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末的「腔勢球鞋」中,我們就已經提到過,今年的十二月份,將會是各大品牌齊齊發力的時刻。因為像 Innersect 和 SneakerCON 這樣盛大的球鞋潮流展會,也是因為 NBA 新賽季即將打響,同時從品牌運營角度來說,在這個特殊的 2020 年行將收尾時,也需要一場「大事件」。
果不其然,相信前兩天無論平時關注 NBA 還是球鞋或者潮流文化,都知道了 Under Armour 正式宣布 Stephen Curry 的個人獨立品牌 Curry Brand 成立。其實這在運動品牌史上並不是開創之舉,像 Jordan Brand 之於 NIKE,以及 Way of Wade 之於 Li-Ning。
但在這個時間節點上,Under Armour 用一雙為 Stephen Curry 全新打造的個人第八代籤名戰靴 Curry Flow 8 來宣布 Curry Brand 的成立,這顯然是一個品牌發展史上的重要歷程。
Under Armour 的近況如何,在成立 Curry Brand 之前做了哪些準備,Stephen Curry 對於個人品牌的發展有什麼想法,以及不少朋友較為關心的,Curry Flow 8 到底是雙怎麼樣的球鞋,好不好穿。
這些問題,都在今天混腔勢的這篇推送裡,以筆者的視角,儘可能多地向各位解讀:
時至今日,Stephen Curry 對於籃球比賽的改變和影響力亦無須贅述。
與此同時,自 2013 年與 Under Armour 開啟合作以來,他對於這個成立於 1996 年,相對比較年輕並且以健身運動服飾為主打的品牌所帶來的改變和影響也是不可思議的。
儘管 Under Armour 的發展經歷過大起與大落,但是近年來調整策略,針對中國市場做出相對應的代言、活動和傳播方法等等,使得品牌的態勢正在回暖。
而這其中,有關 Stephen Curry 的系列產品,尤其是最重要的 Curry 系列籤名鞋,以及其背後所帶動的整個籃球品類,再加上跑步、訓練以及 Lifestyle 產品的嘗試,使得 Under Armour 早已完成了從健身品牌到運動品牌的認知轉型。
毫無疑問,Under Armour 的產品,歷年來在消費者口中的評價關鍵詞,「硬」是首當其衝的。
相信品牌也不會避諱這一點,因為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在專業運動領域,「硬」不一定就完全等同於是件壞事。
無論是 Curry 系列的產品,還是一些跑鞋和訓練鞋,Under Armour 產品一直以來給予穿著者的反饋是「硬」。但是這份硬,對於很多有一定運動基礎很運動頻率的朋友來說,換回的是最直接的響應。
拿近期最典型的 Under Armour Curry 7 來說,穿著過的朋友無一不對於其鞋面和中底之「硬」記憶猶新,但與此同時,低重心、穩定性、支撐性和保護性以及響應性都堪稱完美的表現,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
在這個各類型品牌都在試圖追逐「潮流」和「時尚」的時代,Under Armour 淺嘗即止。有些方法與策略確實能夠給予品牌一些全新的收穫,但同樣的方法並不一定 100% 適用於所有品牌。
Under Armour 顯然很清晰地將自己定位在運動品牌這個位置上,紮根在自己規劃的領域內,並且精益求精,與隨波逐流的其他品牌拉開區別,這也是近年來 Under Armour 另外一份「硬」。
除了更換 Logo,Curry Brand 還要做什麼?
