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有一個頻繁被提及的概念——降維攻擊,說的是宇宙中高等文明攻擊對手的一種方法,大概意思是指競爭思維和手段不在一個層次,往往被消滅的一方,並不是被同類所幹掉的,而是被高等文明所顛覆的。網際網路行業裡也不乏這樣的例子,網絡媒體幹掉平面媒體,新聞客戶端取代門戶網站,微信讓手機簡訊成為了歷史等等,都是降維攻擊的典型案例。
當然,這樣的現象並不是頻繁出現的,醞釀的周期往往較長,但一旦爆發,就會摧枯拉朽。最近,全景視覺(股票代碼:834877)旗下一款名叫全景APP的圖片類應用,短期內下載量就突破了3000萬,佔據了各大應用商店平臺的醒目位置。其超強的爆發力和擴散性都帶有明顯的降維攻擊的特徵。從名號上看,全景並沒有BAT那樣高的知名度,也沒有大的用戶和流量入口的支持,憑什麼能一下子爆發呢?玄機就在有望孕育高等文明的「圖片」身上。
網際網路到處充滿泡沫,但是圖片依然是一個價值窪地
也許有人會說,圖片這個載體形式一點也不新鮮,很早前就出現了。難道一張小小的圖片,就具有顛覆網際網路乾坤的能力?聽起來很難讓人相信。但確實在充滿泡沫的國內網際網路行業裡,圖片所蘊含的商業價值卻被遠遠低估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中有兩個衡量的因素。
一是流量佔比和使用頻次。在中國網際網路整體流量中,有相當高的比例來源於圖片。熟悉圖片站流量生意模式的人都清楚,圖片形式的內容在「吸量」上遠比文字強得多,比如你看到一篇文章,閱讀完後就會關閉,但圖片內容則不同,人均瀏覽頁數會高很多,停留時間也長很多。而且進入全民曬圖時代後,記錄大段文字的門檻越來越高,但分享一張圖片卻容易得多。這也催生更大的圖片分享需求,繼續推高了流量,拉高了使用頻次。
二是圖片承載的信息更豐富。縱觀人類發展史,圖片在傳遞信息、延續文明上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從最早刻在石頭上的圖畫,到繪畫時代的畫作,再到印刷時代的圖片,一直到如今每個人都在自拍、美圖的全民曬圖分享時代,圖片往往能實現「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目的,是文字、視頻形式所無法取代的,並且在人們「傳情達意」生活中佔有相當高的權重。
恰恰這兩點決定了圖片能孕育出大的生意機會。事實上,從世界範圍看,圖片商業已然爆發,2012年,圖片社交工具Instagram被Facebook收購,後來估值高達350億美元;閱後即焚的圖片社交軟體Snapchat,計劃明年初上市,據說估值一路飆升到了250億美元;依然火爆的圖片社交網站Pinterest,估值也已經達到110億美元,甚至有人認為其比Twitter更有價值。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圖片商業在美國已經是香餑餑了,為什麼國內圖片網際網路領域還沒有出現一家像樣的獨角獸企業?未來會不會在某個時間點上引爆?答案絕對是肯定的。這家名氣並不大的全景APP,升級後上線不久,下載量即宣告突破3000萬,或許就是一個信號。
全景的圖片+商業,顛覆全產業鏈的機會
其實,在國內網際網路領域,圖片商業並非不存在,只不過沒有一個真正以圖片切入的商業體系。比如微博裡可以曬圖,但傳播的載體更側重文字,圖片僅僅是附屬,微博的傳播力很強,更適合製造話題和炮製事件,但離人們的生活有點遠;微信則是一個強社交關係鏈的平臺,多為熟悉的好友關係的線上遷移,私密屬性強,其中也會涉及到碎片化生活的圖片分享,只不過圖片只是一個組成元素,且私密性就像圍牆一樣,綁住了圖片典型應用場景的手腳。
這表明,圖片帶來的新商業形態,一定是以圖片為核心而延伸出來的應用,套用網際網路+的理念,應該是圖片+的模式。而且,由於圖片具有普適性,無處不在,所以應該存在搜索、電商、社交等橫向擴展業務模式的多條路徑可走,沒有邊界限制。換句話說,圖片+有機會顛覆網際網路上的各種應用形態。
這恰恰與全景APP所提出來的圖片+商業生態吻合在了一起。過去,全景是一家B2B的圖片交易平臺,擁有超過8000萬張專業高清、高質量版權圖片,整合了全球500家圖片機構的資源,籤約了10萬攝影師,還逐步延伸出了攝影師、設計師、廣告創意公司等自驅動的平臺和閉環生態。但如果僅僅是一家圖片版的淘寶,其商業空間是有限的,全景APP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創造出3000萬的下載量。所以,當全景APP全新升級變臉後,就露出了真面目,拉開的是一副通吃圖片搜索、圖片導購、圖片社交的架勢。
