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環保設計

2020-12-17 小姐姐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當今人類社會中的許多設計都源於自然,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純粹地去想像、設計總有一天靈感會枯竭,異想天開的設計思維更不能滿足設計需求,因此我們需要從自然中獲得靈感啟發,去發現需求,因為自然凝聚著無窮的可能,德國著名設計大師路易吉●科拉尼就曾說過:「設計的基礎應來自誕生於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現的真理之中。」如我們借鑑鳥類的飛翔發明了飛機;借鑑鷹的好視力發明瞭望遠鏡;借鑑鯨魚的形態和生活習慣發明了潛水艇,在對自然的觀察和借鑑下使得設計具有了被創新的無限可能。

我不是藥神

人類光潔、輕薄的體膚不足以抵禦寒冷和傷害,從遠古最初採集樹皮、樹葉、野獸皮毛等自然物來遮蓋身體開始,服裝就產生了,服裝的產生和發展正是人們對自然借鑑利用的結果。現今服飾中依然流行著從自然中獲得借鑑而形成的經典服裝款式結構、圖案色彩、材質運用。如「魚尾裙」,其上部為緊身包臀效果,下部裙擺則將擺量切展增加,如魚尾般散開,使得穿著者像「美人魚」一般,優雅而浪漫;再如「蝙蝠衫」,其結構是在腋下將袖子與衣身連接,服裝一般較為寬鬆,當穿著者打開手臂時就如蝙蝠一般張開了翅膀。另外,服裝中對色彩的稱謂也常常借鑑於自然,這更能讓人記憶,為色彩傳達了更為形象生動的信息,如西瓜紅、玫瑰紅、湖藍、蘋果綠、煤黑等。在材質上以一些動物皮毛來製作服裝同樣經久不衰,雖然歷來被動物保護主義者所抨擊,但一直是某些人奢華高貴的象徵。

魚尾裙

同時還有草編包、鞋、帽等服飾品,自然透氣,充滿古拙感。雲南少數民族由於生活環境的影響,其生活方式蘊含著較強的自然觀。在對傳統服飾的設計運用中他們常常借鑑於自然,從中獲得靈感,運用自然物形態和自然材質來設計製作服飾。這和當今我們所一直熱議的「仿生設計」理念相似。仿生設計 ,它是以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形」、「色」 、「音」、「功能」、「結構」等為研究對象,有選擇地在設計過程中應用這些自然特徵原理進行的設計,仿生為現代設計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徑。這是一個以西瓜的造型形式和色彩搭配作為參考的包裝盒設計,從外觀的「西瓜皮」盒蓋到內部結構,都仿照西瓜的形式進行了仿生設計,包括「紅色內瓤」式的內盒,盒邊緣的淡綠色瓜皮內瓤,色彩在單一中變化豐富,在對比中和諧而自然,和西瓜相比栩栩如生。想來,在人們打開包裝時所感受到的趣味性以及整體包裝的耐看性將是不言而喻的。

