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2020-12-12 蓮華德遍照無餘

頌曰: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解:這段往下18句是無相誦,要結合六祖大師的義理來說,並非世間許多人解釋的那樣,六祖壇經整部經典都是圍繞心性來講的,所以無相誦當然也是講心性的。

這段前兩句指心真正的覺悟心性平等無二之義,又何必持守許許多多的規矩呢?因為執持佛陀的一切教法和戒律,無非是為了通達覺悟心性,心性平等覺悟了,一切方法和戒律就可以不要了,如同到岸棄舟一樣,當然你不要以為是不持戒,是他完全持戒圓滿,不會再犯。行直是一樣的道理,你的心行都符合自性的行為規範,又何必去修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的禪定功夫呢?因為你所作所為起心動念都在心性當中,時時刻刻都在禪定當中,何必還要修行禪定呢。

這裡的恩義,不是單指恩德和仁義,而是心性的恩義,最大的孝養父母的恩德就是讓父母回歸心性,同樣最多的仁義慈悲憐憫,就是讓一切眾生回歸心性。上下指過現未來一切眾生。

【頌曰:心平何勞持戒,】心平和行直。我們如何平常心平等對待眾生,都叫心平。心能平心就清淨,才能覺悟心性。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都是修讓你能夠心平氣和,覺悟心性而已,能覺悟心性了,戒律自然就不會違犯,永遠在持戒當中,就是不勞持戒,千萬不要以為是不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行直〕就是表現出來很自在,心行已經完全落實在心性當中,面對一切人事物都不執著,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影響,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說〔何用修禪〕定,因為時時刻刻定止在心性當中,已經完全禪定了,就不需要專門修禪定了。

〔修禪〕是因,〔行直〕是果。簡單講,一個修行見性有成就的人就是心平〔行直〕,他本身就具足戒定慧,本身就具足了圓滿的戒律和禪定了。

【恩則親養父母,】這兩句話指父母對你的恩惠很深,你不孝順,真的不用來學佛。在戒律當中,戒就是孝的意思。既然是感恩,你要付出行動要報恩,要知恩、感恩、報恩。怎麼報答,就是幫助父母覺悟回歸心性。

【義則上下相憐。】義就是仁義和慈悲憐憫,能上下相憐就是平等慈悲憐憫救度一切眾生的意思。我們要悲憫眾生,平等仁義之心去饒益眾生。

你現在靜靜地回想,你有報恩嗎?你有仁義之心嗎?佛說了上報四重恩,怎麼報答,就是給她們講解心性之法,讓一切眾生回歸心性。

你們不要只顧去參加禪七、佛七,放生,參加超度法會等等,你的心是什麼心你知道嗎?你的內心不善,不能夠降伏內心,不能向自心去尋覓覺悟自性,你參加那個有用嗎?你為什麼要騙自己?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你要懂得修正、改正,真正的明白覺悟,回歸自己的心性,才是真正的學佛,才能真正的修行,才能自利利他,不然都是自私自利的修積福報而已,不要說自己是學佛人。)

相關焦點

  •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六祖開示如何在家修行
    心平何勞持戒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這是當初,韋刺史為六祖慧能營辦大法會和齋飯。六祖大師給大眾開示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六祖說:大家只要依照這個偈頌修行,就與恆續不斷地跟我同一處所而沒有差別;如果不依照偈頌修行,那麼即使出家,也不會於修道有什麼益處。
  • 您修的是哪種禪(二)
    (二)大乘禪就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所說「禪波羅密」時所說的「以不味不亂故應修禪波羅密。」接下來就是二乘或者小乘所修的禪,是依《四聖諦》,《八證道》,從「五停心觀」開始修到「四諦」,「八道」,達到滅心泯智,壓伏六識,讓它不起現行,說是涅槃。
  • 談「孝」丨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自從我們呱呱落地,母親就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著我們,多年後午夜夢回,耳邊縈繞的仍然是母親伴我們入睡時吟唱的那首歌謠;自從我們蹣跚學步,父親就用他那寬廣的胸懷包容著我們,多少次離家遠行,腦海閃現的依舊是父親送我們出門時殷切的叮嚀。無論身處何地,我們的心中總有一個家,那裡有倚門相望、期盼兒女歸家的爹娘!
  • 【母親節】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白話簡體字譯文
    因佛教是最講孝道的,所以佛經云:「孝養父母,是第一福田。」梵網經上說:「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即戒律),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因佛陀曾講過好幾部孝經,這部父母恩難報經,就是其中的一部。
  • 聾啞新郎當年是棄嬰,婚禮上用手語唱歌給養父母謝養育之恩
    在咱們國家,自古都有父母養育之恩不可忘的傳統。而民間更有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的說法。畢竟,生一個孩子不容易,而要把孩子養大成人則更加的不易。有一名網友上傳了一段視頻,視頻拍的是一個婚禮的現場,與別的婚禮不同,這是一對聾啞夫婦的婚禮。
  • 何為六度萬行?
    何為六度萬行?(般若法船,度生死苦海,六波羅蜜的作為,能使六根清淨)
  • 關於孝的名言
    「  5、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
  • 關於「孝」的名言佳句摘抄
    ——孔子3.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5.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6.
  • 蘋果賈伯斯修禪入門的指導書
    曾經在兩本書中看到過鈴木俊隆這本《禪者的初心》,一本是大名鼎鼎的《賈伯斯傳》,書中提到賈伯斯就是讀了此書開始修禪,並開啟了他關於蘋果系列產品的靈感設計;另一本是娜塔莉的《寫出我心》,這是一本美國人寫作入門的經典書目,書中提到作者也通過《禪者的初心》開啟了修禪,並從修禪中體會到了寫作的意義,把寫作和修禪融會貫通。
  • 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念佛功夫是最好的丨禪淨雙修(宣化上人)
    舉報   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念佛功夫是最好的  禪淨雙修
  • 經典導讀之論語:孔子論孝
    「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所謂「博施」,即博施天下以仁義,以德教化天下百姓,為天下人做出榜樣;「備物」,即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內的物產來祭祀自己祖先和宗廟。曾子以「博施備物」為「大孝」,這是天子之孝顯然是一種家天下的觀念,為祖宗爭得一個天下,顯身四海,光宗耀祖,即他所說的「大孝尊親」。
  • 四大孝、五小孝,把父母孝順好
    孝順父母有四大孝、五小孝,大孝是總綱,小孝是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