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發表西湖大學郭天南實驗室關於新冠患者生物標誌物的發現

2021-01-07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北京時間5月28日12時左右,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組大數據實驗室同合作團隊的新冠肺炎研究論文,揭示了重症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種獨特的分子變化,並找出了重症患者一系列特徵性的重要生物標誌物,將有望為預測輕症患者向重症發展提供導向。

  這是繼周強實驗室之後,西湖大學在新冠病毒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發現。

  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COVID-19 Patient Sera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627-9

  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蔓延,感染人數超過百萬。然而,我們只看到臨床症狀和影像學特徵,對疾病在微觀分子層面的改變知之甚少。我們至今仍不清楚新冠病毒感染對患者有什麼影響,也不太清楚在臨床治療中,為什麼有些輕症患者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演變為重症。

  郭天南團隊與臨床、代謝組研究團隊合作,對99份病毒滅活處理的血清樣本進行了安全處理和質譜分析。根據現行臨床診斷標準,這些血樣被分為對照(健康)組、疑似但實為普通流感組、新冠感染輕症組、新冠感染重症組。團隊成員運用高解析度質譜設備取得了樣本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譜圖,對血清樣本中的蛋白和代謝物的相對濃度進行了全景式的測定,從而揭示了重症患者體內多種獨特的分子調控。

實驗設計及流程

  與對照(健康)組、普通流感組和輕症組相比,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樣本中出現了93種特有的蛋白表達和204個特徵性改變的代謝分子。其中50種蛋白,與患者體內的巨噬細胞、補體系統、血小板脫顆粒有關。研究團隊還發現,在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體內,有100多種胺基酸及100多種脂質均出現顯著減少。這可能是病毒迅速擴增導致的消耗,為臨床醫生監控病情和制定調整治療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COVID-19感染後根據組學數據推測的重症患者體內的巨噬細胞、血小板、補體系統的作用通路圖。這些蛋白質和代謝物有望成為提前診斷重症患者的生物標記物和治療的靶點。

  此外,郭天南團隊在質譜分析數據的基礎上,使用機器學習方法進一步「沙裡淘金」,篩選出重症患者特徵性的22個蛋白質和7個代謝物。血清樣本成分符合這一組合的患者,很可能是重症患者,或有很大可能性發展為重症病例。這一發現有望用於重症患者的預測,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調配,並為重症患者的藥物選擇提供一定指導。當然,該結果還需要在更多的獨立臨床隊列中驗證。

  蛋白質表達是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疾病治療的效果也取決於蛋白質機器的調控。郭天南團隊和合作團隊一起從今年2月底啟動研究,他們採用新的質譜檢測技術和機器學習的方法,短時間內整合蛋白質組、臨床、生物、代謝組、計算等多學科數據,反覆篩選、分析、比對、驗證,率先完成了COVID-19輕重症患者的血清蛋白質組與代謝組分析,為新冠重症患者血清中發生的、獨特的、目前尚不明確的分子病理改變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描述。

蛋白質組大數據實驗室

  下一步,該實驗室將繼續探索,使用多學科交叉與蛋白質組技術對新冠病毒感染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獲得更多有助於理解病情發展規律的發現,輔助已有的檢測、診斷手段,實現更精準、高效的治療。

  本項研究得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浙江省台州醫院和迪安診斷凱萊譜代謝組學實驗室的大力支持。騰訊基金會亦對本項目進行了資助。

