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能源問題一直是阻礙我們人類前進發展的兩座大山,該如何獲得取之不竭的食物和源源不斷的能源,這是各國科學家都在不斷探索的課題。
今天要介紹的主人公是一種蝦,它的個頭極小,也有著與眾不同的表面特徵,當然,這些都不足以讓它出名。它的有名之處在於數量極多,蛋白質含量超高,營養價值更是超過了牛肉。
如果人類每年只捕撈它龐大數量中的一部分,就能夠養活地球上大半的人。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但這卻真實存在的。它是誰呢?它就是南極磷蝦!
蝦類一直是人們熱愛的美食之一,因為它們不僅美味,而且營養價值極為豐富,蛋白質含量也極高。 南極磷蝦更是蝦中的佼佼者。
南極雖然地勢偏遠,但它的海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在這片遼闊的海域當中,磷蝦是其象徵生物之一。
南極磷蝦,也稱南極蝦。它有一對又黑又大的眼睛,因此也被叫作「黑眼蝦」。磷蝦的外形與一般的蝦類接近,一般體長6 ~ 8釐米,不過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具有發光器。磷蝦的身體透明,眼柄、胸部和腹部呈現淺紅色,具有球狀發光器,能夠發出微紅色的磷光。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
磷蝦分布範圍廣泛,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太平洋磷蝦、中華假磷蝦和寬額假磷蝦3種。
磷蝦大多成群結隊浮遊在20~ 40米的海洋表層中,有時它們也會潛到百米以 上,甚至千米的深海中去。由於它的密度較大,因此白天的時候,人們在海洋表層時常能夠看到一片褐紅色的光斑移動,到了晚上海面則呈現一片螢光,很是壯觀。
因此,南大洋也有「紅色海洋」的美譽。與普通蝦類不同的是,磷蝦的營養價值相當高。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科學家曾對磷蝦的營養價值做出評估,如果每年打撈7000萬噸磷蝦,那麼就能夠為世界30%的人口提供人體基本所需的蛋白質。它也是世界上尚未完全開發、最大的動物蛋白質資源。
近幾年來,人們對於磷蝦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因此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小規模地捕撈磷蝦。為保證南大洋的生態平衡又能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在1976年國際組織發起了一項長達10年的「南極海洋生物與資源生物學」考察,對南大洋生態系統、磷蝦資源等做了精準的研究,並為合理開發海洋生物資源和科學管理提供了依據。
南大洋海域雖然位於窮極之地,但由於環繞南極大陸的寒流,在向北方向流去下沉時,遇到來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向南下沉的暖流,從而形成上升流。南大洋海域的水比較溫暖,而且這股上升流中有多種類營養物質,微生物在裡面大量繁殖,是南極磷蝦最佳的居住地和覓食地。
磷蝦主要攝食一種叫硅藻的單細胞生物。儘管硅藻體態微小,但它卻和陸地上植物一樣有著光合作用的能力。尤為令人驚嘆的是硅藻還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這讓一般的綠色植物望塵莫及。硅藻不僅富有大量的高蛋白營養,同時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並且它散發出的清香味道也是磷蝦等小型生物的美食。
磷蝦吃硅藻,大型生物吃磷蝦,這也形成了一條以硅藻為底層的食物鏈。
磷蝦不僅是點亮南大洋綺麗景色的明燈,也是其他海洋生物及人類的養命之源。雖然磷蝦體態微小,但它在南大洋中卻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
磷蝦不僅是人類所需蛋白質的「儲藏庫」,也是海豹、藍鯨、 企鵝等生物的重要食物源泉。因此人們賦予磷蝦一個特別的稱號「南極生物的基石」。
磷蝦對於人類來說也具有相當大的意義。一般的海洋生物都帶有一股非常難聞的腥臭味,因此人們將它們打撈後,需要用汞對這些捕獲物進行處理,以減輕它們與生俱來的腥味。然而,汞含有毒害作用,因而人們對海產品都格外小心,卻也無法避免海產品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不過,磷蝦能夠保障人們的安全需求。由於磷蝦體內有很好的消化系統,因此它不會腐臭,也不會有腥臭味。因而,磷蝦不需要經過汞的加工處理,從而保障了食用的安全需求。
南極磷蝦是高蛋白質的食物。經過計算,南極磷蝦肉質中蛋白質的含量高達17.56%。科學家們在分析了南極磷蝦蛋白質胺基酸組成後,驚喜地發現,人體生長所需要的的全部安吉所都能在南極磷蝦體內找到。其中,較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賴氨酸含量也不低。
賴氨酸是人體必需胺基酸之一,能促進人體發育、增強免疫功能,並有提高中樞神經組織功能的作用。賴氨酸為鹼性必需胺基酸。由於穀物食品中的賴氨酸含量甚低,且在加工過程中易被破壞而流失,故稱之為第一限制性胺基酸。
有人用南極磷蝦、金槍魚、虎紋魚和牛肉做過實驗,結果發現南極磷蝦的賴氨酸含量最高。世衛組織曾將南極磷蝦、對蝦、牛乳、牛肉的胺基酸綜合營養價值放在一起評議打分,結果磷蝦得100分,牛肉96分,牛乳91分,對蝦71分。
磷蝦中呈鮮味和甜味的穀氨酸、門科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絲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也很高,合起來佔蛋白質含量的46. 73%。人體所必需的8種胺基酸,磷蝦中均有,而且合起來佔蛋白質含量的41.04%。
南極磷蝦中含有各種營養的金屬元素。分析結果顯示,磷蝦的全蝦中灰分含量為3.37%,蝦肉中為2. 36%,比對蝦高。這裡面有豐富的人體所需元素(鈣、磷、鉀、鈉。磷蝦的眼球中還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
因此,我們可以說,南極磷蝦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人類的一種寶貴資源。
在當今的世界,人口總數還在不斷地增長,世界各國對蛋白質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水產品是蛋白質的一個重要來源,但隨著需求的增加,水產正在被過度捕撈,傳統的魚類資源正在衰退,傳統漁場在消失,湖泊等自然水域所能提供的水產品已呈飽和狀態。
於是乎,人們就只能另找出路,尋找新的蛋白質來源。而南極磷蝦高蛋白、數量多的特點自然成為了大家追逐的對象。另一方面,許多海岸國家建立了200海裡專屬經濟區,禁止外國的漁船進入這一水域。於是,這些漁船不得不尋找新的漁場和新的捕撈對象。
因此,南大洋如此豐富的南極磷蝦資源成為一塊令人眼饞的「肥肉」。同時,科學家們預測,到南大洋去開發利用南極磷蝦,解決世界性蛋白資源問題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而且,智利、韓國、德國、日本等國都已經開始了對南極磷蝦的捕撈。同時,還有許多國家也在躍躍欲試,準備投身於這一活動中。
在南大洋,磷蝦的蘊藏量為8億~75億噸,那麼,人類究竟應該捕獲多少磷蝦才合適呢?它們會被人類吃成保護動物嗎?
