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自殺小隊》橫空出世,吸引了不知道多少人的目光,然而有多令人期待,評價就有多慘。
雖然評價不高,但是卻捧紅了小丑女這個角色。
標誌性的雙馬尾、迷人的彩色煙燻妝、狂拽酷炫的服飾、霸氣的棒球棒……
當年《自殺小隊》還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化妝和髮型設計獎,還掀起了全球Cosplay熱潮。
即使在今天,每年萬聖節都能看到許多小丑女的身影。
這種裝扮效果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畢竟,瑪戈特·羅比的小丑女達到了人與角色合一的境界。
估計沒人會想到,僅僅四年後,就可以看到小丑女的獨立電影。
更重要的是,四年前的那場戲劇性的一幕又上演了。
在上映之前,它只是通過預告就吊住了觀眾的胃口;
上映後,票房口碑卻雙雙遭遇滑鐵盧。
難怪有人稱之為「年度最受期待的爛片」。
不過真的那麼糟嗎?
我們一起來看看--
《哈莉·奎因:猛禽小隊》
Harley Quinn: Birds of Prey
2020.2.7 美國
看標題和海報。你大概就可以猜到大致的劇情了。
大致有兩點可看。
一是之前是配角現在頂住C位,首次挑起大梁;
二是新成立的團體跟隨主角暴力對抗。
乍一看,似乎很有趣?
那具體都發生了些啥呢?
讓我們從哈利·奎因開始。
故事開始哈利就因為她和小丑那該死的愛情攤上事了。
從哈利在自殺隊的記憶中,我們可以大致拼湊出她和小丑的愛情史。
在她成為小丑女之前,她是阿卡姆瘋人院的精神科醫生,但她被小丑瘋狂的個性所吸引。
就這樣,她從醫生變成了痴迷小丑的病人,瘋狂地愛上了小丑。
她不僅幫助小丑逃離瘋人院,還一起成為了邪惡的高譚國王和王后。
ACE化工廠是他們愛情的見證。
哈利的膚色和標誌性的紅藍發色也在此漂出來的。
浪漫?
也許哈利是這麼想的。
但其實一點也不。
不僅不浪漫,而且病態。
雖然電影裡沒有這樣說,但哈利對小丑來說,總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可以說,哈利一直生活在小丑的陰影下,是小丑玩弄鼓掌的附屬品。
甚至可以說哈利沒有小丑就一無是處。
不相信嗎?
電影的開頭講述了這個故事。
是的,電影一開始,哈利就被甩了。
失戀後的哈利,陷入了一段抑鬱期。
像大多數失戀的女孩那樣。
封閉自己,剪掉長發;
購物!暴飲暴食!
痛哭流涕!
當然,像哈利那樣的霸氣,我們怎麼能就這樣自暴自棄呢。
沒過幾天,她就回到了屬於自己的江湖。
搞搞破壞,去夜店,當惡霸。
因為別人不知道她和小丑分手的消息,她可以繼續做她想做的任何事。
只要她是小丑的女朋友,她手裡就有肆無忌憚的底氣。
因為整個哥譚市都會敬她三分。
但是!
她怎麼能像言情電影中的女主角那樣躲在一個男人後面。
所以當她聽說別人貶低自己後,她做出了一個決定。
她要和小丑決裂了!