西瓜皮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對自然界的借鑑,一方面是對自然形式上的運用,另一方面其凝聚著對自然崇拜和尊重的內涵。如雲南蒙自、屏邊地區的彝族女性喜歡戴紅纓高冠,此冠冠頂如扇形狀,其上飾有紅纓和銀泡、珍珠,隨扇形排列,左右耳側垂綴紅纓穗,如一隻正開屏的孔雀,栩栩如生。文山地區的東山彝族姑娘喜歡穿繡花「鷂子鞋」,其鞋形寬闊,中央有高低起伏造型,似一隻鷂子樣子,並且鞋口縫接了一塊簡形布,具有高幫鞋的穿著功效,保暖防蟲。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圖案紋樣是其最大亮點。我們常常在面對這樣美麗'的色彩和精緻的紋樣時不禁感嘆雲南少數民族的智慧,為什麼他們沒有經過專門的形式美、圖案學、色彩學等系統培訓就能設計出如此精彩的紋樣,使色彩搭配得具有美感,並且常常是不用任何參照的隨心設計,在不經意的表現中圖案和色彩就能成為藝術。這最主要的原因要歸結於他們關於自然的設計觀,從自然中獲得了美的薰陶。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雲南少數民族人民從小到大其視野一直都面向著自然,他們善於發現,善於觀察,自然給予的素材如動物、植物及生活場景等都深深印在了他們腦海中,然後通過一代代對自然美的認識和積累,最終形成了服飾的美好。這就是自然的力量,自然天地中的物象所賦予的靈感。雲南少數民族民眾遠離現代人的功名紛爭,用最單純的心去接近自然,生活於自然,通過對自然物懷有的特殊情感使服飾作品充滿真摯,其效果也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在面對藝術設計作品時,除了從美學角度來評判外,最重要的評判來自於作品具有的情感元素,而這樣的情感才是作品散發生命力的根本。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所蘊含的自然設計觀正是其作品成為亮點的重要因素。素材來自於自然界,色彩借鑑於自然界,搭配真實而合理。我們在現代設計中對自然的借鑑,一方面是對自然形態、形式的借鑑,另一方面 更多地應該是懷有對自然尊重的心去設計作品,這樣作品才更具感染力。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造型多來自於自然,從中獲得素材,這其中凝聚的是他們對自然的尊重,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對家人的濃鬱之愛,沒有功利,不虛偽、不造作,因此服飾中常常流露出樸拙、可愛的情感。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隨著工業化進程越來越深人,經濟、文化獲得空前發展,不可否認,人類文明已經進人到繁榮時期。同時,人類對地球的改造也此起彼伏。現代化高樓林立,人群車輛川流不息,人們正從各方面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幸福成果,社會已經被全面冠以現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等特徵。但是,縱觀過往,在社會發展的同時又造成了對自然的破壞,這樣的趨勢越來越嚴重。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很早,人們就開始提倡環保,要求通過環保的方式來發展,以保護自然的形式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但這個問題一直以來 就沒能夠被解決,環保的呼聲:在今天仍然繼續。現今,環保設計正越來越被人重視,我們在工業化大生產的影響下,很多產品雖有眾多精彩功能和美麗外包裝,但其內在質量卻體現著諸多不環保因素,並且其在製作的過程中也對環境造成了汙染。如-些不合格的包裝使原本健康的食品被其不健康的有害成分影響而變質,從而危害人體;再如一些生產廠家,只顧自我生產利益,將含有害物質的廢水、廢料隨處傾倒,汙染我們的環境,造成對人體的危害。

