《齋居》:「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黃耆數匙粥,赤箭一甌湯。」赤箭,指中藥天麻。過去也是日常做湯用的。
到了宋代,大文豪蘇軾,三十九歲謫居密州,大病初癒,常喝黃芪粥,用來補養病後虛弱的身體,寫下千古名篇《詠黃芪》:「孤燈照影日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髮敲簪羞彩勝,黃芪煮粥薦春盤。」當時他只因「齋居臥病禁菸前,辜負名花已一年」,故用「黃芪煮粥薦春盤」。正可謂「情何脆弱夢何痴,做好人勝吟好詩。一縷東風杏林雨,仁心點滴即黃芪。」
從白居易到蘇軾,自唐至宋,文人餐桌上都有黃芪粥,大病以後喝,吃素時喝,用黃芪粥來補益中氣,強身健體,看來大儒也懂藥食同源的道理呀。
到了當代,民間流傳一些彥語:「立夏開始喝薑茶,三伏就喝黃芪粥」,「常喝黃芪粥,人老病無憂。」概括的就是黃芪粥的作用。有一位百歲老人的長壽秘決就是,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喝黃芪黑米黑豆粥。當代著名老中醫嶽美中曾用加味黃芪粥治療慢性腎炎。還有著名學者胡適,在1920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藥,總不能完全見好。後來幸得名醫陸仲安先生診看,遂以黃芪為主藥醫好了他的病。時隔不久,胡適先生友人馬幼漁的弟弟患水腫,腫到肚腹以上,兩眼都不能睜開,眾醫均束手無策。陸仲安先生重用黃芪等藥,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的病。從那時起,胡適先生便對黃芪情有獨鍾。中年以後,經常用黃芪泡水飲用,以保持體力,強健精神,並推薦給許多人。戲稱自己是「黃芪的說客」。
.
黃芪就選好好牌!
好好黃芪顆粒,精選隴西正北上等黃芪,總固體量和黃芪甲苷含量國內最高。全成分提取,指紋圖譜質量控制,確保有效成分含量(黃芪甲苷含量≥4mg/袋)及配比比例(指紋圖譜),保證療效。道地藥材,品質保障。
補氣第一品牌,鑄慢病基礎用藥
養生|補氣|治未病|治慢病
採用道地藥材,指紋圖譜技術
【版權聲明】: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並刪除。同時,圖片、視頻來自網絡。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不作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