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不懂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往往會被評價為"情商低"、"KY"(日語單詞"不懂得讀取氣氛"的首字母)等等。前段時間還有人因聊天時回復"嗯"被老闆批評,引發了頗為廣泛的討論。
但是,如果過分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給他人造成了不良影響,以至於陷入無止境的自責,又會形成另一種極端。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導致失眠、焦慮、抑鬱、酗酒、暴食、自殘等難以預估的後果。
最近,一位視頻博主就在油管上分享了自己由於"想太多"而患上抑鬱症的故事。
在和朋友聊微信的時候,對方只不過是在最後加上了一個句號,就令她驚恐萬分,不斷反思自己是不是說錯了什麼,並查看對方和其他人的表述習慣。最後發現,這位朋友只是喜歡在句子結尾處加句號,並沒有什麼情緒。
容易"想太多"的人,一旦意識到他人的反應異於往常,就會陷入無止境的反思,根本無法停止聯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鑽牛角尖",很容易把自己逼到崩潰。
其實,對於這個現象,楊絳先生早有箴言:"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我們可以稍作轉換,即"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對此,博主安娜·阿卡娜的建議是:
1 練習正念,學會用冥想讓自己從消極情緒中抽離出來,每天10-20分鐘;
2 動起來,可以健身、閱讀、繪畫等,總之不能讓大腦有空胡思亂想;
3 如果實在不能控制自己不去想,那也不要一直自責,而是想想自己能做什麼、從中吸取的教訓、如何防止同樣的事再次發生,積極鼓勵自己下次表現得更好。
在這裡,路上讀書也想給大家推薦《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一書,聊聊控制情緒那些事兒。
1.三種病態的思維方式
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才是讓我們深陷情緒泥潭的癥結所在。它們具體有哪些呢?我們先來說說三種典型的病態思維方式。
第一種是"恐怖化",說白了就是凡事都往壞處想。一種常見的想法就是"萬一……怎麼辦?"比如你最近跟另一半鬧矛盾,你就想"萬一他在外面有別人了怎麼辦?"老闆因為工作的事說了你幾句,你就想"萬一老闆炒我魷魚怎麼辦?"
不難想像,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整天把一些並不嚴重的事情想像成馬上就要到來的巨大災難,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心裡肯定不得安寧,搞不好還會精神崩潰。
第二種是"應該化",就好像強迫症似的,幹什麼都講究絕對。有這種想法的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說法是"我應該怎樣怎樣""我必須怎樣怎樣""我一定要怎樣怎樣"等等,希望所有事情都按照理想化的狀態進行。
這樣的人往往過分敏感,經歷著巨大的糾結和壓力。一旦事情超出自己預設的方向,人就會變得不知所措,心裡不停地念叨"怎麼會這樣?",煩躁和沮喪的心情也就隨之爆發。
最後一種思維跟"應該化"相反,叫做"合理化",也就是找一些藉口,讓自己接受現狀。比如沒有得到升職機會,安慰自己說"這算啥啊,怪領導有眼無珠!"又或者遭遇分手,又安慰自己說"這也許是上天的安排吧!"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心理素質強大的表現,凡事看得很開,但實際上是逃避現實、自欺欺人,用"佛系"掩蓋了真正的問題。這樣做也許在短期內可以讓我們找到安慰,把煩惱一股腦的拋到九霄雲外,但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跟控制欲相反的極端,那就是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
2.十種非理性的信條
跟上面所說的三種典型病態思維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相對應,本書作者還總結出了十個不理性的信條,大家不妨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情況:
第一個呢,是太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臉皮薄"。生怕在別人面前丟臉,擔心別人覺得自己不好。這種想法會讓人特別害怕被排斥和拒絕,結果呢,要麼就是極力討好別人,想讓別人喜歡自己;要麼就是另一種極端,表現得高傲孤僻,通過主動攻擊別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
第二個是輸不起,把失敗看得太重。比如工作上受到一點挫折就情緒沮喪,選擇辭職;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心灰意冷,對學業失去興趣。如此一來,我們一方面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冒險、躊躇不前;另一方面,可能受不了批評,對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斤斤計較。
第三個是控制欲太強,認為什麼事都應該朝著自己計劃和預想的方向去發展,否則就生氣、發飆。可是我們都知道,計劃趕不上變化,一旦事情超出預期,煩惱也就隨之而來,結果可能是半途而廢、逃避責任、自怨自艾。
第四個是"潑髒水",不論發生什麼糟糕的情況,總能把原因歸結於別人,找個人當"替罪羊"或者"出氣筒",好好批評教育一番。
第五個是杞人憂天,對未來要發生的事情總是很悲觀,害怕失敗和不完美。可想而知,擔心一些基本上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會讓人整天被憂慮的情緒所困擾。
第六個是完美主義,對所有事情都要找到完美的解決辦法。結果呢,我們會無比糾結,沒法做出決定,而且經常因為追求事事完美而導致很多事情毫無進展。
第七個是逃避現實,遇到問題或者不順心的事兒就找藉口讓自己置身事外,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其實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合理化"思維的表現。
第八個是無所謂,也就是不參與、不行動,對一切保持距離。比如工作中有些人總是不置可否,對什麼事都是"隨便""都行""無所謂"。既不表達真實想法,也不積極採取行動,可想而知,這樣的生活能有什麼活力和成就呢?
