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曰: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解:這段往下18句是無相誦,要結合六祖大師的義理來說,並非世間許多人解釋的那樣,六祖壇經整部經典都是圍繞心性來講的,所以無相誦當然也是講心性的。
這段前兩句指心真正的覺悟心性平等無二之義,又何必持守許許多多的規矩呢?因為執持佛陀的一切教法和戒律,無非是為了通達覺悟心性,心性平等覺悟了,一切方法和戒律就可以不要了,如同到岸棄舟一樣,當然你不要以為是不持戒,是他完全持戒圓滿,不會再犯。行直是一樣的道理,你的心行都符合自性的行為規範,又何必去修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的禪定功夫呢?因為你所作所為起心動念都在心性當中,時時刻刻都在禪定當中,何必還要修行禪定呢。
這裡的恩義,不是單指恩德和仁義,而是心性的恩義,最大的孝養父母的恩德就是讓父母回歸心性,同樣最多的仁義慈悲憐憫,就是讓一切眾生回歸心性。上下指過現未來一切眾生。
【頌曰:心平何勞持戒,】心平和行直。我們如何平常心平等對待眾生,都叫心平。心能平心就清淨,才能覺悟心性。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都是修讓你能夠心平氣和,覺悟心性而已,能覺悟心性了,戒律自然就不會違犯,永遠在持戒當中,就是不勞持戒,千萬不要以為是不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行直〕就是表現出來很自在,心行已經完全落實在心性當中,面對一切人事物都不執著,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影響,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說〔何用修禪〕定,因為時時刻刻定止在心性當中,已經完全禪定了,就不需要專門修禪定了。
〔修禪〕是因,〔行直〕是果。簡單講,一個修行見性有成就的人就是心平〔行直〕,他本身就具足戒定慧,本身就具足了圓滿的戒律和禪定了。
【恩則親養父母,】這兩句話指父母對你的恩惠很深,你不孝順,真的不用來學佛。在戒律當中,戒就是孝的意思。既然是感恩,你要付出行動要報恩,要知恩、感恩、報恩。怎麼報答,就是幫助父母覺悟回歸心性。
【義則上下相憐。】義就是仁義和慈悲憐憫,能上下相憐就是平等慈悲憐憫救度一切眾生的意思。我們要悲憫眾生,平等仁義之心去饒益眾生。
你現在靜靜地回想,你有報恩嗎?你有仁義之心嗎?佛說了上報四重恩,怎麼報答,就是給她們講解心性之法,讓一切眾生回歸心性。
你們不要只顧去參加禪七、佛七,放生,參加超度法會等等,你的心是什麼心你知道嗎?你的內心不善,不能夠降伏內心,不能向自心去尋覓覺悟自性,你參加那個有用嗎?你為什麼要騙自己?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你要懂得修正、改正,真正的明白覺悟,回歸自己的心性,才是真正的學佛,才能真正的修行,才能自利利他,不然都是自私自利的修積福報而已,不要說自己是學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