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個性,體現在文章的結構、語言、情感、思想等多個方面。宏觀上而言,寫出文章的個性色彩,就是要在文章中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微觀上而言,則呈現為文章擁有個性化的精妙結構、個性化的語言特色、個性化的情感和個性化的思考表達。
1. 精巧構思,營造個性化結構
無論是寫作何種文體的作文,要想表達出個性化的結構特色,都需要精心布局,以非常規的章法,給讀者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
比如,要想在記敘文中營造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藝術效果,歐亨利式的結構便可以作為最重要的結構形式。試想,當歐亨利式結構最初出現在文壇之上時,此種獨特的表現形式,不正是歐亨利最為突出的文章個性色彩嗎。
要想在議論性文章中表現出兩種思想的矛盾衝突,《赤壁賦》中的主客問答的方式,也可以引入作文中。此種源自漢賦的結構形式,時隔一千年後,蘇軾再次使用它,依舊寫出了文章的個性色彩。現在,又是一千年過來了,再用此種方式寫一篇新時代的主客問答,或許也能成為一篇千古宏文呢。
近二十年來,高考滿分作文中有很多篇佳作,都獲益於個性化的結構形式。比如《朱貴開店》《阿Q奇遇記》《赤兔之死》《患者吳誠信的就診報告》等等,或是採用了「故事新編」的結構形式,或是借鑑了醫院就診報告這一實用類文本的表現形式。這樣的文章,混雜在眾多的平庸之作中,總能給閱卷老師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從而獲得高分。
2. 精心錘鍊,鍛造個性化語言
個性化的語言,也是文章的制勝法寶。語言的個性,和作者的個性以及學養有著密切的關聯。好的語言,或是幽默風趣,或是典雅優美,或是凝練厚重,或是平實流暢,總能給讀者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
比如,魯迅先生的語言就帶有極為鮮明的個性化特徵。魯迅先生在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時,就如一位極其高明的畫家,三兩筆便勾勒出一個漫畫般的形象。如《故鄉》中的「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楊二嫂。而在描繪景物時,又善於精準地把握景象特徵,運用精妙的修辭來凸顯景色和情感。如《社戲》中的「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
而當魯迅先生寫作雜文時,其語言則由小說創作時的優美風趣而轉化為辛辣尖銳,充分體現出「像投槍像匕首」的特色。
下面這段文字,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友邦驚詫」論》。這段文字的語言,讀來字字如重磅炸彈,具有極大的威力:
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佔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願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3. 貼近生活,抒寫個性化情感
作文中的情感,來自對生活的個性化感悟。但作文不等於生活,必須對生活進行加工改造,才能讓情感表達擁有好的載體。故而,要想在作文中寫出個性化的情感,就需要立足生活中的細節選材組材,需要用一顆靈巧的心,及時而準確地把握住生活中令人怦然心動的經常瞬間,並將其轉化為流暢的文字。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並無複雜的情節和尖銳的矛盾衝突,所描述的父子間交往之事也並無特殊之處。但因為朱自清抓住了父親攀爬月臺時的細節性動作,渲染出了自身行動並不方便的父親對已經成年的兒子的疼愛之情。於是,讀者便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獨特的父愛。這樣的父愛,不但具有共性化的父愛特性,而且因細節的獨特而呈現出更多的個性化的內涵。
4. 深度思考,寫出個性化見解
即使是在作文中闡述共性化的價值認知,也可以藉助對相關事理的深入剖析,挖掘出現象背後隱藏著的深層次意義。如果議論性文章能比一般作者分析得深刻透徹,文章的信息量大,富有文化氣息和哲學思辨,則這樣的文章,同樣屬於寫出了個性色彩。
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由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時看似常態化的文化交流中解讀出「送去」與「送來」的危害性,在此基礎上確立起完全個性化的「拿來」的主張。這樣的議論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既抓住了問題的要害,也給讀者以警醒。
