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自省或致抑鬱?其實你最大的問題,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

2021-01-13 路上讀書

如果一個人不懂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往往會被評價為"情商低"、"KY"(日語單詞"不懂得讀取氣氛"的首字母)等等。前段時間還有人因聊天時回復"嗯"被老闆批評,引發了頗為廣泛的討論。

但是,如果過分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給他人造成了不良影響,以至於陷入無止境的自責,又會形成另一種極端。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導致失眠、焦慮、抑鬱、酗酒、暴食、自殘等難以預估的後果。

最近,一位視頻博主就在油管上分享了自己由於"想太多"而患上抑鬱症的故事。

在和朋友聊微信的時候,對方只不過是在最後加上了一個句號,就令她驚恐萬分,不斷反思自己是不是說錯了什麼,並查看對方和其他人的表述習慣。最後發現,這位朋友只是喜歡在句子結尾處加句號,並沒有什麼情緒。

容易"想太多"的人,一旦意識到他人的反應異於往常,就會陷入無止境的反思,根本無法停止聯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鑽牛角尖",很容易把自己逼到崩潰。

其實,對於這個現象,楊絳先生早有箴言:"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我們可以稍作轉換,即"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對此,博主安娜·阿卡娜的建議是:

1 練習正念,學會用冥想讓自己從消極情緒中抽離出來,每天10-20分鐘;

2 動起來,可以健身、閱讀、繪畫等,總之不能讓大腦有空胡思亂想;

3 如果實在不能控制自己不去想,那也不要一直自責,而是想想自己能做什麼、從中吸取的教訓、如何防止同樣的事再次發生,積極鼓勵自己下次表現得更好。

在這裡,路上讀書也想給大家推薦《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一書,聊聊控制情緒那些事兒。

1.三種病態的思維方式

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才是讓我們深陷情緒泥潭的癥結所在。它們具體有哪些呢?我們先來說說三種典型的病態思維方式。

第一種是"恐怖化",說白了就是凡事都往壞處想。一種常見的想法就是"萬一……怎麼辦?"比如你最近跟另一半鬧矛盾,你就想"萬一他在外面有別人了怎麼辦?"老闆因為工作的事說了你幾句,你就想"萬一老闆炒我魷魚怎麼辦?"

不難想像,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整天把一些並不嚴重的事情想像成馬上就要到來的巨大災難,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心裡肯定不得安寧,搞不好還會精神崩潰。

第二種是"應該化",就好像強迫症似的,幹什麼都講究絕對。有這種想法的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說法是"我應該怎樣怎樣""我必須怎樣怎樣""我一定要怎樣怎樣"等等,希望所有事情都按照理想化的狀態進行。

這樣的人往往過分敏感,經歷著巨大的糾結和壓力。一旦事情超出自己預設的方向,人就會變得不知所措,心裡不停地念叨"怎麼會這樣?",煩躁和沮喪的心情也就隨之爆發。

最後一種思維跟"應該化"相反,叫做"合理化",也就是找一些藉口,讓自己接受現狀。比如沒有得到升職機會,安慰自己說"這算啥啊,怪領導有眼無珠!"又或者遭遇分手,又安慰自己說"這也許是上天的安排吧!"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心理素質強大的表現,凡事看得很開,但實際上是逃避現實、自欺欺人,用"佛系"掩蓋了真正的問題。這樣做也許在短期內可以讓我們找到安慰,把煩惱一股腦的拋到九霄雲外,但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跟控制欲相反的極端,那就是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

2.十種非理性的信條

跟上面所說的三種典型病態思維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相對應,本書作者還總結出了十個不理性的信條,大家不妨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情況:

第一個呢,是太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臉皮薄"。生怕在別人面前丟臉,擔心別人覺得自己不好。這種想法會讓人特別害怕被排斥和拒絕,結果呢,要麼就是極力討好別人,想讓別人喜歡自己;要麼就是另一種極端,表現得高傲孤僻,通過主動攻擊別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

第二個是輸不起,把失敗看得太重。比如工作上受到一點挫折就情緒沮喪,選擇辭職;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心灰意冷,對學業失去興趣。如此一來,我們一方面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冒險、躊躇不前;另一方面,可能受不了批評,對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斤斤計較。

第三個是控制欲太強,認為什麼事都應該朝著自己計劃和預想的方向去發展,否則就生氣、發飆。可是我們都知道,計劃趕不上變化,一旦事情超出預期,煩惱也就隨之而來,結果可能是半途而廢、逃避責任、自怨自艾。

