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世界上有很多好人,或者說心存善念的人,他們或為有需要的人四處奔走,或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幫助他人,他們的善意總是讓人覺得暖心,而對很多孩子來說,善意也只是一個不經意間的動作,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帶給身邊的人溫暖。
01男孩故意穿錯同桌的破衣服,回家讓媽媽幫忙補
前陣子一個善良孩子的視頻暖到了很多網友,孩子在上學的時候發現他同桌的校服破了,他知道同桌沒有母親,於是故意「穿錯」同桌的校服回了家,讓自己的媽媽幫忙。
兒子跟媽媽說同桌從小失去了母親,沒有人幫他補衣服,於是就想請自家媽媽幫補一下。這位媽媽感動於孩子的善心,把衣服洗乾淨又補好後讓孩子帶回去給同桌。
這個視頻感動人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不在於孩子做了一件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而恰恰是這麼一件小事情,就可以看出這個孩子從小懂得換位思考,懂得理解別人,體諒別人,帶給別人溫暖與感動。這是孩子同理心的體現,而恰恰也是很多人缺乏的。
因為不少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孩子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能力更需要家長特別關注、培養,這個小男孩出現這樣善意的做法,說明平時家庭的氛圍一向就是比較和睦的,家長也懂得互相體諒,孩子在孩子的影響下也會成為一個懂得「共鳴」的人。
02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滿足孩子愛的需要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有一種就做「歸屬與愛的需要」。
一個人想要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別人,想要理解和體諒他人,首先自己就要得到過別人的愛,被他人體諒和理解。所以,家長想要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先得滿足他愛的需要,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並給予回應,這樣孩子被回應了,他才能學會換位思考,才更給更多的愛別人。
同樣,只有被尊重的人才會懂得尊重他人。
給孩子傳遞愛的機會
在孩子的意識中,他可能知道自己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懂得理解他人的人,但是他可能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傳遞愛的需要,如讓孩子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或許就是扶奶娘過馬路或是把自己的玩具借給別的小朋友等等都可以,主要有這麼一個過程去傳遞他的愛心。
讓孩子感知他人的處境
孩子只在家裡聽爸爸媽媽說賺錢有多辛苦,他永遠也體會不了;說別的地區的小朋友吃不飽穿不暖,不親眼所見,他們也沒有概念。所以,條件允許的話,家長可以讓孩子切實體會別人的辛苦,不僅僅要用耳朵聽,還要用眼睛看,這樣孩子才更容易理解他人,更懂得換位思考。
03貼心話
不管人們爭論了多久的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是並非每個孩子都天生能與他人換位思考,這需要家長的引導。
孩子可以沒有那麼聰明,但是不能心懷冷漠或者心存惡意。唯有心存善念,才能給他自己帶來好未來,給家庭帶來溫暖。
今日互動話題:你怎麼教育孩子要善良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