上述四點,在實際寫作過程中總是呈現出因人而異、因文而異的特徵。每一位作者都需要立足自身的特點而靈活運用之,切莫捨棄了自己的專長而盲目學習他人的個性化表達。這一點,至關重要。
【學以致用】
(上海市靜安區2018屆高三一模作文)閱讀下面材料,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河上沒有橋,過河只能靠一隻小渡船。灘險水急,小船最多只能承載20人。有一次,艄公清點人數準備開船時,發現一下子上來了22人。渡船來回一趟要一個小時,大家都怕耽誤時間,沒有一個人願意主動下去。大家斥責最後上來的兩個人,但又沒人說得清那兩個人是誰。艄公因為人數超標堅持不開船。就這樣僵持了兩個小時。最後,一對小姐妹退回到岸上,乘客們停止爭吵,船終於開了……
【審題指導】
此則小故事中隱藏著這樣的一種心態:面對矛盾衝突時,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思考問題。絕大多數人總覺得自己應該屬於獲利者,其他人則屬於非法謀利者。故而,其他人應該受到批判,應該被驅逐出獲利者的隊伍。
基於這樣的思考便可以發現,本次材料作文的基礎性立意,應側重於分析類似心態的成因和危害性,並努力尋求療救之道。以此立意為出發點,最容易將這個故事,和當下中國最大的經濟風險——房地產經濟建立關聯。全民炒房中體現出的心態,和該故事中的心態幾乎完全相同。寫作者如果能聯想到這一點,文章便緊扣了社會熱點。
退回到岸上的這對小姐妹也可以作為一個立意的視角。只是需要注意,不要過分拔高這對小姐妹的道德境界。畢竟,這是僵持了兩個小時後才出現的結局。由這對姐妹的身上,可以提煉出這樣的觀點:總有人需要為矛盾衝突而做出犧牲。
「乘客們停止爭吵,船終於開了」是十分有味的一句話。這句話的背後,隱藏著更為複雜的心理。比如,有的人可能認為這對小姐妹傻,有的人可能認為自己的堅持取得了勝利,有的人可能對這對小姐妹心存一點感激,有的人可能會責怪這對小姐妹既然最終還是要下船,為什麼不兩個小時前就下去,反而耽擱了大家兩小時的時間。正如材料結尾處的省略號一樣,這句話留給讀者的,絕不只是對某種高尚品德的感動。由這樣的思考而立意,可以提煉出的觀點是:堅持到底未必獲得真正的勝利。
撐船的艄公也是一個不得不關注的立意點。艄公是只能乘20人這一規則的制定者,也是忠實執行者。但恰恰是艄公未能嚴格控制登上渡船的人數,才引發了後來的各種矛盾。由此可以提煉出的觀點是:守衛規則,才能避免矛盾。
【下水作文】
守衛職責,才能避免矛盾
萬物運轉,各有各的軌跡。倘若都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倒也相安無事。只是世界是變化和發展著的,要變化和發展,就不得不隨時修正自己的位置,隨時變換自己的運行軌跡,於是乎,矛盾便在所難免。
矛盾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矛盾時的推諉和扯皮的心態。就像材料中渡船上的這22位,每個人或許都有充分的理由優先渡河,也都有理由推翻他人的優先理由。即使是最後登船的那21號和22號,也不見得就是真正應該主動讓出位置的。
人皆有利己之心。因為這利己之心,便不捨得放棄已經到手的利益。故而,身處船上,每個人便都希望他人割肉放血,換來自己的平安無事。只是,並非每個人都樂意於做這割肉放血者,倘若每個人都持有完全相同的心態,則豈不是要無限期僵持下去。
要想真正解決類似問題,關鍵處並非乘船者,而是撐船之人。撐船人既然明知自己船的載重能力,自然就應該在有乘客開始登船時便高度警覺起來,怎麼能聽任乘客自由上船,直到人滿為患後才清點人數並堅持超過20人就不開船的規則呢。撐船者事前不作為,事後看似堅守規則,實則依舊屬於不作為。自己造成的矛盾,不自己想辦法化解,卻仰仗手中的撐船的特權,威逼乘客們自己解決問題,似乎矛盾全部來自乘客,把自己的過失洗涮的一乾二淨。
現實生活中,類似於撐船者這樣的人並非少數。有些行政管理者,平日裡工作不盡心不盡力,敷衍塞責,得過且過,聽任小問題匯聚成大矛盾。而當矛盾產生之後,依舊不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反而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揮舞著道德或者法律的大棒,野蠻攻擊謀求自身正當利益的人。這樣的人,在任何一種時代都是社會發展的毒瘤。
版權聲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作者本人許可,不得轉載,更不得用於商業用途。
作者:劉祥 ,「三度語文」首倡者,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出版個人教育專著12部,發表教育類文章一千餘篇。其「三度語文」教學主張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中學語文》等報刊均有專文推介。應邀在17個省開設示範課和主題講座共二百餘場。教學專著各大實體書店和各大網絡書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