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和匈奴的抗爭在西漢建立初期就已經開始了,漢初時漢高祖劉邦在和匈奴進行的"白登之戰"中慘敗。之後漢朝開始以沉寂的方式儲蓄國力,在匈奴騷擾邊境的問題上採取的也只是"和平政策",通過和親送女人聯姻的方式來緩和兩國之間的關係!
前期蓄力一朝代發:
漢景帝時期漢朝出現了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漢朝的國立給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抗爭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在政治上平定了國內隱患的"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集權,直到漢武帝劉徹上位後開始訓練軍隊為反抗匈奴做準備,派出使者張騫出使西域想要聯合一直受到匈奴打壓的大月氏選擇夾擊匈奴。雖然最後的結局是大月氏放棄了抵抗,但是張騫的這次出使給國家也帶來了很多的"見識",加深了和其他小國家的外交。
完美計策:
此時的漢武帝也準備的差不多了,就開始謀劃著主動攻打匈奴的事情,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精兵30萬分成三路。一路是由韓安國、李廣和公孫賀三人帶領主力軍在馬邑附近埋伏匈奴的主力軍;另一邊是由王恢和李息兩人另外帶著三萬軍隊從側方進攻匈奴斷其後路;最後一路是由商人聶壹去引誘匈奴上鉤。
豬隊友的出賣,計劃落空:
聶壹常年在邊關經商見了單于,告訴他自己能夠幫助他斬殺馬邑縣令奉上城池,裡面全部財產都歸匈奴!只要到時候匈奴幫忙出兵接應即可。原本計劃完美,一切都在按照計劃進行著匈奴如約而至。但是到了距離馬邑百餘地的地方發現路上有牛羊,但遲遲沒有見到放牛羊的人,於是聶壹覺得這是有詐,打下一個小防禦亭還抓住了一個尉士嚴行逼供,很快尉士把全部計劃全盤託出,匈奴聽後直接撤軍。
準備側擊的王恢和李息兩人率領三萬軍隊在得到匈奴臨時撤退的消息後,覺得自己不能和匈奴的大軍對抗,便直接退兵回去。至於等著匈奴大軍的韓安國等人守了幾天之後發現沒有動靜,連忙主動出擊,卻發現匈奴早已離開。
"馬邑之謀"最後以一場空結尾,漢武帝知道王恢臨陣脫逃後非常的生氣,直接把王恢下獄,王太后求情都不好使,最後王恢還是被迫以自殺謝罪。
我們談論起之這一次的圍剿之戰還是覺得唏噓,這次的戰爭的計劃原本很是完美的,就因為這一個小官的貪生怕死,改變了這次的局面。從而完美的體現了豬隊友的可怕!
雖然馬邑戰場最後結局也只是一場空,但這也是漢王朝第一次直面對匈奴進行了反抗。在漢王朝的歷史上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馬邑之謀雖然失敗,但是它結束了漢朝一直以來求取和平的心態,從這之後開始了一些和匈奴之間大規模的對戰,改變了兩者之間的被動關係!
小編結語:
其實此次戰爭負面影響也是很大的,這一次沒有消滅匈奴導致後期幾十年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抗爭,對於國家經濟的消耗巨大。導致漢朝元氣大傷!這告訴我們什麼?遠離豬隊友的重要性,一個好的隊友讓你如虎添翼,但是一個豬隊友卻可以讓你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