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張張
愛好:睡覺、乾飯 特長:哼哼唧唧 身高:兩米不到
~噔噔噔噔噔~
第三期啦,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喜歡的品牌和愛用物,以及借著上野千鶴子的《父權制和資本主義》談談對於Feminism的看法。
現在女權、女拳、獨立女性仿佛是個貶義詞(請大家參考「你是個老實人」),一時之間有點不知如何使用,那就Feminism吧...
01 小眾品牌安利
Margaret Howell
Margaret Howell是來自UK的小眾中性品牌。最開始Margaret Howell設計的是男裝,後來她將男裝的風格融入女裝中,形成了現在的Normcore和 Unisex風格。
MH在面料和版型上深受時尚觸覺敏銳的日本消費者喜愛,所以它在日本很有知名度(日本的銷售額佔了總銷售額的80%)。在日本共有112家 MH 的門店,而整個歐洲也不過才9家,這也是日版MH誕生的原因。
Financial Times形容Margaret Howell 「Howell’s clothes don’t shout, they seduce.」。
Margaret Howell不需要身披熱點和流量,她適合被遇見,然後將你俘獲。
這個品牌真的是這個浮躁社會的一股清流,低調、以人為本,整體設計以極簡實用為主,沒有譁眾取寵的討好,沒有諂媚的迎合。它的每一件單品單看似乎都並不出彩,但搭配到一起就是文藝復古又隨性(傳統卻並不老氣)。我真的超愛它的簡單純粹和不過分用力!
他們家的鞋子真的每一雙都是零磨合,雖然看著很硬,但真的真的超級舒服!!(好希望疫情結束,去霓虹逛街呀!)。
在MH身上,我看到了真正堅持本心,踏實做事的工作者,總會自帶光芒以及那份隱藏著一絲善意又可愛的叛逆。所以,遵從你自己內心的聲音,做你自己,被你吸引而來的會是跟你一樣的靈魂呀!
02 愛用物推薦
1、綁帶騎士靴
2020年吹得最火的靴子風就是Ann Demeulemeester騎士靴和BV煙筒靴了,感覺都是人手一雙的街鞋了。不禁讓我想起了當年巴黎世家出襪子鞋的時候,本張當時各種嫌棄,但後來打臉的時候,emmm也是真香,是舒服又好看!
秉持著這個原則,就整了一雙綁帶騎士靴試了試,OMG果然有些東西火還是有火的道理的!都快有偽JK制服少女感了,現在對BV煙筒靴也起了蠢蠢欲動之心。
2、愛麗小屋眉筆
愛麗小屋砍刀型眉筆使用感受上順滑,上色度也nice,唯一的缺點就是不防水。用過很多款眉筆植村秀、香奈兒、Benefit,感覺愛麗小屋跟他們真的是不相上下(我反正真的感覺差別不大),但價格上可能是十倍之差!所以,這個眉筆,萬年回購,超推薦!