第九個是"破罐子破摔",對過去的一些不良經歷無法釋懷,放任它影響眼前的生活。比如一個人工作晉升一直不順,他可能會覺得這是因為自己以前學習不好,或者總是挨老闆批評,才造成了現在的結果,自己也沒辦法改變。
最後一個是無力承擔結果,換句話說就是"事情已經這樣了,我能怎麼辦?"比如孩子不聽話,你罵了他幾句,你可能會覺得"都是因為你惹我生氣啊!"。這其實跟上面的想法類似,都是對現狀採取消極回應。
所以你看,在三種典型病態思維方式的影響下,我們會產生這樣那樣"神經病"一般的念頭,讓自己深陷各種負面情緒無法自拔。
3.調整思維方式,找到更好的選擇
前面我們說到了恐怖化、應該化和合理化這些病態思維是如何讓我們的情緒失控,甚至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的。不幸的是,在現實當中,幾乎每個人都會"中招",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不理性思維,導致我們深受不良情緒的困擾。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避免自己陷入這樣的困境呢?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開頭說過的ABC理論,要想真正擺脫壞情緒,調整思維才是根本。其實,除了我們之前說的三種病態思維方式之外,還有第四種思維方式——更優的選擇。
這種思維方式的典型邏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我們要想辦法讓事情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可以問問自己:怎樣做才能更好?第二層,如果嘗試了各種辦法,情況還是沒有改善的話,那就應該學會接受現實。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參考下面幾種想法來思考問題,比如"我希望什麼什麼""我更喜歡如何如何"、"如果怎樣怎樣就更好了"。一旦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我們將會得到跟之前用非理性思維時完全不同的結果。
我們不妨來舉個例子,假設你馬上要面對重要的客戶做一次演講。這時候,如果你用病態的思維模式去考慮問題,腦袋裡可能就會冒出各種各樣讓人不安的思緒。
比如說"應該化"的想法:這次展示關係到我接下來幾個月的工作,我必須成功說服客戶!再比如"恐怖化"的想法:萬一我把這場演講搞砸了怎麼辦?如果他們不喜歡我怎麼辦?
可想而知,這樣自己嚇自己,很有可能會加劇緊張和焦慮的情緒。結果呢,也許原本能正常發揮,卻因為負面情緒的影響而導致演講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最後真的把演講搞砸了。
相反,如果採用"更優的選擇"這種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效果就大不一樣。面對即將開始的演講,你首先可以考慮怎樣讓演講朝更好的方向發展,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有些緊張,但沒關係,我不是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嗎?"或者說"我希望他們會喜歡我的演講。"
這時候,你的大腦和身體就會迅速的被這種正能量調動起來,去回憶自己為演講所做的準備,給自己加油鼓勁。這樣的思考能給讓你卸下包袱,心態變得更輕鬆,應對局面更加遊刃有餘,從而大大的提高演講的成功率。
退一步來說,就算演講真的出了差錯,也不應該用"合理化"的想法去看待問題,覺得反正就這樣了,我能有什麼辦法呢?而是要進入"更優選擇"思維的第二層次:試著接受現實。
這時你要想:如果我能再多下點細節功夫就更好了;或者說,確實有些遺憾,但以後可以多注意發現自己的不足,努力改進,讓自己下次能做得更好。如此一來,你不但消除了演講中的不夠完美給你帶來的心理陰影,還獲得了讓自己提高和進步的充足動力。
你會發現,出了問題很正常也不要緊,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也不失為一筆寶貴的財富。所以你看,通過調整思維方式,找到更好的選擇,我們也就能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有關情緒控制的技巧,歡迎點擊上方按鈕"關注"路上讀書,我們會不定時分享免費的心理學知識,一起來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編輯:Gillian
排版:Gillian
路上讀書,全球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