第四個是"潑髒水",不論發生什麼糟糕的情況,總能把原因歸結於別人,找個人當"替罪羊"或者"出氣筒",好好批評教育一番。

第五個是杞人憂天,對未來要發生的事情總是很悲觀,害怕失敗和不完美。可想而知,擔心一些基本上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會讓人整天被憂慮的情緒所困擾。

第六個是完美主義,對所有事情都要找到完美的解決辦法。結果呢,我們會無比糾結,沒法做出決定,而且經常因為追求事事完美而導致很多事情毫無進展。

第七個是逃避現實,遇到問題或者不順心的事兒就找藉口讓自己置身事外,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其實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合理化"思維的表現。

第八個是無所謂,也就是不參與、不行動,對一切保持距離。比如工作中有些人總是不置可否,對什麼事都是"隨便""都行""無所謂"。既不表達真實想法,也不積極採取行動,可想而知,這樣的生活能有什麼活力和成就呢?

第九個是"破罐子破摔",對過去的一些不良經歷無法釋懷,放任它影響眼前的生活。比如一個人工作晉升一直不順,他可能會覺得這是因為自己以前學習不好,或者總是挨老闆批評,才造成了現在的結果,自己也沒辦法改變。

最後一個是無力承擔結果,換句話說就是"事情已經這樣了,我能怎麼辦?"比如孩子不聽話,你罵了他幾句,你可能會覺得"都是因為你惹我生氣啊!"。這其實跟上面的想法類似,都是對現狀採取消極回應。

所以你看,在三種典型病態思維方式的影響下,我們會產生這樣那樣"神經病"一般的念頭,讓自己深陷各種負面情緒無法自拔。

3.調整思維方式,找到更好的選擇

前面我們說到了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這些病態思維是如何讓我們的情緒失控,甚至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的。不幸的是,在現實當中,幾乎每個人都會"中招",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不理性思維,導致我們深受不良情緒的困擾。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避免自己陷入這樣的困境呢?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開頭說過的ABC理論,要想真正擺脫壞情緒,調整思維才是根本。其實,除了我們之前說的三種病態思維方式之外,還有第四種思維方式——更優的選擇。

這種思維方式的典型邏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我們要想辦法讓事情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可以問問自己:怎樣做才能更好?第二層,如果嘗試了各種辦法,情況還是沒有改善的話,那就應該學會接受現實。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參考下面幾種想法來思考問題,比如"我希望什麼什麼""我更喜歡如何如何"、"如果怎樣怎樣就更好了"。一旦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我們將會得到跟之前用非理性思維時完全不同的結果。

我們不妨來舉個例子,假設你馬上要面對重要的客戶做一次演講。這時候,如果你用病態的思維模式去考慮問題,腦袋裡可能就會冒出各種各樣讓人不安的思緒。

比如說"應該化"的想法:這次展示關係到我接下來幾個月的工作,我必須成功說服客戶!再比如"恐怖化"的想法:萬一我把這場演講搞砸了怎麼辦?如果他們不喜歡我怎麼辦?

可想而知,這樣自己嚇自己,很有可能會加劇緊張和焦慮的情緒。結果呢,也許原本能正常發揮,卻因為負面情緒的影響而導致演講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最後真的把演講搞砸了。

相反,如果採用"更優的選擇"這種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效果就大不一樣。面對即將開始的演講,你首先可以考慮怎樣讓演講朝更好的方向發展,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有些緊張,但沒關係,我不是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嗎?"或者說"我希望他們會喜歡我的演講。"

這時候,你的大腦和身體就會迅速的被這種正能量調動起來,去回憶自己為演講所做的準備,給自己加油鼓勁。這樣的思考能給讓你卸下包袱,心態變得更輕鬆,應對局面更加遊刃有餘,從而大大的提高演講的成功率。

退一步來說,就算演講真的出了差錯,也不應該用"合理化"的想法去看待問題,覺得反正就這樣了,我能有什麼辦法呢?而是要進入"更優選擇"思維的第二層次:試著接受現實。

這時你要想:如果我能再多下點細節功夫就更好了;或者說,確實有些遺憾,但以後可以多注意發現自己的不足,努力改進,讓自己下次能做得更好。如此一來,你不但消除了演講中的不夠完美給你帶來的心理陰影,還獲得了讓自己提高和進步的充足動力。

你會發現,出了問題很正常也不要緊,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也不失為一筆寶貴的財富。所以你看,通過調整思維方式,找到更好的選擇,我們也就能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有關情緒控制的技巧,歡迎點擊上方按鈕"關注"路上讀書,我們會不定時分享免費的心理學知識,一起來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編輯:Gillian

