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總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科學家:吃不得

2021-01-17 科學美少男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別看大自然一天不管不顧,悠悠哉哉,偶爾發個火,但其實地球上各個物種都潛移默化地被它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即使是高端智慧物種也要乖乖遵守,否則作繭自縛。

只要在地球上生存,我們就不能以孤立的個體存在,而是大自然鏈條下的一環,因此對於大自然「話可以亂講,東西不能亂吃」。

老話說得好:病從口入,但也有人說中國古代四大名菜就有熊掌,但仔細想想為什麼熊掌會是名菜?因為稀有,物以稀為貴,而食肉動物稀有的原因就是大自然的自然法則,本來就少,如果大家都去吃,吃掉法則中的一環,自然就會崩塌。

世界萬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所有的行為和現象,例如人吃牛羊,不吃獅子老虎,都是順應自然的一種發展策略,下面我們透過現象看看本質。

為什麼要你吃我,我吃你?

人不吃飯會餓死,薛丁格說:生命以負熵為食。一杯開水放到正常環境中會涼,並不會自發的升溫。蘋果熟了掉地上會慢慢腐爛,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角度,孤立的系統都會由有序逐漸變得無序,就像一個從房間,慢慢會變得越來越亂。想變得有序就需要收拾,也就是需要對它付出能量。那麼我們自身的能量源於哪裡?

從宏觀的角度:抬起手臂,需要克服引力,向前奔跑,需要克服摩擦力,這些能量源於我們身體內部。從更小的尺度:身體內部的細胞需要自我複製、更新,馬達蛋白在細胞中忙前跑後運輸細胞運轉所需的原材料。

即使躺著不動,身體也無時無刻向外釋放熱輻射,我們會對外輸出能量。為了不讓自己涼透了,維持自身的有序,我們就需要攝入外界能量來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即使是機械,雖然晾上幾年加點油還能跑,但構成機械的物質也需要外界能量來維持,例如鋼鐵的混亂程度也會日積月累的增加,即生鏽。

吃葷吃素誰來定?

不過,能量並不能隨便「吃」。汽油車加汽油能跑,加柴油、加水可能就廢了。不同的發動機物質燃燒方式,機械邏輯,或者說能量釋放方式不同。生物體也是一樣,食草、食肉、雜食、植物、微生物等等都在大自然鏈條中佔據著各自的位置,它們有不同的能量攝取方式。

食肉動物無法從植物中攝取能量,因為它們沒有足夠長的消化「流水線」來應付攝入量較大、能量密度較小的植物,消化系統中也沒有對應的細菌來分解植物中的能量(木質素、纖維素),換句話說即使它們吃了,也會怎麼進去怎麼出來,然後肚子還是餓。

食草動物的消化系統可以分解部分蛋白與脂肪,就像猩猩有時候會抓一些昆蟲來補充一些蛋白與礦物質,不以吃肉為主是演化使然。

就像一輛車能加100號和95號汽油,雖然100號汽油能多跑一些路程,然而一個城市100號汽油的加油站寥寥無幾,跑過去加油本身也在消耗能量。

同理:雖然肉類能量密度高,但吃草低頭就行了,吃肉可能還要追著跑,還要「打架」,費力又討不了多少好處。在演化的歷史長河中,愛打架的基因慢慢都愛吃草的基因覆蓋了

原本就朝著身強力壯,打架而生的物種,都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當然也有跌落神壇的,例如熊貓,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它們吃不到肉,大部分都滅絕了,一部分基因變異從而可以從纖維素中獲得能量慢慢倖存了下來,而吃肉動物習慣卻很難再回去。

食肉動物為什麼稀有?

一頭牛比一個人大得多,但是如果一個人一年到頭就吃牛,兩天頭牛的量也餵不飽,咋一看似乎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我們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兩萬公斤草能養兩千公斤牛羊,這些牛羊能養兩百公斤獅子老虎。

能量在萬物之間傳遞,而傳遞過程出現損耗是正常的。損耗從陽光就開始了,陽光的能量除了賦予植物成長,植物自身代謝也需要消耗能量。動物吃下去能量並無法完全吸收也會排出來一部分,同樣自身運動,生理上的各種行為都需要消耗能量。

根據食物鏈處於鏈頂端的掠食者,也就是處於能量金字塔頂端的食肉動物,其實它們吃的都是陽光一輪輪被消耗、排洩之後「剩下」的,所剩無幾的能量導致了塔尖所剩無幾的數量。

如果吃食肉動物會如何?

