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語言學習者,對京都的第一感覺還是停留在她那輕聲軟語的京都話。人們評價京都話是日語中最讓男性心動的方言,其溫柔的語調充滿了難以言喻的風情。使用京都話的女性,其女性魅力也會拔高兩個等級,顯得特別溫柔。
京都從江戶時代開始有很多專做女性生意的和服店對女性客人使用發音柔和的字眼,很多的詞語在花街的太夫(江戶時代位階最高的遊女,才色兼備)、藝妓中傳播,京都方言就不乏這種意趣豐饒、洗鍊的詞語。
京都話對於不是關西地區出身的人講非常難學,畢竟現在連本地人也沒人說「そうどすえ(是啊)」「元気にしといやすか(您好嗎?)」這類的京都話,這些都已經變成獨特的花街語言,沒辦法在尋常巷陌多聽多學就能學會的。
所以,一個女孩子如果要成為一名藝妓,通常在初中畢業後就要開始訓練,從擺筷、撤筷的禮儀作法到跳京舞、拉三味線、唱小曲、說獨特的京都話等等,全都得學得地道才行。
我們看到很多的名詞,有時候寫「舞子」、「舞妓」,有時候寫「藝妓」、「藝者」,究竟舞妓和藝妓有什麼不同?我想很多人被問到這個問題都會:「咦?」的一聲,歪歪頭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吧。
簡單來說,舞妓或舞子是十五歲至二十歲仍在訓練期的少女,這些少女從舞妓的身份畢業後,就晉級成為藝妓。東京人把舞妓稱為「半玉」,藝妓稱為「藝者」。
基本要求
年齡在13~16歲之間,不高於160cm,容資端麗,能吃苦練習,未婚,有父母的同意。
訓練期結束後
訓練期間要和女將(稱作媽媽)和前輩們(姐姐)住在所屬的店裡(置屋)生活,人際關係、生活、禮儀規矩會被嚴格監管,基本沒有自由的時間,通常都是緊張練習的每天,上下級關係與嚴格程度和軍隊不相上下。而且還要應對女性間特有的嫉妒心理。
很多女孩子無法堅持第一年的訓練,據說有半數都會中途退出。撐完了第一年的訓練期後,再經過一定時間的見習,就可迎來以「舞妓」身份出道的大日子。第一次到宴席上招待客人的那一天,前輩會幫新人化妝,在後頸上畫上一種特殊的「三本足」,平時她們只畫「兩本足」,並只有下唇會擦上口紅。新人從這一天起就是個獨當一面的舞妓,可以在宴席上吟唱起舞,等到有一天終於熬出了頭,便要忙著在一場又一場的宴席之間奔波。基本上,作為舞妓的年歲是5年,期間不可以中途放棄。
舞妓之後的路
20歲左右的舞妓迎來了人生的分岔路,是時候決定是要繼續晉級成為藝者或是離開這個圈子變為普通女子,升學、結婚、進入別的行業。留下來的話,便要舉行「襟換」,以藝者的身份重新出道。
舞妓的收入
置屋會包攬舞妓所需要的衣、食、住的費用,因為服裝和髮飾以及配飾的價格都很高,所以不會再給予舞妓工資,只有一部分的零花錢,大概5000日元每月。她們也會在宴席中收到小費。
在一戰以前,舞妓會有名為「旦那」(丈夫)的贊助人,支持她們的日常花銷,也有因為家中債務而進行人身買賣的例子,但是現在是不存在這樣的事了。
京都人從舞妓的髮簪可以看到什麼?
目前京都製作花簪的公司只剩下一間了,因為除了花街的人之外,幾乎沒有人會訂做花簪。就算是在京都,想看女性插花簪的姿影,也只有從舞妓身上去尋了。
自古以來,京都人就能從舞妓頭上的花簪看出季節的迭變。
例如正月,頭上妝點的是松竹梅,並且會一直垂著一抹稻穗直至正月十五為止。這習俗是自勉「今年也要向稻穗一樣飽滿謙和」。接著,二月換成梅花,三月換成油菜花,四月是櫻,五月是紫藤或鳶尾。
六月換穿夏季和服的時候花簪則換成垂柳或瞿麥花。七月是團扇,祗園祭期間會使用款式比較特別的「祭典花樣」。八月則換成芒草、花火或牽牛花,九月時改成了桔梗。十月時,和服又換季了,花簪款式則用菊或雛菊。十一月是紅葉,十二月則妝點一種上面有歌舞伎者籤名的小木牌「招客牌」(仿照歌舞伎的傳統招客看板,象徵客源不斷)。
就這樣,舞妓的花簪好像是月曆一樣,讓人感受到不同月份的季節風情。
深藏在「寬垂帶」中的溫情
在舞妓的服飾配件裡,最有舞妓特色的當屬西陣織的「寬垂帶」。這種寬垂帶原本是江戶時代一些商家的年輕女兒的腰帶款式,舞妓在江戶時代末期才開始模仿生活優裕的好人家女兒綁起這種腰帶。當時很多的舞妓是為了替父母還債而被賣到花街去的,而茶屋的女將希望讓這些女孩子至少在舞妓時期能體會一下當好人家女兒是什麼感覺,也算是「天下父母心」。
要去追尋舞妓的身影,就要去到京都的幾個花街裡。最有名的首推祗園(gi-on),其實在京都目前有五處花街,大家總是說祗園,嚴格來講,祗園也分成了「祗園東」和「祗園甲」兩個地方。還有就是名氣僅次於祗園的「先鬥町」(pon-to-cho)。京都最古老的花街則據說是位於北野天滿宮旁邊的「上七軒」。第五個花街則是從前京都唯一受到幕府公認的遊廓「島原」。
有些人去過京都五次、六次、甚至十多次,還要去京都,看來,在京都,尋找藝妓的美麗身影也可以作為旅途的一個線索啊。
您對京都的藝妓有何理解?
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討論。
編輯 | KIZUNA
圖片 | 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