排版:Gillian

路上讀書,全球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

相關焦點

  •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是大多數人無法幸福的理由
    其實仔細想想,一個人沒有辦法的理由,只有小部分來自於外界的無常和無奈,另外一大半卻是來自於自己。每個人其實都應該反思一下自己,長久以來,是不是都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了。一個人有想法確實算得上一件好事,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十分超前的憂患意識,對於古人來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你煩惱的根源,可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
    想辭職卻又不敢,因為現在還沒有能力通過寫作來養活自己。  「為什麼不用周末的時間來寫呢?」被我這麼一問,她才支支吾吾地說周末有別的安排。而她所說的「別的安排」,是想去學茶藝。她覺得學茶藝很優雅,還能讓自己靜下心來。但這也只是想想,還沒有付諸行動。  她又問我,寫作和茶藝,應該選哪一個?寫作是一直想做的事,但又怕寫的東西沒人願意看。
  • 你最大的問題:就是想太多
    莊子說:以無情之心處事,以無心之智作為,想太多,永遠是你人生中最大的問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都源於你想太多,做太少,那些有些各種煩惱的人,他們遇到各種的不順心,大多不都是因為想太多造成的嗎?該說的想說的沒說出口,想做的都沒付諸行動,晚上想想千條路,早晨起來走原路,這就是我們的現狀,空想,不行動。瞻前顧後是你人生路上的絆腳石,面對機會,不能及時抓住,總是顧慮重重,猶豫不決,有時候猶豫就意味著失去,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就是這個道理,等你想明白了,也就錯過了。
  • 所謂的迷茫,都是因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其實我想說的是,那位讀者的問題來源於她都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工作了幾年卻沒有給自己積累足夠的能力。社交關係好很多,朋友也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認識的階段,沒有到深入交流的層面。日子過得平淡,但其實你每天都會有小小的進步,只是你看不到罷了。你的那些問題,不過都是自己給自己製造出來的,迷茫也是一樣。
  • 聰明過度,容易抑鬱的三大星座,看得多,想得多,也煩惱得多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看得多,想得多,到頭來,卻偏偏讓自己煩惱得更多。於是,就是在這麼一種情況下,我們便大可不必地去折磨自己。於是,活得糊塗,倒不失為一種另類智慧。
  • 情緒不穩,容易焦慮的星座,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辜負自己的良心,所以寧願犧牲自己也不做任何傷害別人的事。他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希望被大家喜歡。別人的所有話語都可能讓自己難過,情緒不穩定,經常陷入焦慮。處女座的人都是那麼的渴望完美,做什麼事情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不被重視。他們對一切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對自己,希望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優秀的人。表面上看,好像什麼都不在乎。
  • 孔子和楊絳告訴你:你的問題在於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慢!
    楊絳給他回信了:「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而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孔夫子像楊絳一樣,早就告訴我們了光空想、不學習的壞處了。我們一起看看夫子是怎麼說的吧。01 孔子說:想得太多,還不學習,你完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意思是: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不讀書學習,就會困惑不解。
  • 得抑鬱症的人,都是想太多?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喜歡「思考人生」的人比較容易得抑鬱症,並伴有自殺傾向?  我想和大家深入聊聊這個話題。(Karpinski,2018)  然而,問題其實不出在「思考人生」,而是為生活擔憂的情緒,導致了抑鬱。  (圖片來源自網絡)  思考也分為沉浸式的思考、分散式的思考。
  • 為什麼職場最忌諱的是想法太多?如果想得多、做得少,會影響工作