人類也是頂級掠食者,不同的是我們的食物來源並非野生大自然,我們馴化植物與動物,提高產量問我我們所用。目前,人類馴養的動物佔到陸地動物的93%,所以人類這種頂級掠食者才有如此龐大的數量,雖然我們不吃野生食肉動物,但地球就這麼大,陸地就這麼少,人類的數量與馴養動物的數量已經壓榨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

如果我再吃食肉動物就相當於把生態系統的尖給掐了,金字塔將不再平衡,食草動物沒有天敵控制,數量會迅速增加,而草就危險了,看看澳大利亞人民的心酸抓兔史就知道了。當草皮被啃的寸草不生,土地就只剩下沙土,兔子最後也都餓死了,漫天黃沙也就不適合人類生存了。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最後實際上是吃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但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卻不吃食肉動物的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吃食肉動物不划算根據現代進化論,人類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而原本類人猿終生生活在樹上,以樹葉和果實為生,屬於典型的食草動物。但隨著氣候變化,類人猿生活的區域樹木逐漸變少,以至於它們不得不下地生存。
  • 為什麼相比於食肉動物,人類吃的更多的是食素動物?丨壹讀精選
    如果是狼、虎、老鷹等保護動物,食用前最好先做好蹲號子的準備;如果是吃兩棲類,則應做好被搞個大新聞批判一番的準備。很遺憾,貌似現在的社會風氣並不傾向於鼓勵人們食用食肉動物。事實上,並不是「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只是相比於食肉動物,人類吃得更多的是食素動物。
  • 為何人類喜歡吃草食類動物,卻不喜歡吃食肉動物?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都依靠採集、耕種、畜牧、狩獵、漁獵等方式來獲取食物,不過,有一點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人類的食譜中,為人類提供肉食的都是食草動物,比方說我們常吃的牛羊肉、豬肉、雞肉、鴨肉等等,我們很少回去吃食肉動物,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食肉動物的肉不好吃嗎?
  • 為什麼人類鍾愛於食草動物,而幾乎不以食肉動物為食?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很少去吃食肉動物的肉?所以說吃食草動物這個習慣也是數百萬年到今天所養成的,有人說食肉動物肉澀不好吃,其實遠古人類哪有那麼多講究,最開始的時候都是吃生肉的,真的是能抓到什麼就吃什麼。但是可想而知食肉動物非常危險關鍵是數量少,不足以支撐人類的發展和繁衍。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過程,今天大家可以一起來了解一個概念:能量金字塔。
  • 為什麼海洋生物大多都是食肉動物,很少見到海洋食草動物?
    我們常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好像不管是大魚還是小魚,都是依靠肉類為生。我們知道,在陸地上,所有的肉食動物來源都是植物,因為沒有植物就沒有能量來源。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幾乎很少見到海洋植物,也很少見到海洋食草動物,那麼海洋的能量是來自於哪裡呢?
  • 為什麼食草動物的眼睛在兩邊,食肉動物卻長在前面?
    恐龍時代,動物的技能點大多都點在了體格上,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能吃到肉於是吼了一句:我也變大。結果都在越變越大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大固然更強,但也預示著要獲得更多的能量。小行星來臨,陽光被火山灰遮擋,能源枯竭,大恐龍最先消亡。
  • 為什麼食草動物的眼睛在兩邊,食肉動物的眼睛在前面?
    恐龍時代,動物的技能點大多都點在了體格上,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能吃到肉於是吼了一句:我也變大。 食草動物在演化的路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單眼視覺脫穎而出,這個技能在生存的道路上屢試不爽,於是大部分具備該能力的食草物種都留存了下來。
  • 為什麼絕大多數動物都是食草動物?答案顛覆三觀
    之所以在你印象中,草食性動物僅僅以植物為食,是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是通過植物獲取能量。具體原因,我們來分析一下。 食草動物為什麼以植物為食? 不管什麼動物,都需要通過攝入食物來維持體內的能量,之所以有些動物通過攝入肉類,而有些動物通過攝入植物,其實是由它們的胃來決定。
  • 為什麼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大?海中的動物是否如此?
    因此,就目前已知的動物來看,陸地上的食草動物確實比食肉動物要大一些。(雄獅和大象的體型差)那麼,為什麼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要小呢?這就是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最大的差別。但是,食肉動物的食物需要自己捕獵,這也就是它們獲取食物的難度較高,而食草動物只需要低下頭吃草就能生存。因此,食物獲取的難易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動物的體型。
