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有這麼一個習慣,凡是結婚、開業、搬家等重大事情,都要算算日子,看看黃曆。
老黃曆
黃曆又稱老黃曆、皇曆,包含了公曆、農曆和幹支歷等曆法,並帶有每日吉兇宜忌、幹支、值神、星宿、月相、吉神兇煞的萬年曆。
中國古代都採用陰曆,最早由黃帝造歷,因此稱為「黃曆」或「皇曆」。中國古代用的陰曆主要有夏曆、殷歷和周曆。「夏曆」以建寅月為正月,「殷歷」以建丑月為正月,「周曆」以建子月為正月。在漢代,統一採用夏曆,一直沿用至今,所以現行的陰曆也稱為夏曆。
黃曆的計時法
我們先來感受一下今日的黃曆。
第一行「戊戌年 壬戌月 辛卯日(屬狗) 周五 第43周」,我們可知今年是狗年,今天星期五,是第43周。那「戊戌年 壬戌月 辛卯日」又代表著什麼?有什麼講究嗎?
其實這種計數方法就是天幹+地支。
天幹一共有十個,所以也稱為「十天幹」。大家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甲、乙、丙、丁」,就是天幹的前四位。後六位分別是「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也稱為十二地支。
古人發現單用十天支來記日,十二地支來記月,不僅不夠用,還容易混淆。於是就把十天支和十二地支排列組合來計時。例如用天幹的「甲」配地支的「子」,「甲子」就成為了第一個數。這樣排列一共有六十個,就稱為「六十甲子」。
在黃曆裡面,年、月、日、時等都用六十甲子來表示。因黃帝命公元前2696年為甲子,造歷。每六十年一輪,周而復始,所以2018年就是戊戌年。而月是六十個月循環一次,日六十天循環一次。所以陰曆9月18日就是壬戌月辛卯日。現在記時以24小時為單位,而古時也是以六十甲子為單位,六十個時辰循環一次,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五天一輪。一天有24小時,每兩小時為一時辰。從晚上十一點開始,每兩個小時換一個時辰。
黃曆宜忌中易混淆的術語
大家看黃曆的時候,時常會看到宜忌中寫著:剃頭、整手足甲,沐浴。不知道的人就會認為,古人真是洋氣,連剪頭髮、修指甲、洗澡都要選日子。其實在黃曆中的宜忌都是專業術語,有一些和我們熟知的含義有很大的區別。
剃頭亦稱「理髮」,是指嬰兒第一次理去胎毛。
整手足甲是指嬰兒首次剪指甲與腳甲。
沐浴即洗澡淨身,指齋戒沐浴淨身,亦指出生兒首次洗身的意思。
大家再看看這張黃曆。
宜上面寫著:安葬、遷墳,忌上面又寫著:動土、破土。乍一看,這不是自相矛盾麼?安葬、遷墳能不動土、破土嗎?
其實在黃曆中,安葬特指把棺材放入墓穴,用土掩埋。
遷墳在黃曆中稱啟攢,是打開墳墓,開棺將屍骨重新整理聚集,然後葬於原處或改葬他處。
破土亦稱開墳,指開築墳墓,起鋤動工。
動土指蓋房子或立碑時,起鋤頭動工,指的是陽宅。
當然還有一些容易混淆的術語,良小二一一為大家解答。
分居指大家族分家,搬到其他地方定居;不是指現在的夫妻分居。
訂盟專指訂婚,而不是字面上結盟的意思。
合帳專指縫製新娘和新郎要用的蚊帳,而不是核算帳目。
塑繪指用泥土或木頭雕塑繪製神像,而不是我們所說的藝術創作。
對於黃曆的計數方法和宜忌,大家是不是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呢?其實黃曆是集眾多曆法術語為一身的文化瑰寶,要真正看懂黃曆,還需要了解更多的傳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