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動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聯合國女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在中國又稱「國際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在1911年美國紐約三角內衣工廠火災中喪生的140多名女工。同時,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從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勞動婦女罷工遊行集會以來,至21世紀已走過了百餘年曆程。在不同的地區,慶祝的重點有所不同,從普通的慶祝對女性的尊重、慶祝對女性的愛到慶祝女性在經濟、政治及社會領域的成就。由於這個節日一開始是社會主義女權主義者發起的政治事件,這個節日和眾多國家的文化都有融合,主要在歐洲,包括俄羅斯。
中文名: 國際勞動婦女節
英文名: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別稱: 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國際婦女節
節日類型: 國際節日
流行地區: 全世界
節日起源: 西方第一代女權主義
節日活動: 舉行各類婦女權益活動
節日意義: 百年女權主義運動紀念日
設立機構: 聯合國
設定時間: 1975年
節日起源
第一代西方女權主義:西方女權主義起源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以後,19世紀下半葉出現第一代,和歐洲工業革命同步。最初的訴求是婦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應當平等,在經濟上與男性平等。她們主要是從經濟方面訴求婦女的解放。中國19世紀20-40年代的一些社會主義者受到的女權主義影響,主要是屬於這一代的。這一時
期,女權主義還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主要是一些實踐活動,像克拉拉·蔡特金領導的婦女同工同酬的運動,和「三·八國際婦女節」的誕生。
英、法等國資本主義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為婦女運動的產生提供了經濟條件,19世紀30--40年代,英、法等國進入到機器工業大發展的階段,以大機器為主體的工廠制度代替了工場手工業制度,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而巨大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在各國取得勝利,為婦女運動的產生提供了政治條件,資產階級婦女積極參加了本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婦女運動伴隨著資產階級革命而開始興起;資產階級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啟蒙運動中的「自由」、「平等」、「天賦人權」思想為婦女運動的產生提供了思想條件,如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啟發了婦女爭取平等權利鬥爭的覺悟,是婦女運動產生的直接思想根源和理論基礎。
在產業革命的影響下,先進女性衝破中世紀以來的封建束縛,走向社會,擁有與男子同等抗衡的社會分量。然而,新興的男權政客依然蔑視婦女,於是她們開始了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
發展沿革
設立國際婦女節的想法是最先產生於20世紀初,當時西方各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經濟擴張階段。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廉的工資使得各類抗議和罷工活動此起彼伏。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製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儘管後來當局出動警察攻擊並驅散了抗議人群,但這次抗議活動促成了兩年後的3月第一個工會組織的建立。
接下來的數年裡,幾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類似的抗議遊行活動。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當時有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八小時工作制),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婦女選舉權)等,並喊出了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的「麵包加玫瑰」的口號。首次慶祝婦女節是在1909年2月28日,當 時美國社會黨發表了一項宣言,號召在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紀念活動。這
樣每年的慶祝活動一直持續到1913年。
