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設計中心創立於1959年 是一家廣告與設計製作公司 致力於「看穿事物本質,並將其可視化」 現任董事長/總經理原研哉 以下是我們整理的部分最新VI案例 ▼ TOKYO BIG SIGHT
日本設計中心的大黑大悟事務所與丹麥的肯特帕克特(Kontrapunkt)設計公司合作,為歌爾(Goertek)音響技術公司開發定製字體。通過讓細體、普通、黑體等三種字體產生振幅,體現出音的頻率及波形,使字體可應對從正式到隨意較為廣泛的場合。(最設計) ▼ 大阪地鐵
由公營轉為民營,大阪地鐵(Osaka Metro)重新開業並委託日本設計中心設計了新的VI。大阪地鐵標誌圖案反映了同樣用於企業口號的品牌概念——「不斷行進,不斷變化」——通過內含地鐵「Metro」的「M」,以及大阪「Osaka」的「O」的螺旋動感形態(活動M),體現出充滿活力的大阪街巷,以及不斷行進的生命力。 ▼ 高松市美術館
高松市美術館位於香川縣,VI設計來自日本設計中心的原研哉事務所。LOGO圖案是將「Takamatsu Art Museum」的首字母比作高松的街景與浮現在瀨戶內海的島嶼。與館名徽標組合而成的籤名,則是考慮了近景、遠景等在瀨戶內海航行的船上所觀望到的景致,設計出多種變化。 ▼ 日本國立公園
該項目旨在提升分布於日本各地的34處國立公園的品牌價值,並宣傳普及其多樣性和魅力的品牌項目。標誌採用太陽升起時的霞光設計,表現了日本特有的風景。採用綬帶形狀的外形設計,配在圖片或招牌上,產生風景名勝獲得表彰的效果。 ▼ 東京藝術大學
東京藝術大學設計的視覺識別系統採用了1950年製作的標誌「葉飾」和原校長的親筆題字。將時代不同、目的不同的2個要素採取拉開距離的擴散型設計。這是將不同的素材靈活地進行整合,同時展現獨特性的設計系統。 ▼ 富山縣美術館
由永井一正設計的富山縣美術館標誌,整體是Toyama(富山)的T,同時由Art(藝術)的A和Design(設計)的D構成。表現了澄澈藍天映襯下的白色立山和富山灣飽滿的深藍色。 使用程序設計圖形工具,充分利用標誌的鮮明藍色和幾何形狀,展現活力動感形象。突顯標誌具有的高雅氣質。 ▼ POWER LOUNGE
羽田機場國內線第1、第2航站樓的收費休息室「POWER LOUNGE」的logo設計。提取首字母「P」作為符號標誌,設計成飛機的窗戶、地圖上的定位標記的圖形。 ▼ SICF18藝術節
由永井一正設計的富山縣美術館標誌,整體是Toyama(富山)的T,同時由Art(藝術)的A和Design(設計)的D構成。表現了澄澈藍天映襯下的白色立山和富山灣飽滿的深藍色。 使用程序設計圖形工具,充分利用標誌的鮮明藍色和幾何形狀,展現活力動感形象。突顯標誌具有的高雅氣質。 ▼ POWER LOUNGE
鑲入建築中的標識。唯獨「G」是金色的,「SIX」是黑色的,夜幕降臨後有一種文字從建築內部發白浮現出來的印象。通過這種與建築融為一體的標識設計,希望帶來和其他銀座街道上的建築群正面不同的印象。 ▼ Schoo
VI系統是運營網上視頻學習服務的Schoo的設計。使用箭頭表現的是「通過網絡學習改變人類」的思想。設計表達的是推廣網絡學習的可能性、集合帶著好奇心學習的志者,以及華麗改變世界的魄力。 ▼ TAKAO 599 MUSEUM
高尾山位於東京,海拔599米。我們負責位於其山麓的博物館的策劃和綜合指導工作。包括負責設施名、徽標提案、帶有植物般有機色彩的字體和象形圖、地圖、商品等所有設計內容。設計打造出的是以自然為主題的設施特有的友好形象。 ▼ 蔦屋家電
「蔦屋家電」是一家與以往家電店截然不同的提案型家電店,您可以在這裡一邊讀書、品嘗咖啡,一邊在舒適的空間裡開心地購買電腦、電視、廚房家電。徽標和標示牌既繼承了代官山「蔦屋書屋」的穩重氛圍,在設計上還體現出了CCC公司追求全新家電店理想狀態的姿態。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