有資料顯示,在鯨的食物來源正常的情況下愛,一頭40噸的鬚鯨每天要吃磷蝦1噸,乘上365,鬚鯨每年要吃掉磷蝦1.9億噸。但現在由於人類活動,鬚鯨的數量大大減少,現在每年只有5000萬噸左右的磷蝦會被鬚鯨吃掉,就會有1.4億噸的磷蝦多出來。假如每年捕獲磷蝦5000萬噸的話,這就能夠佔到世界總漁獲量的一大半。因此,說磷蝦是世界上最大的蛋白庫再怎麼也不為過。
捕撈南極磷蝦,確實能夠滿足人類的一些需要,但是,人們也必須看到,如果各國一哄而上,必將造成嚴重混亂的局面。如果磷蝦被過度捕撈,磷蝦資源量急劇減少,以磷蝦為食的生物也會大量減少,勢必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磷蝦及大量海洋生物都將消失,甚至可能連成為瀕危保護動物的機會都沒有,其後果不堪設想。
若磷蝦數量急劇減少,很可能由劣質的浮遊動物來代替,從而毀滅海洋的生產力,人們所希望的蛋白源就會全部喪失。
因此,1977 ~ 1986年,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發起並組織了14個國家參加的南極海洋生物系統和貯量調查,簡稱為BIOMASS計劃。在南極海洋考察史上,這是一項最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
實際上,這是以磷蝦資源為核心的南大洋生態系統研究。在10年中,他們進行了2次大規模的聯合海洋調查。第一次是在1980 ~1981年的南極夏季,有13艘船參加;第二次是在1983 ~ 1984年和1984 ~1985年的南極夏季,有17艘船參加。並且在10年國際合作調查中,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1)過去估計南大洋磷蝦資源量為10億~50億噸,有人甚至估計上百億噸,但根據實測結果估計,其蘊藏量為4億~6億噸,當然這不是最後結論。實際上,資源量有很大的年際變化,同時由於過去對南大洋初級生產力估計過高,因而磷蝦資源量可能沒有估計的那樣多。
(2)南大洋的食物鏈不像以前估計的那樣簡單。在冰區、季節性冰區和無冰區,食物鏈是不同的。
(3)過去認為磷蝦的壽命是2~3年,但是實驗證明有的可以活78年。這些成果對磷蝦的合理開發,保護南大洋生態系統是至關重要的。根據這些成果,可以制定合理的磷蝦捕撈限額,使磷蝦資源不受破壞。
磷蝦的用途也是非常多樣的。人類通常在捕獲磷蝦後,將磷蝦的外殼碾碎,再進行剝離,隨後將蝦肉加工成肉沫,進行壓榨或儲藏。蝦肉沫可以製作味道鮮美的蝦球等美食,蝦殼也可以用作飼料等用途。
磷蝦海洋眾多生物的食物之源,生命之源,也是生物鏈中一個極為基礎且重要的部分。在南大洋海域中生活的鬚鯨類,就以磷蝦等小型生物為主要食物。在大西洋的格陵蘭島等海區,生活著大量的磷蝦,但那裡的鯨類數量也最多。除此之外,一些中、上型的海洋生物,對磷蝦的生存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然而,對磷蝦產生最大威脅的並不是鯨魚,而是人類。由於磷蝦資源極其豐富,因此它也成為人類潛在的食物資源。各國商人已經在南大洋中大量捕撈磷蝦。如果人們肆無忌憚地捕殺磷蝦,不僅會造成磷蝦數量銳減,也會對南極鯨類的存活帶來威脅,它們將會由於食物短缺,而造成生死存亡的危機。
這就是過度捕撈磷蝦所造成的生態系統崩潰的後果,因為在南極海域,大部分海洋生物都是基於磷蝦這條最基礎的生物鏈而存活的。雖然人們進一步開發磷蝦資源是在所難免的,但人們應該在捕撈時加以控制,以保護南極海域的生態平衡。
總之,磷蝦是人類蛋白質來源的新途徑之一,我們人類要想持續穩定地從這個渠道獲得蛋白質,合理和平衡是我們不得不持續思考的問題。
話題:你知道南極磷蝦嗎?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