1910年,社會主義國際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首屆國際婦女會議。會上德國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倡議設定一天為國際婦女節,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響應。1911年3月19日,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等國總共超過一百萬人舉行各種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6天之後的3月25日,紐約發生了著名的紐約三角內衣工廠火災,火災吞噬了140多名製衣女工的生命,這其中大多數是義大利和猶太移民。而惡劣的工作條件被認為是導致如此重大傷亡的主要原因。這場火災後來還對美國的勞工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近代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歐洲的婦女們也於1913年3月8日走上街頭,通過舉行和平集會等形式反對戰爭。
紀念國際婦女節的活動後來還證明是俄國革命的前奏。1917年3月8日,當時的俄國婦女舉行罷工,要求得到「麵包與和平」。4天後,沙皇被迫退位,臨時政府宣布賦予婦女選舉權。十月革命成功之後,布爾什維克的女權活動家亞歷山德拉·米哈伊洛夫娜·柯倫泰(Alexandra MihalovnaKollontai)說服列寧將3月8日設為法定假日。蘇聯時期,每年都會在這天紀念「英雄的婦女工作者」。不過在
民眾中,節日的政治色彩逐漸減弱而演變成類似西方的母親節和情人節之類向女性表達尊敬和愛意的機會。至今,這天仍是俄羅斯的法定假日,男性會贈送禮物給婦女以祝賀她們的節日。
在西方國家,國際婦女節的紀念活動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期間正常舉行,但後來一度中斷。直到1960年代,隨著女權運動的興起才又逐漸恢復。
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確認普通婦女爭取平等參與社會的傳統。1997年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請每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歷史和民族傳統習俗,選定一年中的某一天宣布為聯合國婦女權利和世界和平日。聯合國的倡議導致為實現男女平等建立了國家法律框架,並且提高了公眾對於迫切需要在各個方面提高婦女地位的認識。
節日起源
從1924年中國人第一次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以來,該節日己經成為了國共兩黨領導中國婦運的重要場域。「三八」國際婦女節代表革命傳統及其作為中國百年婦運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間。中國人首度公開、正式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在1924年3月的廣州,當 時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蜜月期。
1922年7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關注到婦女問題,在中共二大《關於婦女運動的決議》中提出「婦女解放是要伴著勞動解放進行的,只有無產階級獲得了政權,婦女們才能得到真正解放」這一後來以一貫之的婦女運動指導方針。隨後,向警予出任中共第一任婦女部長。在隨後的幾年裡,她多次在上海領導女工鬥爭,僅1922年一年間就在上海的六十間絲廠、三萬名女工中先後發
動十八次罷工。但是當 時中共內部婦女力量薄弱,1922年6月時只有女黨員4名,到1923年6月時也不過13人。建立廣泛的婦女運動統一戰線的需求迫在眉睫,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關於婦女運動的決議案》中就提出「一般的婦女運動如女權運動、參政運動、廢娼運動等,亦甚重要」、「本黨女黨員應隨時隨地指導並聯合這種種運動,口號應是「全國婦女運動的大聯合」、「打破奴隸女子的舊禮教」、「男女教育平等」、「男女職業平等」、「女子應有遺產承繼權」、「男女社交自由」、「結婚離婚自由」、「男女工資平等」、「母性保護」、「贊助勞動女同胞」。這些口號之外,還應加入「打倒軍閥」、「打倒外國帝國主義」兩個國民革命運動的口號,以引導佔國民半數的女子參加國民革命運動」。
就在中共二大召開的這一年,孫中山在上海召集國民黨改進會議,再次改組國民黨,在新修訂的黨綱與總章裡規定設立「婦女委員會」,以「調查國內外婦女狀況,並研究國內婦女問題之解決方法」。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婦女部部長何香凝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提出了「婦女在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獲大會通過,促使《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政綱中明確規定:「於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社會上確認男女平等之原則,助進女權之發展。」從而確立了婦女在社會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則。何香凝作為中國國民黨早期最重要的婦女運動領袖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這一時期,作為國民黨中央的一個黨務部門,國民黨的婦女部同樣關注「國民革命是婦女的唯一生路」,將婦女解放與國家救亡緊密相連;在這一點上,國共兩黨婦女工作有著基本的共識。