3、Tempt 果酒
本張作為酒精過敏者,知道自己只配喝Cider。Tempt7號(接骨木味)整體是偏甜調,喜歡偏酸的可以去喝9號(草莓酸橙味)。沒有酒精味,更像是氣泡飲料,大家不用擔心會上頭(酒精含量4.5%),很適合女生喲~
03 哼哼唧唧
這段時間,楊笠製造「性別對立」的話題和《奇葩說》的辯題「我是獨立女性,該不該收彩禮」先後被推上了熱搜,今天想借著上野千鶴子的《父權制和資本主義》來談談自己的感想(這本書終於在去年被引進了!)。
這本書在闡述女性受壓迫的女權主義解放理論體系中,有且僅有三個方向:
1、社會主義婦女解放論(把女性解放劃分為社會主義革命):壓迫女性是階級統治的因變量,反抗作為現今階級統治形式的資本主義和鬥爭不單是解放女性的鬥爭,更是所有無產階級男性和女性共同的戰役。
2、激進女權主義(以性革命作為重中之重):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反主流文化運動(CountercultureMovements),它是以弗洛伊德理論為基礎。在軍事工業型社會中,「市場」從「家庭」將「人」這種資源作為勞動力進行「投入」的同時,將那些無法成為勞動力的老人、病人、殘疾人當作「工業廢品」,而只有健康的成年男性才是有價值的「人」(Man),兒童則是「後備軍」。作為二等公民的女性則是輔助他們的「非人」。那麼,兒童是「人之前」,老人是「人之後」,女性則是「人之外」的存在。
3、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先把階級統治和性統治分別看作獨立的變量,繼而解析兩者相互關係中存在的歷史固有形態。從這個立場出發,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固有壓迫形態就是「父權制資本主義」(Patriarchal Capitalism)。
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融合和摒棄了社會主義婦女解放論和激進的女主主義,她們的第一身份是女權主義者。
這本書是基於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的理論體系下,分析了女性的家務勞動、女性在再生產勞動力(生育、養老看護)上的分工問題,最後探討在父權制與資本主義的「合謀」下女性該何去何從。
以愛之名綁架女性家務勞動(a labor of love)
「家務勞動」是「市場」和「家庭」的相互依存關係連接起來中被缺失的一環。二戰後,隨著家電商品得到普及、食品和紡織業的興盛以及家庭服務的商品化,家務勞動中很大一部分被市場化(即商品化)。
所以,家務勞動的問題核心在於勞動的分割——「有收入的工作」和「無收入的工作」,以及其對應的男女的性別分工。若「家務勞動」是「無償勞動」,那「無償勞動」這個概念會使家庭主婦對自己的勞動價值有了進一步認識,並且提高了自身的女性權利意識。
給「愛」和「母性」賦予象徵性的價值並將其推向神壇,實際上是長久以來榨取女性勞動的意識形態機制。「愛」,其實就是女性為了調動自己的能量,將丈夫的目的當作是自己的目的的一種機制。「母性」是女性為了極力克制自我需求,通過引發自我獻身和犧牲精神,將孩子的成長看作自己的幸福的一種機制。
書中舉了一個很扎心的例子:一個女權主義者生了個兒子,離婚後和兒子相依為命,但是在父權制社會中長大的兒子對母親說:「你只不過是個女人而已。」...
書裡的評價是:女人,她生養了一個貶低自己的生物而已。
再生產勞動分配問題
在目前的經濟體制下,社會已經不得不召集男女雙方成為勞動力。然而在女性成為勞動力的同時,就不得不減輕女性在家庭中所肩負的再生產勞動力(生育、養老看護)的負擔。
針對這個問題,北歐諸國通過公共部門將育兒、養老看護作為一種社會服務提供給國民。歐美一些貧富差距較大的階級社會是將這個問題市場化,依託私人領域。而亞洲地區有著一種再生產勞動力的轉移,稱之為「亞洲型解決方式」,就是由親屬(祖父母)來承擔育兒的方式,由家中女性(兒媳、女兒)來承擔養老看護問題。
另外關於生育問題,書中指出在資本主義下的生育只不過是市場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進行調控。聯邦德國的鼓勵生育的政策和與此相反的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再到現在的二胎政策,反映了生育本能是隨著時代要求而變的。在父權制下的生育是對子宮的佔有,在某些地區的體現就是「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思想,反映了女性只是生育的工具人。
雖然女性在生孩子的時候,冒著生命危險和忍著疼痛,但是相比養育來說這並沒有這麼難。因為現代社會的養育不僅時間長,成本也非常高。
無答案之路
目前,亞洲的女權基本上都是參照西方女權的發展方向。因此,亞洲的女權主義之路還需且走,但是在走的過程中需要參考理論知識,避免一些激進手段。
我所理解的Feminism是包容且多樣的,你可以選擇成為女強人或者家庭主婦,你也可以選擇早早結婚或孤獨終老,你也可以成為一位Lesbian或無性別者。只要這個生活方式是你喜歡的,你身在其中是幸福的就可以啦。
如果不能改變這個朦朧的世界,那就讓我們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用餘生去尋找答案吧!~
關於在父權制與資本主義的「合謀」下女性應該何去何從這個坑有點深,我等下期再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