然後,她炸毀了ACE化工廠,砸毀了那個見證了她對小丑的愛的起點。
向全世界宣布她和小丑正式決裂。
這是一個漂亮的舉動。
但令她沒想到的是,此舉也讓她自己被列入了獵殺名單。
沒有小丑的保護,黑白兩道都開始找上門來。
警察,想抓她;
其他人想殺了她。
具體怎麼化解危機,留給大家自己去看。
接下來的內容跟猛禽小隊有關。
猛禽小隊,一支臨時的女子隊伍。
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能力。
有能力突出、事途不好的女警察;
表面溫柔、身手不凡的女歌手。
神偷女孩。
被滅門的前黑手黨老大之女「女獵手。
這批有自己特點的女人將踏上用暴力反對暴力的徵程。
原則上,這個設置還不錯。應該很有趣。
它和「撲街」這個詞完全不匹配。
確切地說。
它要賣點有賣點,它要燃點有燃點。
哈裡性格古怪,不按常規打球,就已是最大的賣點。
整部電影的顏值、搞笑、動作和感人的場景幾乎都是她一個人頂上的。
此外精彩的格鬥戲必不可少。
加上絢麗的色彩,恰到好處的音樂
整體的視聽效果也不錯。
另外,一些彩蛋也很有趣。
例如,處於危險中的哈利不忘偷包;
《自殺小隊》
《哈利·奎因:猛禽小隊》
還有惡搞的「華金版」小丑;
還有關於重啟版《蝙蝠俠》戛然而止的秘密。
這些元素真的很棒。
但這些就已經是所有的看點了。
酷歸酷,但是經不起推敲。
總而言之,這與之前的《自殺小隊》問題幾乎相同。
敘事混亂,情節薄弱,角色空洞。
華納似乎沒有從以前的失敗中吸取教訓。
我們不得不說,僅僅靠遵循了哈利的敘事,我們很難找出我們想看的地方。
那些充滿漏洞的情節和沒有靈魂的角色真的很難吸引人。
例如,為觀眾所詬病的「搶鑽」。
大反派「黑面具」得到了一顆寶鑽,裡面蘊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
有了它,就會得到無限的財富。
按照正常的思維,即使你拿到鑽石時不需要專門的汽車保鏢護送,至少你得鎖上密碼箱之類的東西。
但你看這些大壞蛋是怎麼做的。
直接派了兩個人。還沒有武器.....這放在遊戲裡就是赤裸裸的演員。
並且其中一個人還是剛剛升職。不知道這個事情。甚至不知道他們是便衣警察。
我不知道這個翻拍是單純?還是愚蠢?
小偷不偷你,該偷誰?
果然,鑽石一到手就被偷了。
至於被偷的過程,更是無言以對。
他們拿到鑽石後不僅沒有藏好。甚至只是把它放在口袋裡。
看看這個迷人的姿勢,仿佛是怕小偷不會偷他的。
看看小偷那邊。她偷了鑽石。
還一路去偷。
你偷鑽石,你也有一些技巧。
但你下面這波操作,是把我們的智商摁在地上狠狠摩擦啊。
就跟商量好了一樣。
我要偷走你。你得假裝沒看見。
真的把觀眾當傻瓜了。。
類似的情景還有很多,就不多提及。
我們接著聊聊人物塑造,說實話這部電影有點不講究。
可以看出,這部電影是要走群像的模式。
雖然小丑女很受歡迎,但這是第一次扛大旗,華納也難免擔心她撐不住整個觀眾。
因此,她只是給了一個女團,甚至還給敵人降智打擊。
這些還可以理解。
但縱觀整部電影似乎改變了口味。
甚至你會發現所有的配角都不夠精彩,完全淪為主角的陪襯。
猛禽小隊創始人之一芭芭拉·戈登(Barbara Gordon)被直接從影片中拿掉。意圖是顯而易見的,怕搶了哈利的風頭。
其餘的成員,黑金絲雀,直接改族,變成了有色人種,女獵手也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
這部電影有點與眾不同。
說這是一部個人電影,裡面有那麼多不相關的人;
說它是群像電影,配角戲份都很輕。
所以,最後的感覺就是一個詞:尷尬!
這不僅是配角的獨立故事尬,他們的結合也很尬。
幾個互不認識的人,甚至有些怨恨,最後在混亂中組成了小隊。
沒有情感上的聯繫,沒有默契,更沒有任何代入感。
所以這也是這部電影撲街的原因,想要照顧所有的人又不能讓別人搶了分頭。說實話電影拍成這樣一點也不意外。
相比較於漫威宇宙的十年布局而成的完美群像,DC對待電影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只要火了就有續集,否則就會無限擱淺,說是宇宙,倒不如說是一個魔方,看似一體,其實各自割裂。
想要豐富和充實宇宙,就要更多有血有肉的角色填充進去,把不同的個體串聯成顏色一樣的面。
而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只能期待他們的轉變以及新的人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