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這句千古名言,之所以流傳長盛不衰,說明它本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和積極意義。但又要辯證理解,特別是具體到個體的人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都說"書聖」王羲之、"唐四家」書法好、人品高,真有道理;那蔡京、秦檜、嚴嵩人品差,書法也不錯,怎麼解釋?
書法美的本質,自古以來被認為是人品的外化與表現。蘇軾《論書》中說,"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世之小人字書雖工,而其神情終有睢忓側媚之態"。
蔡京、秦檜的字雖也被收入《三希堂法帖》,但未聞有多少人臨寫,是因為人品差,還是因為字裡確有「奸相"之態呢?
"字如其人"這一觀點是清人劉熙載《藝概》中提出的,他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在他之前更早的楊雄說過,"書,心畫也";孫過庭說過,書法的目的是"達其性情」。總的意思是說,書法是書者心境的表白、是性情的流露,是書者人格的寫真。
的確,中國書法與漢字共生共長,與西方純音符的"字母」不同,它包含了民族對宇宙萬物的觀照、理解與感受,折射著天人合一和人為本的思想,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意象思維,與西方人的概念性思維不同,具有特有的人文精神,涵蓋的內容包括學識修養、理想追求、價值取向和行為規範等精神氣質的表徵。
我很贊成周汝昌先生說的,"上品書法,是人的氣質、品格的表現,是書家文化教養、素養真實精神境界、韻致的大美,是半點兒假也不能混雜或代替的"。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袁生帖》局部
蔡京《與節夫書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