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裡如一
的
思鄉味道
客家人的釀菜,是一絕。
據說是因為遷居南方後仍想念曾經在北方烹製的餃子、包子,但苦於南方沒有麵皮,客家人日復一日,創造出更豐富的「包餡美食」——釀菜。
表皮五花八門,餡料也可以隨心搭配。從豆腐到蔬菜,從蒸煮到油炸,冷盤或熱炒,都是葷素融合,馥鬱多汁的美味。
隆冬季節,看著媽媽把肉糜、冬筍、香菇混合醃漬得香氣誘人,再塞進金黃油香的豆腐泡,最後在蒸汽喧騰中端出一大碗胖墩墩的釀菜,即可馬上嘗鮮,也可以存起來,等到下次再用砂鍋煲燉,平鍋油煎,或者燙進熱騰騰的火鍋湯裡.
相信這一定是不少離家的人心中與家的味道緊緊相連的一個定格,一個永恆。
——客家新故事
回複數字「1」可得微信目錄
客 家 釀 菜
客家新故事
-
手作百花釀蟹鉗
提到客家,就會想起客家的飲食文化。與客家菜接觸,就能感覺到其無所不釀:釀豆腐、釀苦瓜、釀茄子、釀蓮藕、釀蘿蔔、釀腐皮、釀辣椒、釀豆角、釀豬紅、釀雞蛋、釀冬菇、釀蔥白……總之,五花八門。然而,釀菜到底是什麼?
「釀,即指在一種原料中夾進、塞進、塗上、包進另一種或幾種其他原料,然後加熱成菜的方法。」
傳說釀菜與客家人從中原南遷飲食習慣改變有關。從中原遷徙自南方的客家人,因思念家鄉美食,而遷移當地又沒有包餃子用的麵粉,只好就地取材,用不同原料、蔬菜等代替餃子皮包裹餡料,這就形成了多樣的客家釀菜文化。
「釀豆腐」是廣東客家人最普遍又最聞名的佳餚,凡來到廣東的外地人,在各大小餐廳都能品嘗到客家釀菜。
一盤煎燜得金黃燦燦的釀豆腐,火柴盒一樣大小塊的豆腐中,凸出一圈淡紅色,那是釀在豆腐中的肉糜加香菇,也叫肉餡,其味美鮮香,柔嫩爽口。
豬肉餡釀豆腐
蝦糜釀豆腐
釀油豆腐泡
素釀油豆腐
賣釀菜的生意人大多是婦女,她們一邊灌製釀菜,一邊招呼生意,相互談笑,很開心,那些五彩繽紛的釀菜構成一幅獨到的景觀。
長長的菜攤上,有青綠色帶齒輪狀的圓筒中,灌滿了肉糜,叫「釀苦瓜」;有金黃色的油豆腐中灌了肉糜,叫「釀油豆腐」;還有紫色的茄子,青綠的或紅紅的大辣椒等等,都灌滿了新鮮的肉糜,稱為「釀茄子」、「釀辣椒」。
豐儉由人的釀菜排擋
這些釀菜除了肉餡,都還加了香蔥、麻油、香菇等,用肉骨湯、雞湯等高湯盛在瓦煲內燜,味道特鮮美。
釀茄子、釀豆腐、釀苦瓜,被稱為客家的「釀三寶」。剛出鍋的釀菜,香氣誘人。
釀茄子
釀苦瓜
釀菜是客家飲食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原文化的象徵。據客家史載,釀豆腐在明代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愛吃的皇帝菜,至今,在客家地區的高級餐廳酒家,都是一道能登高雅之堂的吉祥佳餚美味。
有些大酒家和餐廳為突出客家菜的風味,不斷創新花樣,傳統的釀菜文化有了新的發展,釀菜品種,琳琅滿目。
用切片的鹽蛋黃,鑲嵌在切片的豬肝中,形似金錢花紋,黑白相間的「金錢肝」,名叫「釀豬肝」或「鳳眼豬肝釀」。
鳳眼豬肝釀
更有一種「釀蟹鉗」,那是取出蟹肉後,用切成粒的肥肉,拌以麻油、胡椒、鹽、生粉、糖、蛋白,又重新灌進蟹鉗內,油炸火燜成金黃色,味道特別脆鮮。
香炸釀蟹鉗
清蒸百花釀蟹鉗
還有釀田螺、釀豆角、釀豬紅、釀雞蛋、釀冬菇、釀蔥白等釀菜,都是令老饕唾涎不止的美味。
其實,客家的釀菜文化對外地也有影響。外地也有灌餡菜,但不叫「釀」,如湘西小鎮人家用糯米粉灌製的辣椒,再放進罈子裡醃上一個多月時間後,釀出一股酸酒味,就可以用油煎炸,燜熟,是大開胃口的佳餚,這叫「炸辣椒」。
還有一些有趣的關於「釀」的傳說,比如傳說有位四川大地主有道特製的「釀菜」,那是他的專用廚師用一根特製的細鋼針,將細嫩的豆芽菜全部掏空後,再灌進最細的肉糜,然後猛火爆炒,放上麻辣調料,其味鮮嫩脆爽,名叫「釀豆芽」。
釀田螺
釀青椒
釀豆角
釀辣椒
釀香菇
釀蔥白
廣東客家的釀菜也是「思鄉菜」,如今,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都有「釀豆腐」這一永恆的思鄉菜。據說也是從一個美好的故事「釀」出來的:從前有一客家圍龍屋的婦人,其公公年邁牙齒脫光,飲食不便,婦人十分焦急,便想出了用剁爛的鮮肉配好生薑、蔥花等佐料,灌進豆腐裡,經高湯燜熟,其口味香軟,最適合老人食用了。
後來,這豆腐佳餚傳遍了客家,人們都誇讚這是用愛心釀製出孝老敬老的傳統美德之食。隨著釀菜品種的增多,釀菜也成了客家人熱情待客的美味佳餚。
部分文字來源:海外客家網
回複數字「1」可得微信目錄
關鍵詞快速回覆:
目錄 ▏視界 ▏百家 ▏方圓 ▏賞味 ▏
聽見 ▏短史 ▏祖訓 ▏手記 ▏臺灣 ▏
KJXGSJM 客家新故事
可長按以下二維碼 即刻關注
❤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得《餓嗎?來一盆包羅萬有的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