  • 食草動物的眼睛長在兩邊,食肉動物的眼睛卻在前邊,這是為何?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最多的還是人,所以對人類的眼睛人們都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眾所周知,人的眼睛長在腦袋的正前方,而食草類動物的眼睛長在腦袋的兩側,肉食類動物的眼睛卻和人類一樣長在腦袋的前面,不同屬性的動物眼睛在腦袋上的位置不同,這又是為什麼呢?眼睛是動物能夠以最快速度來感知這個世界的工具,可以說,如果沒有眼睛,那麼在這個世界上的動物的長相肯定另有一番光景。
  • 為什麼陸地上食草動物的體型,比食肉動物更大,海洋卻恰恰相反?
    然而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體重約為400公斤-800公斤,遠遠不如大象的體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陸地上,食肉動物的體型會比食草動物的體型更小一些呢?陸地上,食草動物為什麼比食肉動物體型大?事實上,陸地上食草動物更大的原因在於兩者的食物。
  • 大自然中,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
    表面上看,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幾乎每一種食草動物都有一個或者多個天敵,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瞪羚的天敵就有獵豹、鬣狗、非洲野犬、獅子、花豹等超過5種。而且食草動物的多寡直接會影響到食肉動物的數量。那麼,作為捕獵者,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動物狂想曲: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戀愛靠譜嗎?
    動漫概況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共存的世界,在這裡,食肉可是重罪,但是某一天,一位食草動物被咬殺致死。學院裡其他的食草動物人心惶惶,開始懷疑身邊的食肉動物,並且出現了敵對的情況。捕獵動漫部分劇情情節一一大早,學院裡就已經開始傳戲劇社的提姆遇害了,周圍的已經有其他的食草動物猜測犯人肯定是同學中的食肉動物
  • 食草動物都怕食肉動物,河馬為什麼不怕鱷魚?
    食草動物作為食物鏈中較為低級的動物,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淪為食肉動物的獵物。然而有些動物就比較特別,河馬就是其中的一例。一般認為,河馬是純素食主義者,但是身為食肉動物的鱷魚卻不敢輕易招惹它們。為什麼食草的河馬不怕食肉的鱷魚?我們來簡單討論一下。
  • 為什麼食肉動物吃葷不發胖,而豬吃雜食卻長得那麼胖?
    虎是體形最大的貓科動物,主要分布在亞洲。身體被滿淺黃到紅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條紋,是一種孤獨的森林食肉動物。一般每個老虎有自己的領地,每個虎佔領一塊領地後,就會將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動物如狼、豹等趕走,所謂「佔山為王」。虎的活動範圍較大,一般在500~900平方千米,最大的可達4200平方千米以上。老虎以鹿、獐、野羊等食草動物為食,必須有足夠的獵食領地以維持生命。每次食肉量為17~27千克,體形大的每頓可達35千克。
  • 突然發現食草動物反而更大更強壯,科學家:你吃菜胖不了
    在骨架較為完整的化石中,阿根廷龍,體型最大,體長40米左右,重達100多噸,食肉的霸王龍在它面前像一個孩子,然而它是食草動物。現存的陸地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是大象,然而它是吃草的。靈長目中大猩猩最大,一身肌肉,力量是人類的10倍,咬合力是獅子的兩倍,而它也是吃草的。反觀我們,為了減重往往以草為食,對於人類來說草的熱量較小。
  • 為什麼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或許因為人肉沒營養,不好吃
    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生存的本質就是維持自身高度有序的正常運轉,如果哪一天無法抵抗身體趨於混亂,那麼生命也就終結了。人類能給予動物的「有序」價值極低,以人類為食是一種吃力也討不了太多好處的事情。如果可以任意選擇獵物的話,人類絕對是下下策。
  • 為什麼動物吃生肉沒事,而人類就要吃熟食?
    肉食動物的消化系統有以下特徵:較短而簡單的腸道,強胃酸的鐵胃,強大的免疫系統,這使得它們對生肉潛藏的危險具有很高的適應性,比人類更有耐受力。一般的食肉動物通常吃的都是比較新鮮的肉類,基本是現捕現吃。肉質越是新鮮,受細菌等微生物汙染的程度越小。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肉類腐爛的速度很快,腐肉會產生對身體有危害的毒素。
  • 是不是吃草的動物,都比吃肉的動物繁殖率高?為什麼?
    為什麼食肉動物繁殖率都很低,食草動物繁殖率這麼高?豬是雜食性動物,牛是食草動物,北極狐是食肉動物。簡單來說,某種動物到底是什麼食性,我們主要是根據它的食物類型來進行劃分,比如,上面已經對其繁殖進行簡要說明的這兩種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其次,從兩種不同食性動物的存在數量來說,食草動物的確比食肉動物的群體數量更龐大。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吃草動物的繁殖率都比食肉動物的繁殖率更高。
  • 為什麼不能吃動物,卻可以吃植物?
    反對素食的人的一種慣用的論點就:你們素食者是吃植物的,而植物也是生命。典型的說法是:「你為什麼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