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信用卡積分貶值了!」有位「卡友」抱怨,自己持有的是華夏銀行信用卡,最近收到通知,銀行將下調信用卡積分權益,原本16個積分可兌換1裡程,8月開始,兌換1裡程需要80積分。
上述銀行的積分調整不是個例。最近,多家銀行密集發布通知,有些剔除了近20家累計積分的收單機構,有些縮減了積分兌換權益。對於持卡人來說,今後信用卡積分會越來越難攢,羊毛也會越來越難薅。
在某股份制銀行信用卡部工作人員看來,銀行做出上述調整並不是因為「摳門」,「主要是打擊中介機構的違規套現行為,以進一步規範用戶用卡。」
積分兌換產品後在二手平臺轉賣
小魏是杭州一家3C賣場的經銷商,除了手機、電腦等數碼配件,一些知名品牌的雙肩包、皮帶、廚具等日用品,也經常出現在她的朋友圈裡。
這些商品是哪裡來的?小魏告訴快報記者,都是用銀行信用卡積分兌換的禮品。「在銀行信用卡App商城上都能找到,全新非二手,銀行出來的產品,絕對保真。」
積分兌換禮品本是銀行給予信用卡使用者的附加獎勵,本意是鼓勵持卡人多刷卡多消費,從而增加用戶黏性。然而,這些禮品怎麼會大量流到了市場上公開銷售?
「我們賣場基本上是從同一個上遊經銷商拿貨的。他們有渠道拿到大量的信用卡積分,然後兌換成禮品,再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銷售。我們只是作為最後一道經銷商,賺一筆差價。」小魏說。
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也不乏這類銀行禮品的「轉賣」。
比如某用戶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售賣的松下電動牙刷,160元2隻,另外標註著「某銀行禮品,xx原價199元」。
另一位用戶則在二手交易平臺上一次性掛出了20多件產品,幾乎都標註著「全新銀行商城直發」。這些禮品以廚房用品為主,有康寧保鮮盒、WMF餐具、小熊麵包機等,平均每件比電商渠道便宜100元左右。
事實上,信用卡積分套現的背後,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灰色產業鏈。一些中介機構以「喚醒用戶沉睡的積分」為口號,通過買賣積分賺取差價獲利。在社交平臺和信用卡論壇上,記者搜到了不少中介機構,公開收購信用卡積分。
「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行為,套利者通過使用費率較低的POS機瘋狂刷卡,獲得信用卡積分,再兌換禮品,左手倒右手,除了支付少量手續費,沒有其他成本。」某股份制銀行信用卡部工作人員表示。
這類積分套現是違規行為,各大銀行在《信用卡積分管理辦法、規則》明確指出:積分不能轉讓給其他持卡人或任何第三人,且信用卡積分更不能直接兌現。任何承諾轉讓積分、積分直接兌現的行為都違背了持卡人與銀行之間關於信用卡積分的約定,可能導致積分無效等不利後果。
「這類違規套現行為是銀行一直嚴厲打擊的,近期銀行針對信用卡做出的諸多調整,多是為了打擊這類中介機構或不法分子。以進一步規範用戶用卡。」上述銀行人士表示。
多家銀行下調信用卡積分權益
對於正常使用信用卡的持卡人來說,信用卡積分累計規則調整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權益下調的影響是實打實的。
興業銀行信用卡中心稱,同一航空公司航空聯名卡自動兌換常旅客會員裡程(積分)的信用卡積分總額在單一自然月內不超過客戶名下聯名卡的信用卡額度,如客戶在同一航空公司存在多張卡片,則取卡片對應最高的信用卡額度。
華夏信用卡調整積分兌換國航裡程規則,客戶積分兌換裡程比例調整為每80積分兌換1裡程(500裡程起兌換,且為500的整數倍,每年兌換裡程上限為10萬裡程)。
而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將高端信用卡道路救援權益由自然年度內可享受「本人境內無限次、境外最多一次」,調整為自然年度內可享受「本人境內最多兩次、境外最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