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開元年間,嘉興縣發生了囚犯在眾人眼皮子底下越獄的事。囚犯越獄所使用的方法,在現代依然存在,只不過這種方法演變成了一種表演的戲法。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大唐迎來了太平盛世。詩聖杜甫曾經讚嘆過開元盛世,他寫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富得流油的大唐盛世,時不時的也會給下面搞些福利。比如我們今天故事的發生地嘉興縣,就被多次賜給宴席。
光喝酒、吃肉還不足以彰顯太平盛世,太平盛世必須要歌舞昇平。嘉興縣為了應這個景,特意安排各衙門組織節目助興。大規模的宴會和五花八門的才藝表演才相配,才能彰顯這太平盛世。
嘉興縣的監獄也被要求組織節目,這可難壞了這些看守監舍的獄卒。讓他們表演刑訊還行,讓他們展示才藝簡直比殺了他們還難受。正當獄卒們挖空心思也想不出表演什麼時,有人提議在囚犯裡面找找,說不定有人能組織一兩個節目。
說幹就幹,獄卒們開始動員囚犯。為了讓囚犯積極參與,他們給囚犯許諾了許多好處。有個囚犯自告奮勇,他說道:「我有雕蟲小技,願意為大家表演。」
監獄的主官一聽有人自告奮勇,心裡樂開了花。他趕緊問道:「你有什麼才藝,說出來聽聽?」
囚犯說道:「我會繩技。」
原本喜出望外的官員,聽完囚犯的話後又沒了興趣。繩技這種表演,無非就是拉條繩子,人在上面行走、坐臥等。這種表演並不適合在宴會現場舉行。類似的雜耍表演已經有了很多,光憑這個不足以讓監獄的節目在眾多的節目中出彩。
囚犯看出了官員的不快,他說道:「我的繩技和他人不同。我只需要一根像指頭那麼粗的繩子,長度要五十尺。我可以讓繩子筆直的升向天空,我在繩子上攀爬、戲耍絲毫不受影響。」
唐朝時期,長度單位和現代略有不同。唐朝的一尺大約等於現代的九寸三分,約為30.7釐米。五十尺大約是15米多一點的長度。
官員聽說囚犯的繩技如此神奇,就同意讓囚犯代表監獄表演。
到了表演的那天,監獄中的人帶著囚犯到了宴會現場。到了囚犯表演時,給他準備的繩子是一百多尺長,也就是30多米的長度。囚犯先把繩子整理好,而後將繩子的一頭扔向天空。
第一次繩子被拋到空中大約五六米。繩子直直地指向天空,像是有人在空中拉著繩子一樣。
囚犯不斷地往上拋繩子,10米,20米,直至繩子全部被拋到空中。此時並沒有人牽著繩子,可繩子像是一個旗杆一樣,筆直地立在天地間。
就在眾人驚呼囚犯技藝超群時,囚犯開始攀爬繩子。隨著囚犯越爬越高,眾人的驚呼聲越來越大。這種表演實在太難得了,這次監獄的表演佔盡了宴會的風頭。
囚犯已經爬得足夠高了,可他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仿佛這根繩子往上沒有了盡頭,能直通天地間一樣。很快,囚犯就消失在了眾人的視線裡。
原來囚犯表演是假,他想通過這種方法越獄是真。他也確實達到了目的。
這種繩技現代也有,在某些地區他被叫做「通天繩」。
「通天繩」表演具體是如何完成的,至今尚未有明確結論。有人說這是一種群體催眠術,觀看的人群是被催眠後產生的臆想。也有人揭秘說,這種表演是在繩子中間加入鋼絲。這種鋼絲強度足夠好,韌性也足夠強。這種鋼絲有點類似於現代「盒尺」所用的材料,可以卷在一起,也可以豎立起來。
不管任何說法,迄今為止還沒有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釋。這些特殊技藝的傳承者對此也諱莫如深,從不對他人說起。或許有朝一日,有人能為我們揭秘「通天繩」。
在中國古代的一些小說中,都曾記錄過通天繩的表演。比如《聊齋志異》中就有類似的記錄。可能在中國古代,曾經有賣藝的街頭藝人在公眾面前表演過類似的戲法,所以文人們把他記錄下來,並添加了些許誇張的描述。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