參考資料《中國雲南現代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當然,滿族服飾仍然還是歸為傳統中國服飾的,因為其服飾禮儀形式、整體結構規律等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對傳統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將有利於現代服飾設計的思路開拓,豐富其運用,使設計變得更有特色,也有利於民族間文化交流與和平發展。當今穿傳統漢服的人很少,但穿少數民族服飾、保留少數民族風俗的地區和人還相對較多,因為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相對地形險惡,生活環境封閉,被侵犯、被破壞的力度小,同時它相對於漢文化保存得更完整而真實。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高級定製設計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高級定製設計觀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設計與製作正是一種高級定製設計觀的體現。它既通過外在表象來展示服飾設計與製作的高級感,同時也更是通過製作者融於製作全過程的真心來展現高級定製精神。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的外在高級定製設計表現,首先,量體裁衣。雲南少數民族服飾常常是婦女們為自己或家人而制,完全依照服飾穿著者本身的身材而打造。其次,服裝從材料到製衣全部由手工完成。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雲南民族服飾它們先後創造了原始社會的圖騰藝術文化;商周的威嚴神秘藝術文化;先秦的積極理性藝術文化;楚漢的浪漫主義藝術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人的精神為主的藝術文化風度;唐代的積極熱情同時,當它們表現在民族精神中時,那又是-種屈又不屈的態度,使得之前苦難中的中國沒有淪為西方侵略聯軍的殖民地,並隨著新中國的超越式發展,讓世界另眼相看。的確,中華民族骨子裡的那股強大堅強的力量正是因影響中國幾千年的藝術文化精神所沉澱而來,沒有絕對的頂點,只有不斷地發展與中和,在今後也一定會繼續沿著這條線發展下去,現今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已經證明出這種藝術文化底蘊的強大優勢。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1990年,在中國雲南,組建了一個少數民族服飾表演團,演出轟動一時。據說僅僅展示雲南省境內各民族的服飾,就有1200多種。以此推斷,多民族共同生活的中華大地又有多少種類的服飾?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但從實際情況上看,由於各少數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即使在同一民族中,因居住地域或支系不同,服飾習俗上不盡相同,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容肯定也有差別。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古代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背景,遠古服飾與現代服飾
    據一些民間口碑傳說,苗族本來是有文字的,由於長期的戰亂與遷徙,文字逐漸失傳,但其歷史的艱辛與文化的追憶都寫在他們的服飾上了。儘管到今天的21世紀,苗族服飾的原始文化內涵逐漸淡化了,但其民族文化的空間符號意識仍深深地凝聚在這個群體中。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是全部應用傳統面料,還是傳統面料與現代面料混合使用,都要統一在明確的設計風格之下,必須將傳統面料與其他設計因素(如款式、版型、製作)相互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面料的作用。為利用日本傳統印花布設計的服裝,純棉印花布料與簡潔、樸素的服裝風格協調一致; 為美洲民族風格印花面料的運用:為採用東歐傳統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春夏服裝:為採用日本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中國傳統服飾在許多情況下,服飾的美醜往往不取決於服飾與人體的關係,而是取決於與統治者所制定的服制禮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傳統著裝觀念之間的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的結構特點包纏式結構
    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研究中可以看到,服飾的包纏式造型運用非常普遍,但相對傳統漢服的包纏式形式,少數民族服飾對包纏式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實用性改良。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向來就不斷相互影響和融合,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圓領斜襟類服裝在中國傳統漢族服飾中也常被運用。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那麼我們對服飾元素進行提煉則需要從中總結相關規律,找出特例,這個特例就是元素所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現民族服飾特性,或對服飾設計運用產生較大啟發。所謂代表性元素正是指能代表和反映該民族文化特性的元素,尋找到最能打動人、最能展現民族服飾特點的元素。第二,提煉特別的元素。這裡的「特別」是指在其他地區沒有或少見的元素。既然挖掘元素可以從範疇以外的地方去獲取,那麼特別的元素也可以不一定與服飾相關,它可以是某種生活用具,也可以是一種工藝技術,或許是一種語言文字,凡是能促進服飾設計運用,或與民族文化相關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被運用。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中國傳統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
    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新華網廣州12月13日電(記者 馮璐)13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行,課題展通過對中國傳統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的展示,提出了中國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需要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瑰寶來實現發展的課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就有記載,早在3 0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植物、動物和礦物來進行布料染色,如樹皮、樹根、葉、果、花卉、硃砂、石青、墨魚汁等,在周朝就設有專門管理服飾染色的官員,稱為「染人」。中國傳統「五色」常常從藍草、茜草、梔子、五倍子等植物中得出,而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整體底色則常常以藍色、黑色、白色為主。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者都被苗族服飾所吸引,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現代科學越發展,其學科分支就越細。服裝結構學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偏向自然科學的獨立學科,為現代服裝結構設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服裝結構研究包括了服裝結構及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原理,它既需要對現代服裝的結構進行研究,也需要對傳統民族服飾的結構進行研究,而現有的苗族服飾研究成果無法滿足這門新興學科發展的需要。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當今服飾結構造型特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沿襲傳統古制的服飾結構從古至今,服裝結構形式往往以其穿著方式為基礎,也就是說穿著方式決定了服裝結構。縱觀中國服裝發展演變,傳統服裝形制一般總結為三種, 一種被稱為「披掛式」,一種被稱為「包纏式」,一種被稱「貫頭式」,這三種形式構成了當今服裝結構造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