    其實這句話,說的就是員工要在熟悉公司後給出建議,不要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這樣不是結合實際的想法,作為老闆敢用嗎。為什麼職場最忌諱的是想法太多?想太多導致焦慮在工作中與同事以及老闆交流中,因為一句話或者行為,聯想到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他們口中說的那個人會不會是我,然後代入角色,接著心中焦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於手中的工作,這樣導致的是工作質量下降,導致同事和老闆對於工作質量的指責,然後更加想太多,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裡面去。
  • 建議你不要做一個「想太多」的人
    你的問題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敏感、多疑、過慮給一個人帶來的,往往是無窮無盡的困擾,很多時候,還會對一段親密關係帶來一定的傷害。心理學伊爾斯·桑德在《高敏感是種天賦》一書裡,明確地告訴我們,高敏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社會競爭中一種別具優勢的特質。可是為什麼很多敏感的人,還會受到「想太多」的困擾呢?
  • 學得太少,想得太多
    「學數學沒用,現在連買菜都不用你自己算數了。」「學物理沒用,學了物理你能修好你家的空調嗎?」「學化學沒用,根本用不到。」…其實很多年前就看到過類似的讀書無用論,但是多少還會引經據典,漸入淡出。而如今的這類言論,畫風變得越來越清(wu)純(nao)可(luan)愛(pen),直擊靈魂,雷得我外焦裡嫩。反正太難的學科學都別學,學了也沒用。
  • 《愛我就別想太多》簡單的問題,李洪海卻想得太複雜了!
    本期話題【《愛我就別想太多》簡單的問題,李洪海卻想得太複雜了!】#隨著《愛我就別想太多》的播放至大結局,觀眾才發現身為擁有幾十億身家的超級大富翁李洪海真的是問題太多了,有時候明明很簡單的問題,但是李洪海卻將簡單的問題想的複雜了,也許是有錢人的通病,未雨綢繆,但是過度想複雜了就不是太好了。
  • 你的碌碌無為,恰恰是因為做得太多
    《希拉蕊傳記》在桌上躺了很久,一直都沒有看。想做的事和應該做的事總是那麼矛盾。 沒錯,我們生活在一個混亂的年代。 每時每刻,無數瑣事侵蝕著我們的生活。就在你打開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你的客戶又打進一個電話。那邊的房租就要到期,下個月的英語考試近在眼前。淘寶京東的購物節,又佔據了你一個晚上。
  • 黃驥:「想得太多,又太脆弱」
    相比院線大片,《八月》顯得異常「文靜」,當被問到是否會對票房有壓力時,張大磊說:「目前不緊張,反正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唄,我也不太了解排片和發行這塊兒,順其自然吧。上院線的版本相比參加金馬的版本會有一些改動,變化不大,但看起來會更舒服一些。」  困境:  誘惑更大想得更多了  如今,越來越多人轉型做導演,似乎只要有一定的話語權就可以改行當導演。
  • 便秘可能是你吃太少!想瘦又怕便秘的人要這樣做
    可是不少減肥女性會出現便秘問題。經常聽到這樣的情況:「本來想少吃點減肥的,沒想到居然吃出了便秘!」這是為什麼呢?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大家往往做不到「邁開腿」。於是,就把希望寄托在「管住嘴」上,殊不知過度節食會帶來一些健康問題。便秘,就是其中之一。是的,你沒有聽錯,吃太少會導致便秘。
  • 易薦|楊絳: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而過得最快樂最輕鬆的,永遠是那些找到自己的人,他們一生都只為一件事情轉,願意為之傾盡心血。二十歲的年紀,做八十歲想起來都會嘴角上揚的事情,我想楊絳先生就是這樣的人吧。03 楊絳的一生,都是圍繞著文學轉。
  • 雙子座的人,總是想太多,表面笑嘻嘻心裡其實苦得不行
    他的腦袋和嘴巴轉得很快,因為他是由水星統治的。這使他非常善於交流,也很有見識。他總是對自己所做或說的事情保持理性,但會很快表達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個有才智的人,經常看到他在閱讀和消化任何能滋養他靈魂的東西。他喜歡學習新事物,也貪婪地看著能解放思想和精神的好書。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過度訓練了?你需要注意這些要點!
    前段時間,收到了一個粉絲的私信,他跟我說擔心自己過度訓練了。有人看了他的訓練計劃,告訴他做的動作太多了,這樣反而還有不好的效果。我們可以簡單說,練太多會導致過度訓練,但實際情況沒有大家想的這麼簡單。事實上,過度訓練並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麼常見。
  • 謙虛過度,那是病,得治
    可是謙虛過度,就不能起到謙虛的作用,反倒會生出許多副作用。首先,這樣的過度謙虛,說得次數多了,自己也會慢慢深信不疑,認為自己事事不如意,讓自己很自卑起來。其次,過度謙虛,會讓人覺得你,生活得苦巴巴的。愛你的人心疼你,對你無愛的人則低看你,甚至因你的過度謙虛會把別人引到,對你錯誤的認識上。比如你很誠懇地和領導說,你那裡沒有做好,這其實是你的謙虛。實際上你98%做得已經很好了。結果你這麼一說,領導就會在你的引導下,「關注」你那2%沒有做好的地方。結果,你做得不好的地方被放大,而做得好的地方被縮小甚至被掩蓋。
  •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越比較越覺得自己活得不幸福又過得寒酸,認為自己命不好,努力也變得沒什麼意義。於是陷入了焦慮和自我懷疑中。有一隻蝸牛,它覺得自己長得很醜陋,所以很痛苦,不敢和其他的動物說話,甚至不敢對視。它每天都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長得那麼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