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跌宕起伏」的2020年,真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從國家到個人,從政府到企業,都在2020年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喜」的是2020年終於要過去了。
不過,對於大部分投資者來說,2020年是「否極泰來」的一年:A股(創業板漲幅超過50%)和美股(納斯達克漲幅超過40%)為全球漲幅最大的兩個指數(大類資產配置角度,不含比特幣),黃金、商品(除原油外)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頗為失意的是債券市場投資者:先是承受了5~10月利率債的下跌,後是在11月份經歷了信用風險事件衝擊帶來的信用債「補跌」。全年來看,10年國債利率水平與年初持平,信用利差(5年AA+與5年國開)拉寬了近40bp。
2021年大類資產的回報會如何?是「強者恆強」?還是「均值回復」?「年度展望」往往會被打臉(不得不說預測確實是一件非常非常難的事情),但筆者仍然試圖與讀者分享一下所思所想,希望能夠有所得,對2021年的投資有所幫助。
金融條件變緊的概率上升
儘管外部流動性寬鬆,但是國內金融條件仍然主要由央行、財政、商業銀行三者決定:
(1)央行通過總量和結構性工具釋放流動性,壓低短期資金成本;
(2)財政通過擴大赤字、增加地方債規模、發行特別國債來託底經濟;
(3)商業銀行釋放信貸改善企業融資條件,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顯然,2020年央行、財政、商業銀行助推金融條件寬鬆的方向是一致的,體現為2020年社融增速和名義GDP之間的缺口為9個百分點,為歷史平均水平(4%~5%)的一倍。
2021年儘管政策基調是「不急轉彎」,但是「社融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意味著兩者之間的缺口將大幅縮小(縮小到何種程度,取決於負面後果央行是否能夠承受)。
同樣,財政赤字的回歸正常(從3.6%恢復到3.0%),地方專項債的「縮量」(預計發行規模少增5000~10000億元),對金融條件的影響也是偏負面的。
商業銀行則將重新面臨不良率反彈(新經濟下區域風險和行業風險上升)、補充資本、金融供給側改革等壓力,資產負債表(表內)進一步擴張的動力不足。
央行或許會根據實體經濟的「負反饋」程度來調整貨幣政策的力度,但是至少從2021年上半年來看,國內面臨經濟的進一步好轉,疊加海外需求的復甦,實體經濟的「表象」很可能相當「優秀」(無論是受同期基數影響的同比數據還是不受影響的環比數據)。這很可能意味著「金融條件」在上半年邊際收緊的風險比較高。
「動物精神」在消散
股市的上漲,特別是中短期的走勢,大部分情況下可以由「流動性」和「動物精神」來解釋,後者就是「風險偏好」,至於公司業績短期邊際變化,更多是用來產生或者引導投資者產生「一致預期」的代理變量,實際並不是決定性的變量。
這裡提供兩個視角來說明,股市中的「動物精神」已經在消散過程中了。
投資熱點回歸消費意味著投資者在尋找「確定性」的機會。2020年下半年之後,市場的熱點一度轉移到「價值股」(包括銀行、券商、周期品、食品飲料、線上消費等行業),以通信、半導體晶片為代表的科技板塊出現了持續震蕩調整,從年度回報的角度來看,消費和醫藥是漲幅最大的兩個板塊,如果考慮到後者的上漲更多與疫情有關(漲幅集中在上半年),消費相關行業應該是表現最好的板塊。
牛年無牛市
2021年,整體金融條件的邊際收緊,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缺口」很可能會以另外的方式出現:在整體槓桿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債券融資邊際改善的空間很小,因此股票市場在供給層面上很可能承受較大壓力。
需求端的正面因素則包括海外資金流入和居民風險偏好上升,前者起到的作用顯然會更大:但是受到匯率政策、美元流動性以及海外風險偏好影響,海外資金的不確定性會比較高。
此外,技術上來看,2019~2020連續兩年股票市場牛市,2021年延續牛市的概率也在下降(道理雖然很樸素,但是或許真管用)。
對於2021年的股票和債券市場,我們給出以下的判斷:
(1)對股市而言,2021年的整體回報(部分行業仍然有結構性行情,「抱團」情況仍將延續)可能明顯下降,很可能談不上是牛市(年度漲幅低於10%,某些季度甚至可能是負回報);
(2)對於債市而言,基於「穩槓桿」的考慮,利率波動率會相比2020年有一定下降(貨幣政策基調可能是「被動維穩」,而不是「主動調整」),交易行情(30~50bp)會存在(類似2020年11~12月份這一波),從全年的角度來看,收益率曲線可能整體下行約10~20bp,信用利差有進一步小幅擴大的風險。
(作者系興業理財研究總監)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陸家嘴雜誌」,原標題為《徐寒飛:「金融條件」在上半年邊際收緊的風險較高》,有刪節。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 楊斌_NF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