當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後,遵照兩黨的決議,女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參加國民黨各級婦女部的領導工作。向警予、蔡暢、鄧穎超、楊之華等中共早期婦女工作領袖都先後在國民黨中央婦女部和滬、粵等地的地方黨部婦女部擔任領導職務。
發展沿革
1924年廣州對於「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紀念活動,不僅成為中國首次公開的「三八」節紀念活動,也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婦女運動統一戰線的重要場域,「國際婦女節因而也成為廣大婦女教育、檢閱自己力量和加強團結的盛大節日。」
1924年2月下旬,在國民黨中央婦女部幹部會議上,何香凝提議在廣州舉行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大會,由中央婦女部負責出面發起集會和遊行示威,會後何香凝承擔了紀念活動的籌備事宜。1924年3月8日上午,中國第一個公開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在廣州舉行,廣州各界婦女2000多人參加。何香凝主持大會並發表演講,介紹了「三八」婦女節的由來及紀念它的意義,痛述了廣大婦女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下所遭受的種種苦難,鼓勵婦女堅決地走「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帝國主義和婦女自求解放的道路。」
慶祝大會結束後,何香凝同與會者一起舉行示威遊行,高呼「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帝國主義」、「保護童工孕婦、革除童養媳、革除多妻制,禁止蓄奴納妾,廢除娼妓制度」,「爭取婦女解放」等口號,「第一次將中國婦女的要求全面提出來了。」何香凝還組織10餘人散發會議口號和傳單,派出27個演講隊,分赴工廠、劇院等處演講,宣傳會議精神,啟發婦女群眾覺悟。以此為契機,廣東婦女運動逐漸開展起來,越來越多的婦女投身到婦女解放和國民革命的洪流中。
國共兩黨的婦女部在1924年2月末、3月初圍繞「三八」國際婦女節舉行的一系列活動,首開國人慶祝國際婦女節的先例。這一年還是「除廣州外,別處的女界,不曾聽到對於這國際婦女節有怎樣的舉動。」但此後,「三八」國際婦女節在中國各地、各婦女團體間迅速傳播,每年的慶祝活動不斷。1925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各地婦女代表齊集北平,為抗議段祺瑞政府視女性為非國民的荒唐選舉權規定而舉行示威遊行。1926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尤其是上海、廣州、漢口、天津的勞動婦女群眾」,「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大規模的紀念運動」。在楊之華的回憶中,這一年的紀念活動不僅在京滬穗這樣的大城市聲勢浩大,甚至深入到梅州、梧州、宜賓、保定、酉矍陵、平江這樣的中小城市。
1927年3月8日的武漢更是空前的熱鬧——10萬(也有說20萬人)婦女大遊行,慶祝國際婦女節。有著傳奇人生經歷的共產黨員黃定慧(當時叫黃慕蘭,是中共武漢婦女部部長)20世紀90年代在口述回憶中稱:「1927年,我被任命為『三八』國際婦女節慶祝活動的籌備主任…3月8日那天,十萬多
圖冊20年代國際婦女節大會(6張)
名婦女在城市中央廣場集合,我們先開了個會,國共兩黨中的許多著名人物都來了,宋慶齡、何香凝和柳亞子也來了。我是會議的主席,這是黨和人民給予我的莫大榮譽。這件事使得許多人至今仍記得我。講話後,會議結束了,然後十萬多名婦女行進到嘉賓所在的看臺,再繼續向市中心遊行。」
雖然之後不久,國共第一次合作就失敗了,但是「三八」國際婦女節作為重要的教育、動員場域這一傳統,卻在國共兩黨的婦女工作中都得到了保持。1932年在瑞金慶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後的第一個「三八」國際婦女節,「召開有數萬人參加的大規模群眾紀念大會」,毛澤東發表講話,並「檢閱了蘇區的婦女赤衛隊」。陝甘寧邊區建立後,每年的「三八」國際婦女節,不僅有常規的慶祝活動,中共中央還會有針對性地提前發布文件、指示,比如1938年的《中央為「三八」節工作給各級黨部的指示》,1941年《中央為「三八」節工作給各級黨委的指示》和1943年《關於各抗日根據地,目前婦女工作的決定》等。三八」節和圍繞節日的慶祝、紀念活動,成了中國共產黨一年一度發布婦女工作政策、建立婦女工作統一戰線、動員基層婦女參與婦運的重要抓手;這一傳統在新中國時期也得到了很好地繼承。
而在國民黨方面,「三八」國際婦女節作為動員婦女的重要公共活動空間這一功能,也並未隨著大革命的失敗而消解。雖然南京國民政府對於群眾婦女運動採取了緊縮政策,但無論是在「新生活運動」中,還是後來的抗日戰爭期間,「三八」國際婦女節都不僅是個重要的節日,還是響亮的戰鬥號角。而民間的婦女組織,更是利用「三八」國際婦女節這一得天獨厚的機會,以各種形式發動婦女參與婦運。比如1931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南京各界婦女集會,並向國民政府及國民黨中央黨部請願,要求政府規定婦女參加國民會議代表名額,這一活動間接促成了1936年國大選舉成功產生婦女代表,這是近代中國婦女參政運動邁出的重要一步。
