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分享是一篇讀書筆記。
書名:《刷屏:視頻時代的瘋傳法則》
作者:【美 】凱文 · 阿洛卡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這本書2018年就出版了,不得不說,中文譯名著實有些「標題黨」,仿佛讀完就能從中得到一套打造爆款視頻的秘籍心法。然鵝,正如很多人讀後對本書發出的戲謔評價,這本書更像是一本《YouTube熱門視頻簡介》或者《油管發展史/故事會/觀光指南》一類。
所以讀這本書前,不妨就帶著看科普的心態,了解油管歷史上都有過哪些爆款視頻,以及這些爆款視頻是如何流行的。同時,本書的作者凱文 · 阿洛卡是YouTube文化和流行趨勢部門的負責人,從平臺(局內人)視角提供的一些洞察,尤其是關於教育類視頻的分享,是非常有意思的。
幾點洞察:
• 依託於人類旺盛的好奇心,how to(如何...) 類視頻通過強目的性的搜索入口源源不斷的獲得消費關注;
• 而另一種好奇心衍生物——解釋類(科普)視頻,如果是發問式的標題,如果還做的特別生動有趣,對人亦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 病毒視頻往往與創意或內容品質無關,製造互動(評論、分享和模仿)才是。如何製造有意義的互動點,是視頻創作者必須掌握的一項必備技能。
1、How to 類視頻不可忽視的流量源泉:搜索
一個叫布伊的人憑藉一條《如何打領帶——雙溫莎結》在油管上竟然可以達到日均4萬次的瀏覽量。背後的原因是,超過一半的瀏覽量都是使用關鍵詞搜索的用戶貢獻。
「在YouTube上,每周經由關鍵詞搜索而產生的視頻瀏覽量有數十億次,許多風格偏實用的視頻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被用戶發現的。」
什麼是How to (如何...)類視頻?簡單的說就是方法類、教程類視頻。而且這類視頻半衰期極長,即使過去很長時間,依然能維持較高的熱度,甚至是逆襲式的消費曲線。何謂半衰期?指我們所獲得的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較久。
凱文說,YouTube上用戶花在「教育」類視頻的時間是「寵物和動物」的10倍。這個數據似乎有點反常識,這背後體現出,那些能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一些反覆出現的最基本問題的視頻,其實有著非常大的消費潛力和生命力。每天數以百萬計的YouTube搜索關鍵詞當中包含了「如何」。
「如何畫……」
「如何做……」
「如何打領帶」
「如何接吻」
「如何在3分鐘內練出6塊腹肌」
「如何做蛋糕」
「如何做啫喱」
「如何拼魔方」
「如何畫玫瑰」
「如何做冰激凌」
「如何折一個紙飛機」
「如何快速減肥」
「如何畫漫畫」
「如何跳電臀舞」
「如何使用捲髮棒」
這些用戶自發的行為也讓YouTube不單單是消遣娛樂,同時變成了獲取知識的資源庫。結果是,「每當我們需要幫助,每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搞不定的事,總有一款YouTube視頻適合你。」
而國內目前承擔相同功能角色的產品,嗶哩嗶哩、知乎、小紅書各自都能滿足部分,但是還沒有一個足夠豐富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有最大的可能性。當然,在看到消費的趨勢之後,視頻平臺顯然已經在擁抱多元化,針對教育類視頻開發特色的產品功能,創作者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那麼How to類視頻,如何從眾多同質視頻中脫穎而出,獲取流量青睞呢?這便非常考驗創作者的腳本能力,能否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控制好視頻節奏,用戶看一遍就能學會。當然,標題要包含用戶想要查找的核心關鍵詞,為了在搜索排序上佔優勢,封面也要做的漂亮,讓人有點擊欲望。
2、解釋類視頻作者的本質:常識魔術師
除了教程類視頻,還有一種和好奇心緊密相關的教育視頻類型——解釋類視頻(或者叫做科普類視頻)。如果說前者回答的是一個具體場景的具體問題,提問者帶著強目的性而來,希望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不達目的不罷休;後者回答的則是一些關乎身邊常識的直觀表達,這些主題可能沒那麼急迫需要得到解答,但也讓人們深陷其中,難以擺脫對答案「一窺究竟」的心理。
這類視頻會使用動畫或其他視覺輔助工具解釋某個科學現象,長度較短。最受歡迎的「解釋」視頻經常會揭穿一些常見的錯誤觀念,抑或回答那些在你腦中遲遲未解的日常問題。
YouTube上最受歡迎的教育和科學頻道(包括「科學來了」),可以在一個月內累計100萬小時的觀看時間。2012年,年僅23歲的布朗和莫菲特在YouTube推出了頻道「科學來了」,簡介為「每周學一點科學知識,給生活增添一點樂趣」。他們第一次品嘗到一夜成名的滋味得歸功於視頻《教你科學地解宿醉》,瀏覽次數有數十萬,一些流行網站也紛紛進行轉載。第一年,科學來了所有視頻中有28個的瀏覽次數突破了100萬。2016年,他們的頻道已然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企業,擁有5億的瀏覽量和超過500萬的訂閱用戶。