相關焦點

  • 分子戰爭:實驗室裡的新冠之戰
    樣本2月中旬,一個冰冷陰沉的周日,西湖大學的蛋白質組學專家郭天南正在實驗室等待一批特殊樣本。樣本來自幾十位新冠肺炎病人,過去半個多月他做任何事情都忍不住想著它們。郭老師振奮地說,就在剛剛,國內知名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迪安診斷凱萊譜實驗室聯繫他了,希望跟他們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老師讓她做好準備,隨時可能去迪安的生物安全實驗室處理樣品——真正的新冠病人的血樣。所以,當兩天之後,這個冰冷陰沉的周日,伊笑終於坐在駛向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的車上時,可以想見她察覺到自己有些緊張。早上八點半,杭州西湖區的主幹道空蕩如洗。
  • 施一公校長:西湖大學捐贈名單,河南企業家最多
    在今年疫情期間,西湖大學發揮了重要作用。西湖大學為今年「戰疫」做出卓越的貢獻,周強實驗室世界首次成功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為針對新冠病毒致病機制,藥物開發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Alphabet X實驗室詳細介紹探索抑鬱症生物標誌物的Project Amber項目
    該項目試圖確定一個特定的抑鬱症生物標誌物--它並沒有完成這個任務(研究人員現在認為,抑鬱症和焦慮症的單一生物標誌物很可能並不存在),但X實驗室仍然希望其利用腦電圖(EEG)結合機器學習試圖找到一個生物標誌物的工作能夠對其他人有所幫助。
  • 學術頭條:母乳中檢測出新冠病毒,中國「最老」森林超3.71億年,國際...
    西湖大學再獲重要突破 郭天南等發現新冠重症患者生物標誌物郭天南實驗室和溫州醫科大學台州醫院、迪安診斷等合作,對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的蛋白質和代謝物分子進行系統檢測,發現重症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種獨特的分子變化,並找到了一系列生物標誌物,有望為預測輕症患者向重症發展提供導向。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27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 新冠病毒與生物安全實驗室探討--蘇州大學醫學部張樂帥教授
    新冠病毒疫情到今天為止,已經波及到世界各地,目前除中國之外的感染人數已達數十萬。因此,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極強,毒性也遠比普通流感強很多。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和毒性為何如此之強?生物安全實驗室等級劃分又是怎樣的?
  • 西湖大學42個實驗室開放暑期科研實習項目
    2020年的暑期科研實習還有一條特殊「政策」:除了面向大二、大三的本科生開放名額,西湖大學也為那些因新冠疫情或籤證原因暫時無法赴海外開啟博士研究生求學之旅的優秀學子準備了特別名額。42個實驗室都開放哪些項目?相比去年的實習項目,今年的課題更加豐富多彩。42個實驗室,分別有哪些研究課題/項目可以選擇?
  • 每經17點 | 武漢團隊找到3個新冠死亡標誌物,可快速預測風險最高的...
    每經編輯:趙慶1丨武漢團隊找到3個新冠死亡標誌物,可快速預測死亡風險最高的患者據澎湃新聞,當地時間5月14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等機構在學術期刊《自然-機器智能》發文表示,利用3個生物標誌物,機器學習算法可以至少提前10天預測新冠肺炎患者個體的死亡率,準確率超過90%。
  • 西湖大學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的空間結構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通訊員 馮怡記者20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2019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研究報告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這是西湖大學承擔的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應急科研攻關任務的重要成果。ACE2-B0AT1複合物的冷凍電鏡密度圖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有研究發現,2019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一樣,也通過識別位於人體肺部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進入人體細胞。
  •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瞬間發生了什麼?西湖大學破解真相
    通訊員 馮怡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Cell Reports Medicine編輯推薦的2020年十大亮點研究
    我們聽到在第一線提供姑息治療的困難、尋求跨性別手術的患者面臨的挑戰、傳統醫療問診隨訪制度的丟失、科研人員為研究新冠病毒須作出的取捨,以及持續創傷對心理健康的特有影響。這些故事僅呈現了我們發表的新冠系列問題的一小部分。儘管如此,這些故事反應了一個現實情況:疫情之手觸碰到每一個人,同時它也激起了我們從未想像到的人類回應。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在Nature雜誌發表重組...