抗戰爆發前,「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慶祝活動更是成為了中國各界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重要場域。女作家謝冰瑩曾經寫過「多難的『三八」』一文,紀念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期,她和她的朋友們自費創辦《婦女之光》雜誌,投身抗戰,並計劃在3月8日舉行示威遊行,結果卻在婦女節當天遭到巡捕查禁的遭遇。1936年的「三八」節,雖然當時政府已下令禁止集會遊行,但北平、上海等地仍都舉行了盛大的示威運動,中國共產黨更是組織各界婦女2000多人舉行了紀念大會,提出「婦女界團結起來」等口號,會後並舉行規模巨大的示威遊行。這是日後全民抗戰中婦女運動的先聲。而抗日戰爭期間,無論是重慶、延安、西安、成都,還是孤島上海,每年「三八」國際婦女節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以1940年為例,「不但重慶、成都、金華、昆明、桂林、貴州……等大城市裡熱烈的舉行紀念『三八』大會,有千萬人行列的遊行,發行特刊……在各處偏僻的鄉鎮也都舉行了紀念『三八』。為了爭取全民抗戰的勝利,在這一年的『三八』各地婦女一致地提出了要『實行憲政』、『反汪肅奸』及『全國婦女大團結』的口號」。限於篇幅,無法詳述這些活動以及這些活動背後國共兩黨的組織發動工作,但「三八」國際婦女節作為國共兩黨領導中國婦女運動的重要場域,這一點是值得重視的;而中國的「三八」紀念活動背後的革命性、鬥爭性也是值得銘記的。這國際婦女節慶祝活動會演變成國共兩黨爭奪對於中國婦女運動話語權與領導權的舞臺。
近代發展
1949年以後,《人民日報》每年發表「三八」國際婦女節社論,該社論成為了「由全國婦聯主持的代表國家行為的『三八』節大型紀念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自大革命以來,以「三八」國際婦女節為重要載體開展婦女工作的傳統在新中國得到了很好的繼承。
1960年以來對「三八紅旗手」和「三八紅旗集體」的評選與表彰活動,更將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女勞模」為象徵的「新中國婦女」形象賦予了更明確的性別屬性。「三八紅旗手(集體)」的評比活動始於1960年,1960年1月29日《人民日報》提出了評比標準。而1960年2月15日的《人民日報》通知中進一步指出該評比活動的意義在於,「全國婦女一定要人人樹雄心,個個立大志,爭取成為紅、勤、巧、儉的社會主義勞動
婦女,為完成和超額完成1960年國家建設計劃,為高速度建設社會主義作出更大的貢獻。1960年3月5日,由全國婦聯等9個團體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的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表彰和鼓勵一萬個(實際是10002個)「三八紅旗手」(6305名)和「三八紅旗集體」(3697個)的廣播大會在北京舉行。現 在的人們已經很難想像這個廣播表彰大會之盛況空前,「從邊疆到內地,從沿海到山區,我們遼闊廣大的祖國就是廣播大會的會場。參加大會的有一億二千萬以上的各族各行各業的婦女。」
雖然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全國婦聯業務工作在文革期間基本停止,《人民日報》從1967年開始不再發表「三八」社論。但以康克清、鄧穎超為首的中國的婦女工作領袖們鍥而不捨又充滿智慧的努力,使這一傳統在1973年得以恢復,這與中共中央重建婦女組織、再度重視婦女工作的進程完全契合。1978年3月4日,全國婦聯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首都各界婦女慶祝「三八」國
圖冊國際勞動婦女節矢量圖(15張)
際婦女節的座談會,在文革期間中斷的「三八紅旗手(集體)」的評選活動在1979年得以恢復——使得1924年以來,「三八」國際婦女節作為中國婦女運動和婦女工作重要場域的傳統得以繼續。
國際婦女節是婦女創造歷史的見證,婦女為爭取與男性平等所走的鬥爭道路十分漫長。古希臘的莉西斯特拉塔就領導了婦女鬥爭來阻止戰爭;法國革命時期,巴黎婦女高呼「自由,平等,友愛」,走上凡爾賽的街頭爭取選舉權。
3.8國際婦女節是全世界婦女的節日。這個日子是聯合國承認的,同時也被很多國家確定為法定假日。來自五湖四海的婦女們,儘管被不同的國界、種族、語言、文化、經濟和政治所區分,但在這一天能夠同時慶祝屬於自己的節日。讓人們再回首那九十年前的為得到平等、公正、和平以及發展所做出的鬥爭。
在一些地方,這個節日已經失去了政治意味,成為了簡單的男人表達對女性的愛的時刻,類似於母親節與情人節的混合。在其它一些地區,儘管政治權利與婦女權益的主題由聯合國指定領導強烈的、政治的及社會的感受女人在世界範圍的奮鬥,並檢驗這種帶來希望的習慣。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國務院令第270號)第
三條規定:婦女節(3月8日)屬於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及紀念日,婦女放假半天。