但品牌需要發展,光尋找差異化,在時代不斷變換的情況下沒有任何新動作肯定也不是合理的發展策略。
於是,在這個時間點推出以 Stephen Curry 的獨立品牌 Curry Brand 是一個非常大的動作。
就像開頭提到的,類似 Michael Jordan 和 Dwyane Wade 對於原先各自籤署的品牌都有著歷史級別的影響力,那麼 Stephen Curry 之於 Under Amrour,一個 Curry Brand 顯然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問題在於,Stephen Curry 本人是否想這麼做,以及品牌成立後該怎麼做,這才是關鍵。
現在答案已經解開,首先從用了 7 年的「SC30」Logo 更換成更具有代表性的「三分」Logo,顯然以後我們可以用這個 Logo 最直觀地辨別出產品的身份。其次,發布 Curry Flow 8,也是為未來 Curry Brand 後面的籤名鞋定下了一個高度基準。
更重要的是,Stephen Curry 個人也表態,Curry Brand 未來 5 年以及更久遠的以後,是去引領更多青少年籃球愛好者的前進。
作為一個「純技術流」以及「訓練狂人」,其實一直以來 Stephen Curry 對於教導和傳授自己個人的技術動作以及訓練理念都非常有意願,Under Armour 在北美以及中國行期間也帶來了很多訓練營內容。
而成立後的 Curry Brand 將會把目光放在這些冉冉升起的未來之星身上。推動全球體育的進一步發展,才是 Curry Brand 真正致力的地方。捫心自問,假設筆者自己有孩子,想選一位 NBA 球員作為他的教練,答案絕對是 Stephen Curry,沒有其他。
Stephen Curry 由於可愛搞怪的表現,以及場外完美男人的形象,吸引了非常多女球迷的關注。
而女生在關注一個全新品牌時,兩個最大的問題「好不好看」和「有沒有女生系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Curry Brand 除了涵蓋未來 Curry 系列的新作之外,還會出現高爾夫、跑步和訓練等類型產品,同時也會推出女子尺碼產品。
因為前一段提到 Curry Brand 面向的是冉冉升起的青年力量們,在他們全身心投入運動行業的時間段裡,提供他們能夠提升運動表現的產品,以及氛圍更加濃鬱的青年運動社區等等,這都會是未來 Curry Brand 表示更希望率先做到的。
但可以預見的是,就像前文提及的 Under Armour 多年來的堅持與「硬」,Curry Brand 未來一定會有更多來自 Stephen Curry 個人表達的產品出現,但是他們應該依然會緊跟品牌策略,並非以「潮流」和「時尚」作為開門磚,甚至,你能夠見到的,依然是非常「運動裝」狀態的全新品牌產品。
但著力於運動本身,筆者認為,從來都不會是一件不正確的事。
最後,我們要聊聊 Curry Brand 目前最新也是最重要的產品,最新發布的 Curry Flow 8。
「極端」是筆者在了解並穿著實戰後這雙鞋後最大的感受。Curry 系列的中底緩震科技,從 Charged,Micro G 到 Hovr 的不斷更換,不變的是整雙鞋都將 Stephen Curry 的穿著需求放在第一要義。
而通常來講, NBA 職業球員,世界最頂尖的籃球運動員,對於球鞋的需求其實和大眾的需求會有一定的差別。
顯而易見,響應性和抓地力是 Stephen Curry 最看重的球鞋表現要素。
在這個時代,想要開發出讓消費者第一感覺非常有消費欲望的中底科技,顯然不是一件難事。但是 Under Armour 依然把他們最重要的代言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並且將這件事延續到了最新的 Curry Flow 8 上。
「去外底犧牲耐磨性」這件事,相信這雙鞋在設計之出,品牌以及 Stephen Curry 顯然已經做出了決定,為了極致的抓地力,而放棄耐用性,這不一定能夠真正被理解,但是敢真的這樣把產品帶給消費者,這真的很極端。
而在發布會當天下午的 3v3 籃球賽活動上,室內現場搭建的塑膠拼接地板,通常來講那些鏤空的部位,會非常考驗球鞋的抓地力。而筆者穿著的 Curry Flow 8,完全沒有一點顧慮,相信其他當天參加體驗的媒體老師和球員們也都有同感。
當然,有一說一,即便是 5 分鐘一場的 3v3 比賽,幾場過後,外底的磨損程度也肉眼可見。
另外從緩震的角度,直接的講,不要因為它的名字「Flow」就有過度軟彈的期待。
Curry Brand 依然延續著前作們的特點,將低重心,穩定性和反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 Curry Flow 8 的鞋面,看似網眼織物面料可能會有支撐性的不足,實則在鞋面內裡,全方位的加固讓鞋面的剛性非常足。只是相比起 Curry 7,舒適度有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the end |
比起 Stephen Curry 人見人愛的性格,Curry 系列的球鞋從來都不是迎合型的產品。
就像 Under Armour,未來的 Curry Brand,在這個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想要重現當年爆發式增長顯然不是合理的期待,相比起來只有找準品牌發展最合適的方向,並且相信時間,或許才能在走出一條持續性更強的道路。
當然,筆者最後個人的建議,Curry Flow 8 適合那些不為網絡「雲評測」所左右,並且打法和需求接近 Stephen Curry 的球員。如果滿足以上兩點,那麼我想說,Curry 系列正在趨於完美。
【互動話題&福利】
你對 Curry Brand 有什麼期待?
福利:Under Armour Curry Flow 8
(任意尺碼)
參與方式:
1,分享本篇推送至朋友圈,並截圖發回至公眾號;
2,點擊文末「在看」;
3,留言回答「互動話題」
(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