「布朗和莫菲特與我們生命中遇到的好老師具備相同的素質:他們讓學習基本抽象概念的過程變得生動有趣。」
向波老師,四川省廣元中學高中化學老師,也是抖音知識類作者,2018年在抖音上傳《戀愛中的化學》即獲超2000萬播放量,在短時間內,向波老師抖音粉絲上漲至600萬。他講化學的角度獨特,不是一上來就講知識,而是先從生活找到和化學的連接點,戀愛、護膚、手機、放屁,用這些勾起學生的興趣,再恰到好處的引出化學知識,引得滿堂鬨笑,講課風格深受學生歡迎。
和「科學來了」頻道非常相似的一個國內的短視頻IP、抖音知名科普達人「地球村講解員」,科普關於地球的一切。在抖音上已經坐擁1205w粉絲。第一條視頻《現行的世界地圖 有太多假象》2018年7月一經發出就成了爆款,獲得180w點讚,藉助三維動畫形式,顛覆常識,讓人看完發出一聲「原來如此」。後面的內容大多也都是一些自然、地理、人文冷知識,什麼《海底藏著什麼》,《金字塔怎麼造》,看似無用,選題卻正好卡在好奇點上。很多人在評論區留言從第一條一口氣刷到最後。
19年6月突然火起來的B站up主我是何同學一條《5G到底有多快?》,成為紅極一時的現象級視頻。今年疫情期間,回形針PaperClip發布了一條視頻《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用10分18秒解釋了這場打亂了數十億人正常生活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究竟是如何發生、傳播和感染的,在抖音獲得了282w點讚。還有已經今年B站火起來的半佛仙人,巫師財經都是同類視頻。
---
當然,凱文也指出,解釋類視頻之所以成功,並不只是因為揭開了某個謎題,而在於為觀眾創造了一次互動機會。觀眾不僅喜歡包含謎題、視覺或聽覺測試的視頻,還喜歡能夠製造互動的視頻,如流行文化事件(比如,裙子的顏色),或者令人訝異的科學事實。
3、如何製造有意義的互動點,成為創作者重要考驗
並不是說一個視頻瀏覽量足夠大,就能稱之為病毒視頻。病毒視頻的特徵在於,它必須是通過偶然的、無組織的人際或者網際網絡,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流行的視頻。
短時間內達到流行的關鍵,往往與創意或內容品質無關,而在於它是否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觀眾參與互動(評論、分享、模仿等等),可以說,在視頻時代,製造互動,才能創造潮流。
「關鍵在於指導目標觀眾如何參與進來。」以遊說政客和有影響力的人參與到解放孩子的行動為目的的公益視頻,《科尼2012》的創作者羅素說,「視頻呼籲觀眾立刻做出三個行動。」
這包括在請願書上簽名,每月捐贈幾美元,索要內裝海報、貼紙、傳單、手環等的「行動工具包」。視頻裡還有一行字——請務必分享該免費視頻。
如今,視頻製作技術已經很發達了,一個視頻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它的技術含量,而是它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讓觀眾之間產生什麼程度的互動。在製作視頻時,創作者首先要考慮的便是如何鼓勵觀眾之間進行互動,其他因素都得往後靠。
用戶通過評論和分享獲得一種歸屬感,這是他們在YouTube獲得的最重要的體驗,視頻的內容倒是其次。這意味著什麼?作為視頻時代的藝術家,你必須掌握一項必備技能——如何製造有意義的互動點,去實現自己和粉絲、粉絲和粉絲之間的互動。
那麼什麼樣的內容能引發用戶的互動?表達自我個性、傳遞複雜情感、建立社會聯繫、加入網際網路新潮流,都有這個可能。
再提最近大火的羅翔老師,羅翔老師的B站走紅,就是網友在表達一種對老師上課風格的認同和喜愛。所謂「快速破圈的神話」實際上並不存在,事實上,在平臺一夜成名之前,就有大量的UGC作者把羅翔老師的課程片段剪輯搬運到了B站,講課風格圈粉已久。
而羅翔老師「雖遲但到」的鐵粉——法外狂徒張三,則更是成了B站用戶們自娛自樂的素材源點。不僅有大量以張三名字註冊的帳號,還衍生出了「三三來遲、開門見三、好慘一張三……」等社區語言,成為一種B站獨特的文化符號。
在有392萬播放量的「張三史上最慘的一集」中,B站網友「迫害張三」模仿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中的名對,總結了張三悲慘遭遇的冰山一角:一日二狗咬張三四五六口送去醫院竟打七八九針假疫苗十分悲慘。
有時,視頻內容引發的觀眾與觀眾之間、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互動,比視頻的內容本身更重要。
這些視頻體現出的草根、真實,和它們的白紙屬性一起,使得觀眾通過分享它們去表達自己遭遇類似經歷時的情感體驗。這些視頻和模因是一塊白色的帆布,觀眾可以以自己的經歷為畫筆在上面書寫,正是這一屬性推動著這些視頻不斷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