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戀」這個詞最開始是伴隨QQ出現的。當QQ還被稱為QICQ的1999年開始,隨著這款即時聊天軟體的普及,「網絡戀愛」這種新型的戀愛形式慢慢發展起來。
在「網友」這是詞出現之前,其實也有一個類似的——不見面的「戀愛」方式:「筆友」。我現在用的QQ號是1開頭的8位,應該是2001年前後申請的。當時身邊就有同學在網上「交朋友」。慢慢地就出現:
學生離家出走見網友;網友奔現幻想破滅;見網友被騙錢騙色等新聞。
說回現在,很多異地戀,甚至就是正常交往的情侶也會用微信,作為主要的聯繫工具,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網戀」。例如我閨蜜相親了一個男士,就是先交換微信,聊一段時間,發幾張照片,覺得聊得到一起,看得順眼才見面,這不就是典型的「網友奔現」嗎?
至於「陌陌」類社交軟體出現,只是縮短了「聊天的時間」,實現了「網友快速奔現」而已。
同時,20年前就存在的「網騙」因為「美顏」、「P圖」軟體的發展,在20後的今天依然存在,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最近的一篇新聞就是在UFO發現網上的報導:《男人冒充女人設婚戀套路 網聊單身漢騙取金額超百萬》徐州市公安局鼓樓分局偵破了一起由六個人組成的男子假裝女生的詐騙團夥案件,此團夥就是以婚戀交友為名,通過網絡平臺詐騙了來自江蘇、河南、山東等地的單身青年,其累計詐騙金額超百萬。
當然,「網戀」也有成功案例。我們同事中就有靠著「漂流瓶」和「網遊」找到媳婦兒的,也算得上一段佳話。「網戀」並不等同於「網騙」,但是大部分「網騙」都披著「戀愛」的外衣。
「網戀」群體
女性更容易開始「網戀」在一段關係裡,女性更追求浪漫的感覺,所以,網絡世界的戀愛擁有的「柏拉圖」外衣,更容易讓女性著迷。
男性更容易被「網騙」男性往往因為性別的「潛在心理優勢」,減少了「防備心理」;本著「反正我也不吃虧」的心態試一試。
「網騙」相關數據
國內網絡詐騙信息舉報平臺——獵網平臺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網絡詐騙趨勢研究報告》指出,在網絡詐騙中,男性受害者佔比大大高於女性。
從報案用戶的性別差異來看,男性受害者佔比大大高於女性,分別佔67.4%和32.6%;但從人均損失來看,男性為13404元,女性為17522元。
在網遊交易、賭博博彩、交友詐騙中,被騙的幾乎80%都是男性,而退款詐騙、虛假兼職類詐騙是女性被騙比例最高的詐騙類型。
從具體年齡上來看,18歲至31歲的人群是網絡詐騙受害者最為集中的年齡段。
「網戀」戀什麼?
「柏拉圖」——區別於列出條件、對標還價的相親,網戀的內涵還是「戀愛」。「遠距離」——距離產生美,對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的人天然的好奇。「安全感」——彼此見不到面,外貌、性格、經濟等各方面缺陷可以完美隱藏。「僥倖心理」——網友奔現,說不定就是一段佳話。
如何避免「網騙」?
網騙無非就是「騙錢」or「騙色」。
不貪心無論什麼形式的騙錢,騙的就是人的貪慾。要麼你貪別人的錢,要麼你貪別人的人。「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句話說了多少年了,總是有人不信,今天再補一句:就算掉餡餅,那麼高砸下來,正常人也接不住!
正確認識自己憑什麼認為你周圍異性都發現不了的「你的好」,就被一個遙遠的,沒見過面的人深刻理解了?
憑什麼認為網絡、距離和時間能提升你的顏值?提高你的能力?能讓你從默默無聞變成世界巨星?
綜上:網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貪戀和沒有自知之明。
讓我們換角度聊情感。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做你的專屬樹洞,陪你淌過情感低谷!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對文章如有建議或疑問,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