    來源:證券時報網據四川大學消息,7月29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A vaccine targeting 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
  • Cell年度巨獻——2020年閃閃發光的醫學評論和研究|抗生素|研究|...
    呼吸道樣本的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仍然是診斷新冠的金標準,而免疫測定法、等溫核酸擴增試驗和基於CRISPR的診斷試驗正在開發中。在被診斷的患者中,常見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包括淋巴細胞減少、包括C反應蛋白在內的炎症標誌物升高、包括D-二聚體在內的凝血級聯激活標誌物升高;較高的病毒載量和炎症標誌物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的增加相關。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9期:北大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該研究報告了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基因組分析的最大圖譜,對508例食管鱗癌患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與預後不良相關的關鍵分子特徵,認為該數圖譜對於開發ESCC特異性的診斷和治療生物標誌物非常有用。史衛峰團隊《細胞》子刊發文:為駁斥「新冠病毒人造」陰謀論提供證據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史衛峰團隊在《細胞》子刊《當代生物學》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描述了最近發現的一種蝙蝠冠狀病毒,這種病毒在基因組某些區域是SARS-CoV-2的近親,它在病毒突刺蛋白的S1和S2亞基的連接處以類似於SARS-CoV-2的方式插入胺基酸。
  • 英國大學研究發現:使用漱口水或可降低口腔內新冠病毒量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7日報導,英國加的夫大學公布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含有至少0.07%氯化十六烷吡啶(CPC)的漱口水可以對抗新冠病毒,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消息」。目前該研究結果尚未經過同行評審。該大學的科學家在校內實驗室裡利用多個品牌的漱口水進行了模仿人類鼻咽狀況的測試。
  • 學術頭條:中國又一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石榴促進棕色和米色脂肪...
    CGTN獨家專訪劍橋大學新冠病毒變種報告第一作者: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起源於武漢4月8日,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表文章「Phylogenetic偽裝潛入人體細胞 新冠病毒像「披著羊皮的狼」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日報導,英美科學家攜手製作出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模型,揭示了病毒如何偽裝自己,潛入人體細胞而不被發現。研究人員稱,刺突蛋白是抗體和疫苗研究的標靶,這一最新發現為開發出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重要信息。新冠病毒表面有很多凸起的刺突蛋白,病毒利用這些蛋白依附並進入人體細胞。
  • 【馮仁豐】敗血症的生物標誌物:過去、現在和未來
    觸發了國內許多體外診斷廠商積極參與開發;臨床實驗室也紛紛開展了降鈣素原檢測的項目。當病人出現類似細菌感染表現,去醫院檢查門診時,臨床對如何儘快確診細菌感染,而非病毒性感染的診斷非常棘手。迫切希望有一個「萬能」檢測項目,可以快速準確地鑑別診斷。十餘年前,出現的生物標誌物降鈣素原顯示了對細菌性感染的敗血症具有獨特的診斷可靠性。但是,國內臨床對這樣一類與炎症有關的生物標誌物,沒有深入了解。
  • 武漢協和醫院發表新冠肺炎相關肝損傷研究 四大因素致肝損傷
    原標題:武漢協和醫院發表新冠肺炎相關肝損傷研究,四大因素致肝損傷 摘要 【武漢協和醫院發表新冠肺炎相關肝損傷研究 四大因素致肝損傷】導致新冠肺炎肝損傷的主要有四大原因
  • 施一公實驗室解析關鍵蛋白 揭示新冠病毒如何侵入人體
    (原標題:西湖大學解析關鍵蛋白 揭示新冠病毒如何侵入人體)
  • Science和Cell子刊:藉助大數據開發出治療癌症的「智能」細胞療法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尋找既能殺死癌細胞又能讓正常組織不受傷害的藥物是腫瘤學研究的最高目標。在兩篇新的論文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用「智能(smart)」細胞療法破解這一難題的互補策略:除非被僅在癌細胞中同時出現的一組蛋白所激活,否則這些活的細胞藥物會保持惰性。
  • 最新研究:新冠患者生精細胞上發現病毒!或可通過性傳播?JAMA:病毒...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婦產科的研究團隊,對35例年齡介於27至88歲的女性患者的婦科病史、性生活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胸部CT及治療經過進行了詳細記錄,並對陰道環境(包括陰道分泌物、宮頸或陰道殘端脫落細胞)和肛拭子標本進行了RT-PCR方法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研究中所有患者的陰道環境樣本均呈陰性,僅有一名患者的肛門拭子樣本呈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