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哪個地方旅遊,基本都逃不過與教派有關的寺、廟、觀、庵。而大多數人都不是信徒,所以看過也就稀裡糊塗地過了,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還分不清這些地方吧?所以我們今天來聊聊寺、廟、觀、庵的區別。
令人感到最頭大的可能是「寺」和「廟」吧,人們普遍認為寺和廟都是和尚宣講法事,吃齋念佛,修行居住的地方,二者並無區別。我們一般直接把這些地方統稱「寺廟」,而很少對它們進行細分。要想區別寺和廟,可能還要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民俗和神仙觀中找找線索。
「寺」原本是秦漢時期官方機構的所在地,意指人在一個地方進行工作和生活,我們熟知的「大理寺」,「鴻臚寺」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局」或者「辦」。
但到了漢代末期,「寺」的意思便發生了轉變。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劉莊曾做夢,夢見有神人自西來。而三年後,佛教傳入中國,劉莊覺得他的夢靈驗了,便命人為佛教徒們建立了用來傳道和修行的場所。因為是官辦場所,便借馱經書的白馬,給這地取名叫了「白馬寺」。於是白馬寺成為了佛教在中原的發源之地,而「寺」也逐漸不再用來稱呼官府衙門,轉而成了佛教修行傳道場所的專稱。
而佛教思想在國內盛行前,我們的祖宗更強調對「天,地,人」的崇拜。天和地說的是為人類提供生存物質的自然,對其的崇拜不必多說。對人的崇敬則有「人皇」之說,而比「人皇」崇拜更早的則是對先祖的崇拜。不論歷經多少朝代的思想變革,我們對先祖的崇拜都是亙古不變的。
而先祖崇拜的具體表現便是為祖輩建廟紀念,所以「廟」指的應該是祭祀的地方。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叫做祠堂,也叫作家廟。直到明清兩代,當朝皇帝也會組織建設家廟,不過他們稱呼那裡為太廟。中國古代不僅會為了祭祀先祖而建廟,還會為了中國的本土神仙和已故去的古聖先賢建廟,例如龍王廟、土地廟、媽祖廟和孔廟、屈原廟、武侯廟等等。
所以,「寺」和「廟」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地方。一種源於印度佛教,供奉的主尊是佛或菩薩;而另一種則是源於中國土生土長的祖先崇拜文化,供奉的主尊是鬼神,可以是人們崇拜的偶像,也可以是自己的先祖。
搞清楚了「寺」和「廟」的區別,那我們再來說說「觀」和「庵」吧,其實就現代人的理解而言,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誤解。
「觀」大多指的是道士修行和生活的地方。最早,「觀」是皇上修建來迎仙人的地方。漢武帝就曾在甘泉宮裡建造「延壽觀」,用以請仙人做法讓他能再次見見死去的李夫人。要知道,最早的「觀」裡是不住道士的,有記載最早住進道觀的道士是漢代的汪仲都,因為他治好了漢元帝的頑疾,所以被邀請住進了皇宮裡的「昆明觀」。從那以後,為了感謝皇恩,道教教徒便把道教的建築和他們修行的地方都加上了後綴「觀」。也有一個說法為「觀者,於上觀望也」。
「庵」的原意是小茅草房,但後來則泛指佛教女信徒,也就是尼姑,她們所住的地方。佛教五戒中就有一條是「不可邪淫」,而且強調戒欲,所以肯定不會讓和尚和尼姑住在一塊修行,於是尼姑住的地方也有了專有的名稱「庵」,與之相對的便是「寺」。唐朝女帝武則天出家時便是住在尼姑庵裡的。
最後,我們再來複習一下:「寺」為和尚寺,「廟」為先祖廟,「觀」為道士觀,「庵」為尼姑庵。
所以這樣看下來,我們就能發現「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俗語其實是錯誤的,和尚根本就不住在廟裡,所以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才是正確的。那又怎麼會出現這樣一句話呢?
首先,因為和尚流動性太強。不在寺中修行的和尚一般都是靠化緣,吃百家飯來生存的,所以這些人一般都是雲遊四海的修行之人。到後來甚至發展出了到處掛單的規矩,就是說雲遊到哪便把自己掛靠在哪裡的和尚寺。說是自力更生,反而更像是吃政府的救濟,以及寺裡的油火錢。其次便是因為和尚人太多了,而且良莠不齊。和尚在古代是不需要幹活納稅的身份代表,而且成為和尚的標準和代價很低,難免會有人趁機渾水摸魚。
由此,在古代和尚犯事的不在少數,當時的信息技術也不如現在,想要找到某一個和尚,無異於天方夜譚。要是出了什麼問題,那基本是去找寺裡方丈的麻煩了,守在你住的或者你要去的寺,終歸不怕你不出現。
搞清楚了這些名稱的區別,你也就擁有了一些可以在旅行途中和同行人聊天的談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