以圖片搜索為例,百度、搜狗等搜尋引擎也有圖片檢索的類目,但往往不帶標籤和場景,更談不上精細化運營。相比之下,全景APP的出發點則完全不同,提供了圖片上傳、管理和分享的功能,能通過智能標籤、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讀懂每一張圖片,並讓圖片「活」起來。簡單體驗一下也能發現,全景APP能根據用戶的習慣、意願和需求匹配圖片。在這裡,圖片搜索結果僅僅是一個起點,而遠非終點。
說道所謂的終點,圖片導購會是一個終點,也更有趣、更有想像空間。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種基於圖片入口的新型購物平臺。為什麼這麼說呢?相比國外消費者的習慣,國內用戶更喜歡用碎片化的時間去瀏覽、淘貨,發現一些有趣、個性化的商品。這意味著,國內大多數用戶更喜歡「閒逛」,一開始並沒有購買需求,但場景化的圖片往往能觸發下單的衝動。因此,全景APP打通了從圖片到下單購買的通道,讓用戶可以利用閒暇時間,邊逛邊買。相比傳統查找、對比、選擇、下單的購買路徑,圖片導購模式提供了一種「所見即所得」的顛覆式全新購物體驗。
另外一個終點就是圖片與社交的結合。以上提到的Instagram、Snapchat、Pinterest等平臺恰恰在這個維度上,其也是圖片+商業中最大的一塊蛋糕。隨著全民曬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圖片來分享自己的故事、情感,曬旅行、曬美食、曬時尚等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填滿了大量的碎片化時間。以往在興趣社交的分支上,始終沒有出現規模化的企業,但在曬圖成為習慣後,圖片社交讓「以圖會友」成為了可能。從全景APP升級後的社交功能上看,很明顯是衝著興趣社交去的。
可以說,無論是圖片搜索、圖片導購還是圖片社交,在任何一個分支上有所突破,都可能孕育出遠遠超過獨角獸級別的企業,甚至會顛覆傳統應用形態,成就與BAT平起平坐的地位。
從滿足需求到創造需求,圖片孕育「高等文明」
其實,上述判斷也是緣於圖片+商業的邏輯。目前來看,全景APP的以圖片為核心的平臺,在用戶規模上可能與動輒數億用戶量級的巨頭還難以相提並論,表面看,可能與Google、Facebook、騰訊、阿里、百度等企業不在一個競爭維度上,甚至拿望遠鏡都看不到。但網際網路的規律往往是非線性的,試想微博、微信等的爆發和全面普及,也才僅僅三四年的光景。誰敢斷言,全景APP的圖片+不會是下一個微博、微信?
更值得一提的是,圖片+給用戶帶來了一個全新的體驗模式。過去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大都在尋找痛點,滿足需求,提供極致服務。這是以往說得很多的網際網路思維的體現。但圖片在網購、社交維度上的應用,最大的區別是在創造和引領需求。之前也有一種說法,優秀的企業在滿足需求,而偉大的企業則是在創造需求。放在全景APP所開闢的圖片+商業版圖上,這一說法恰恰做了最佳的註腳。
印象中,全景創始人兼CEO呂辰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目前中國網際網路領域還沒有出現一家完全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公司,以圖片為入口的搜索、導購、社交功能的成熟,恰恰能解決人與信息間的關係、人與商品間的關係、人與人間的關係,重構人們生活中的諸多場景和要素,從而真正意義上完全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對此,筆者表示很贊同,呂辰的這個洞察,也暗示出了從滿足需求到創造需求、引領潮流的「高等文明」的興起。全景要幹的事,不是依附在某一個平臺上甘當螺絲釘,而是希望用圖片去連接世界,用更先進的生產力去改變世界。
對全景來說,幸運的是,當下年輕的90、95、00後用戶越來越個性化、圈層化,不同族群代表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圖片能不能成為他們展示自我、相互溝通直至形成社群化的載體,現在還不得而知,但至少時代賦予了圖片廠商和全景這樣的機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