「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前夕,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展開「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等評選活動,表彰中國婦女做出的業績。
饒有情趣的世界婦女節
三八婦女節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但是在世界各地,除了「三八」以外,還有
許多專屬女性的節日,而且幾乎是每個月都有。例如:
婦女掌權日、婦女求愛日、女市長節、少女節(姑娘節)、媽媽節、國際母親節、百女節、太太節、婦女狂歡節、主婦休息日、南非婦女節。
克拉拉·蔡特金
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1857.7.5-1933.6.20),原名克拉拉·艾斯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左派領袖之一,國際社會主義婦女運動領袖之一,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無產階級女權解放的靈魂人物。
1857年7月5日出生於德國薩克森州維德勞一個教師家庭,15歲時全家遷至萊比錫。1874年至1878年就讀萊比錫私立師範學校。畢業後當過家庭教師,1878年結識流亡
德國的俄國革命家奧西普·蔡特金,兩人於1882年結婚。蔡特金在奧西普指導下閱讀了《共產黨宣言》和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並投身工人運動。1882年至1892年,她與丈夫及兩個孩子流亡瑞士和法國巴黎,結識了馬克思的女兒蘿拉· 拉法爾格。1889年參加第二國際成立大會。1897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1920年至1932年多次出訪俄國,大量研讀馬克思主義書籍,與列寧和羅莎·盧森堡交誼甚篤,支持布爾什維克。
1933年6月20日在莫斯科逝世,葬於克裡姆林宮牆。
何香凝
何香凝(1878.06.27-1972.09.1),女權運動的先
驅之一,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之一。
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她發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繫,她的作品中充滿鬥爭激情、浩然正氣。黃花崗起義前夕回到廣東。辛亥革命失敗後與廖仲愷一直追隨孫左右,進行討袁與護法鬥爭。陳炯明叛亂時極為關心孫夫婦的安危,並全力營救廖脫險。隨後,大力支持孫改組國民黨,與廖一道成為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擁護者和執行者。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它是全世界的婦女組織所慶祝的重大節日。關於婦女節的這個想法早在20世紀就被提出來了,但是直到1908年才在美國舉行了第一個婦女節。1911年,第一個國際婦女節在德國、奧地利、丹麥和歐洲其它一些國家舉行。從那時起,這個日子在許多國家被作為全國性
假日來慶祝。它標誌著女性在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上所取得的成就。各國的婦女們都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因為它代表了公平、公正、和平與發展。
在這一天,世界各大洲的婦女,不分國籍、種族、語言、文化、經濟和政治的差異,共同關注婦女的人權。近幾十年來,聯合國的四次全球性會議加強了國際婦女運動,隨著國際婦女運動的成長,婦女節取得了全球性的意義。這些進展使國際婦女節成為團結一致、協調努力要求歸還婦女權利和婦女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權利的日子。
廣州各界婦女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為中國婦女爭得了第一次慶祝自己節日的權利,而且體現了革命婦女力量的大聯合,成為首次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兩黨結成婦女統一戰線的標誌。」「為中國婦女運動史上開了一個新紀元」。它所提出的口號和要求,反映了婦女的強烈願望,激勵著廣大婦女為謀求自身解放而鬥爭。1949年12月,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婦女節。
「三八」國際婦女節——這個全世界婦女的節日,到21世紀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歷史;從1924年中國人第一次慶祝這一節日,至2015年已有90個年頭;從1960年中國第一批萬名(個)「三八紅旗手(集體)」誕生,這個光榮稱號也已經年過半百。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婦女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紀念這一節日:北伐路上的遊行、抗戰街頭的募款、內戰時的示威、阮玲玉的自殺、丁玲的隨筆,等等;「三八」國際婦女節這百年的歷史,與中國的婦女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了中國婦女運動的特殊公共文化空間。
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