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國科技的發展極為迅速,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華為的5G技術設備,正如專家所言,華為5G至少領先歐美3-5年。這讓一向以科技霸主自居的美國顏面掃地,更為關鍵的是,將失去5G市場的主導權。
遏制競爭對手,幹涉企業發展,這是美國常用的手段,我國的科技企業一樣也被「特殊照顧」,尤其是華為,遭受了資本誘惑、監獄風雲、實體清單、晶片禁令等多次打壓,如果不是任正非多年的未雨綢繆,以及國產科技企業的紛紛崛起,真的很難扛過這兩年。
在12月4日,海外權威機構Dell'Oro Group公布了實時的5G領域相關數據,華為在美國的圍剿之下,市場份額依然從2018年的28%提升到了30%,遠超競爭對手愛立信12%和諾基亞16%。
中芯國際被「格外關照」
雖然數據依舊亮眼,美國的打壓並未讓華為的5G有所停滯,但晶片禁令卻是不得不直面的問題,因為晶片是科技時代必不可少核心元器件,涉及了華為三大上千億的主營業務。想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實現內需。
美國費盡心機的打壓華為,其真實目的就是為了遏制中國科技的發展,據外媒報導,美國在上周又將中芯國際等4家中國科技企業列入了實體清單,要知道,中芯國際代表著我國內地最高的晶片製造水平。
此前有消息稱,中芯國際從ASML購買的光刻機被美國扣留在了荷蘭的海關,沒有光刻機,這讓國內薄弱的晶片製造環節更加雪上加霜。
好在中芯國際不負眾望,完成了全球首個Finfet N+1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完全繞開了美國技術。
根據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此前公布的信息顯示,N+1工藝和現有的14nm工藝相比,性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邏輯面積縮小了63%,SoC面積減少了55%。從邏輯面積縮小的數據來看,與7nm工藝相近。
投資500億,建立中芯京城集成電路公司
中芯國際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這意味著已經基本沒有外力可以藉助了。為了保持研發力度,解開國內晶片危機,近日,中芯國際正式宣布,成立中芯京城集成電路公司,合資的企業有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和北京亦莊國投,總投資高達76億美元,約500億人民幣,中芯國際出資25.5億美元,佔股比約51%。
據悉,中芯京城集成電路公司主要是為了擴大12英寸晶圓的產能,以及解決晶片生產中的封裝環節的相關問題。
中芯國際最新一代的N+1工藝的開發,對標的正是臺積電的7nm工藝製造技術,目前已經進入試產階段,中芯京城集成電路公司這個500億的大項目正是為了明年量產N+1工藝晶片而準備的。
明年實現大規模量產後,國產晶片將邁出實質性的一大步,對華為等亟需晶片的通信巨頭而言,芯源供貨問題可以有效得到緩解,並且中國芯距離全球頂尖的5nm工藝僅剩一步之遙。
寫在最後
美國的連番大棒下來,讓國產科技企業徹底清醒,「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理念已經不適合當下的發展趨勢,唯有加大自主研發、完善基礎科技生態鏈,才可立於不敗之地。而今國產科技企業能夠團結一心,國之大幸,因為我們除了勝利已經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