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當年活著的時候,是被尊稱為「老佛爺」的。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叫她?是誰首先這樣稱呼慈禧的呢?現在網上很多的說法都認為這是李蓮英的功勞,認為是李蓮英拍馬屁稱呼慈禧為「老佛爺」,所以才有了這麼個尊稱。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滿蒙的習俗,不是慈禧的首創。
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
在清宮裡有個部門叫做「昇平署」。昇平署的職責就是負責在宮裡演戲,稱之為皇家劇院似乎更貼切些。昇平署裡主持日常工作的都是太監,他們留下了很多的檔案記錄,被後人編成《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如今已經成為了文物。
從昇平署檔案可以看出:早在同治二年,也就是1863年的三月時,「佛爺」這個詞兒就出現了。檔案中記載:同治皇帝當天到各處拈香行禮之後,「還養心殿,給二位佛爺行禮。」
這裡的「二位佛爺」自然就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
此後,檔案中多次出現「佛爺」這個詞。比如什麼「慈安皇太后佛爺賞某某銀四兩」,什麼「正月初一,佛爺在慈寧宮升座受賀」。後來還出現了「東佛爺」和「西佛爺」的稱呼。「東佛爺」顯然指的是東太后慈安,「西佛爺」自然就是西太后慈禧。
到了同治十二年,也就是1873年,昇平署檔案中開始出現了「老佛爺」的稱呼,並且開始有了「東老佛爺」、「西老佛爺」之稱。此時,慈禧年僅三十八歲,慈安年僅三十六歲,按說也不算老。不過,在此前的一年,同治皇帝大婚,正式成年。兩位太后的地位更加尊崇了,想必就是因為這個,她們開始被稱為「老佛爺」。
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光緒帝繼位。從光緒繼位後,昇平署檔案中關於兩位老佛爺的記載漸漸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前都是「東老佛爺」在前,「西老佛爺」在後(因為慈安是正宮皇后,地位比慈禧高),而此時卻開始出現了「西老佛爺」在前的現象,這說明當時慈禧慢慢地已經開始凌駕於慈安之上了。
到了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去世,從此,「老佛爺」這個詞就成為了慈禧的專利,並且被宮內完全叫開,「老佛爺」漸漸地變成了慈禧的代名詞。
因此,從昇平署檔案我們可以看出。慈禧被稱為老佛爺,和李蓮英沒有關係,也不是什麼滿蒙的習俗。李蓮英根本就沒有在昇平署幹過,同時早期他也不在慈禧身邊。清宮裡的其他太后也都沒有被稱為佛爺的,這和習俗也沒有關係。
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后是因為昇平署的太監最早稱她們二位為「佛爺」,這才慢慢地擁有了這麼一個尊稱。而昇平署的太監稱兩宮太后為佛爺,自然也是為了溜須拍馬。畢竟,這兩位太后與以前的太后不同,她們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掌權者,太監們也清楚這一點。很顯然,太監們覺得,稱「太后」已經不足以表達自己的諂媚之心,也不足以滿足兩位女當權者的虛榮心,所以太監們才會想出「佛爺」這麼一個尊貴的稱呼,來討兩宮太后的歡喜。這應該就是「老佛爺」這個稱呼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