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每個家庭都有「一本帳」,記錄著精打細算的收與支,反映著一家子的生活情況和動向;那麼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國家「帳本」通過合理計劃「錢從哪來、到哪去」,來支持大的戰略決策、改革目標實施。
如何看待3%的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營改增按下「快進鍵」能給老百姓帶來啥實惠?近日,2016年預算報告新鮮「出爐」,其中的五大看點不能錯過,一起來算一算這本國家帳吧,看看政府今年準備花多少錢?花到哪兒?
「錢從哪來、到哪去?」翻開帳本,這是人們關心的頭等大事。
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5.8%,低於7.3%的預算增長目標,為1988年以來最低。2016年財政形勢更加嚴峻,平衡收支面臨極大壓力,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72萬億元,增長僅3%。
「這既有經濟增速趨緩的原因,也有大力度減稅降費的原因,如此低的財政收入增長率為歷年罕見。」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鄭春榮表示。
與此同時,財政支出剛性較強,支持轉方式、補短板、防風險等增支需求較大。預算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0715億元,同比增長6.7%。
為彌補收支差額,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提高至3%。「適度擴大財政赤字,主要用於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目前來看,我國赤字率處於合理水平,這樣的安排是有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張連起表示。
2016年財政形勢更加嚴峻,財政收入穩定性和增長可持續性有所削弱的情況值得重視。這不僅表現在財政收入下降情況下,非稅收入波動性較大;還表現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持續下降,2016年為28248.6億元,較2015年又下降13.2%,已經連續2年下滑。這一數據在2014年為40385.86億元。
根據預算報告,今年將通過減稅降費,為企業和個人降低負擔5000多億元。
在財政收入緊縮的情況下,這些錢是如何「擠出來」的?
此前,國家已經通過大規模減稅降費,用短期減收,換取經濟動能的增長。今年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範圍將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並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範圍。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施正文認為,營改增是當前最為迫切的一項稅制改革,其意義不僅在於其本身,而且對於經濟發展、稅收情況、財政體制和稅收體制改革都有深遠影響。
根據預算報告,還將加大收費基金清理和改革力度,將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徵範圍,由小微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和個人。
財政政策如何參與結構性改革?預算報告顯示,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獎補資金,用於推動地方政府和中央企業綜合運用兼併重組、債務重組和破產清算等方式,加快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
「化解過剩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其中做好職工安置又是關鍵之舉。」張連起委員分析表示。對於獎補資金的用途,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表示,主要用於職工的安置,解決好職工的轉崗、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問題。
並且,2016年財政部還牽頭承擔了國有企業、金融、科技、農業、公共資源等重點領域的部分改革任務,參與100多項相關領域的改革任務,更多發揮財政在結構性改革當中的作用。
「聽完政府工作報告,有一個感受非常深刻。那就是無論多艱難,民生上該花的錢一定要花、該辦的事一定要辦。」一位來自安徽的全國人大代表說道。
這一點在今年的預算安排中得以充分體現。2016年,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增加201億元,增長43.4%。相比於財政收入增速,該支出增速可謂「搶眼」。這些資金將推動完成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為了讓資金髮揮最大效益,預算報告要求,資金不僅用於推廣資產收益扶貧試點,還支持貧困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集中力量解決突出貧困問題。
不只是中央財政投入加大,為支持扶貧工作,中央對地方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1537.91億元,增長22.4%,這比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12.2%的平均增速也高出許多。
除了增加投入,財政還通過解決就業、提高保障來健全扶貧長效機制。預算報告顯示,將研究規範公益性崗位政策,建立困難群眾就業幫扶長效機制,推動農民工平等獲得公共就業服務。此外,數據顯示,2016年按6.5%左右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也向艱苦偏遠地區傾斜。
「各級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把每一筆錢都花在明處、用在實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
怎樣過好緊日子?
相較於7%增長的中央本級支出,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按零增長安排。不僅是「三公」經費、會議費得到嚴控,花錢的方式也將受到限制。根據預算報告,對收入高增長時期支出標準過高、承諾過多等不可持續支出或政策性掛鈎支出,在合理評估基礎上及時壓減。
來源|界面
文字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佚名
來源:紅嶺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