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僅關注國家政治大事,也關心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論語》裡的內容非常廣泛,非常豐富。但今天我們主要聊一下,孔子跟學生的關係。」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池昌海開宗明義,為孩子們講述起他眼中的孔子。
12月19日,「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攜手浙江大學,走進貴州湄潭浙大小學。5位來自浙江大學的教授,與25名當地小學生共讀人文經典,希望讓孩子們在閱讀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池昌海講讀《論語》故事)
池昌海選取《論語》中孔子和學生之間的故事,為孩子們展現了孔子獨具特色的人師形象。
池昌海介紹,孔子教學有三個特點: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平等民主。比如,當孔子的弟子子路問道「聞斯行諸」——是不是聽到一個說法就要去實踐呢?孔子回答他:「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你的父親和兄長都在,你怎麼能夠聽到什麼就去實踐呢?你要首先考慮你的父兄,然後再考慮自己。而冉有向孔子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聞斯行之」,意思是聽到了就可以去做了。
池昌海解釋說,在孔子看來,冉有平時性格比較柔弱,所以孔子要故意要去激勵他、鼓勵他。子路則不一樣,他遇事好強,有衝勁兒,但經常思慮不周,所以孔子就要約束他,把他壓一壓。「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
因時施教體現在孔子的日常教學中,為弟子們講解思想時,孔子並不是簡單地平鋪直敘,他會首先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自己思考。學生感到很納悶,想不通的時候,孔子才啟發他,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因時施教。
「你們知道嗎?孔子還是一個很有性格的人。在我看來,他是一位很可愛的老爺爺。」此話一出,讀書會現場的孩子們都不約而同地挺了挺背,更認真地聆聽。
池昌海笑著說,孔子向來倡導禮儀文明。有一次,子路質疑孔子拜見衛國夫人南子,認為孔子這個行為與他所提倡的禮儀相悖,子路表現出很不高興的臉色來。孔子就向他「發誓」說:「你批評的那件事我沒有做,如果做了,就讓老天爺討厭我、懲罰我。」
「你們看,孔子先生是不是很可愛。他當時年歲已高,聲望卓著了,但並不固執僵化,而是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想,並且與學生平等相待,隨和地交流,很有親切感。」池昌海說,孔子有思想,又有原則和立場,還可以平等地對待學生,這就是他的為師之道。
池昌海表示,希望通過自己故事化地解說,給孩子們展開一點學習傳統文化的新視野。他坦言,自己年幼時能接觸的讀物很有限,這一代孩子卻有豐富的書籍可讀,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幸福的事情。「閱讀,始終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通道,這條道路越寬廣越好」。
據了解,「都來讀書」計劃由抖音、今日頭條、番茄小說、西瓜視頻聯合8所211高校、30家文化機構共同發起,助力大眾讀好書、好讀書。計劃吸引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歷史學家閻崇年等60多位作家、學者、文化文藝名人加入並擔任「領讀人」,以抖音短視頻、直播或微頭條、頭條號文章的形式,發布讀書建議、讀書感悟,與閱讀者廣泛交流、幫助閱讀者深入閱讀。
截至2020年6月,抖音上讀書內容累計播放量為2657億次,今日頭條上讀書類內容累計閱讀量為6138億次。
(原標題:池昌海:從《論語》 看,孔子是個可愛的人)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