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是什麼意思?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含義

2020-12-26 賞詩詞品歷史

也許是因為時間久遠,我國的很多詩文典籍都有多個版本,而這就形成了許多有趣的文化現象。

比如「詩仙」李白著名的《靜夜思》就有多個版本,為大眾所熟知的是明朝時期的版本,原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但是在宋朝其實《靜夜思》的原文不是這樣的,尤其是第一句和第三句存在很大的差異,宋代的版本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雖然只是兩個字的不同,但是意境和韻律已經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很多人認為這一版本更加接近李白的原作,但是也有人認為甚至還存在更為早期的版本。

不過眾多版本的不同卻並沒有影響《靜夜思》流傳千古,這就和美酒一樣,「酒香不怕巷子深」,美詩美文歷經千年的歲月也更加醇香動人。

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也屬於這樣的優秀詩詞,只不過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這首詩還叫《草》,而且課本上的詩詞原文也只有四句,但是真實情況卻遠遠比這要精彩得多。

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然後再為大家一一介紹這首詩詞當中暗藏的玄機。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之所以為「耳熟能詳」打上引號,是因為我們都在小學課本上學習過這首詩詞,但是後面四句卻很少被完整呈現出來,而且很多關鍵詞句也沒有得到很好地解釋。

這首詩其實是「香山居士」白居易在16歲參加科舉考試時的作品,從題目的「賦得」二字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古代的科舉考試規定,只要是指定的試題,那麼題目前面必須加上「賦得」二字。

16歲的白居易參加考試的詩詞就能夠穿越千年驚豔到我們,實在讓人讚嘆不已!然而,白居易的原文其實並非如上所述。

在唐朝有一位名叫張固的文人,他編訂了《幽閒鼓吹》一文。根據張固的記載,白居易這首詩的最前面一句應該是「鹹陽原上草」,而且後來的《苕溪漁隱叢話》和《唐詩解》這兩本書中也有同樣的說法。

可是等到了清朝時期,根據蘅塘退士編著的大名鼎鼎的《唐詩三百首》來看,「鹹陽」二字卻赫然變成了「離離」,而且也不知道是誰替換了這兩個字。

根據目前的詩文典籍研究來看,清朝之前所用的一定是「鹹陽」這個版本,詩句的意思通俗易懂。雖然換成「離離」二字之後卻沒有那麼容易理解了,但是當你讀懂這一句的意思的時候也許就會拍案叫絕!

我們首先要明白,這是一首送別詩,滿含離愁別緒,而「離離」二字的改動則堪稱經典。這一畫龍點睛之筆具有兩個作用:一是「離離」本來的意思,用以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而是與結尾的「萋萋」遙相呼應,讓整首詩在結構和情感上渾然一體。

修改之後的詩詞更加朗朗上口,情感充沛。春去秋來,草木枯黃,在送別的時候就連遠方的古道都寫滿了不舍,但是等到春回大地也就是友人歸來的時候又會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至於神秘人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修改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修改之後卻是更為驚豔,而且這一寫法還可以追溯到《詩經》之中。

在千古名篇《詩經·黍離》一文中也曾經連用三次「離離」,用以形容作物茂盛的樣子。我們再來一起重溫一下這篇經典當中的名句:

《黍離》節選先秦 佚名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不光《詩經》和《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用了「離離」二字,唐朝的皇家公子李賢也曾寫下「瓜熟子離離」的句子,清朝文人黃遵憲也曾寫道「門前兩行樹,離離到天際」,這些用法都具有相似的意思。

少年時期的「詩魔」白居易怎麼也沒有想到,不知何時他的作品會被人擅自更改,然而這一改卻成就了一首千古絕唱。

白居易當年因為這首詩受到了大詩人顧況的賞識,自此名揚天下。千年之後,他又憑藉這首被改動的詩詞名流青史,實在是一段佳話!

李商隱誇人:雛鳳清於老鳳聲,教你怎麼會說話,妥善處理人際關係

賈平凹的有色小說被禁16年,某詩人用首打油詩去諷刺他,實在有才

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怎麼都寫不出下句,此人隨口一說成千古絕唱

白居易這首情詩通篇是隱語,標題都堪稱朦朧驚豔,迷醉了千年歲月

相關焦點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很多人不知道
    正如小學課本之中的名句「離離原上草」,人人都可以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它的真正意思,又有幾個人可以讀懂。尤其是「離離」的意思,誰又能真正明白。眾所周知,「離離原上草」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草》,也是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歌。
  •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到底是什麼意思?白居易為何要改這句話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到底是什麼意思?白居易為何要改這句話。小時候我們就背過: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人盡皆知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我們真的了解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嗎?如果問你「離離」兩字是什麼意思你能答上來嗎?其實「離離」這兩個字是這首詩的精華,但其實白居易的原詩卻不是這樣的。原詩中「離離」二字起初只是「鹹陽」,也就是說這首詞原本是「鹹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多少人集體蒙圈
    這就是16歲的白居易一夜成名的故事,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旋即成為了有口皆碑的千古絕唱,至今在小學語文課本之中,它都是不可抹去的必背經典。《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或許是這首詩太經典了,經典得已經讓我們把它當成了親人,以致對其理所當然、不加思考。然而,最近小學生上網課傳出了有趣的新聞,那就是「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可有意思了。單字「離」是離開、距離的意思,這種用法在我們腦海裡早已根深蒂固,可雙字「離」該作何解釋呢?這麼乍一問,不少家長直接蒙圈了:這是個詞語還是個固定用法?這是個動詞還是個形容詞?
  • 離離原上草的「離離」是什麼意思?白居易當初可寫的不是這句話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草吹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詩句。這是我們小學時候必須背會的詩,假如沒有背會,還會被老師罰抄。其實長大以後再讀這首詩,發現這首詩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給人以無窮的啟發。
  • 「離離原上草」,課本把「離離」解釋錯了?高手的解釋似乎更合理
    然而,困惑往往就出現在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離離」的草,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按照課本上的解釋,「離離」是指青草茂盛的樣子,「離離原上草」就是原野上長滿了茂盛的青草。可是,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於下一句是「一歲一枯榮」,假如前一句以茂盛來概括草的狀況,那麼是否與「枯榮」產生矛盾呢?
  • 離離原上草之感悟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白居易的詩,和駱賓王的《詠鵝》一樣,千千萬萬的華人從牙牙學語就開始學習。但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為之如此動容落淚。春節期間的《經典詠流傳》節目中,馮家妹和陳果毅,代表SMA(脊髓性肌萎縮症)群體發聲,詠唱了這首經典詩詞。改編詞的作者包珍妮,本身是一位SMA患者,靠著堅強的意志生活著,跨越千年,和白居易合作,舊詞新編,給了這首詩新的含意:「小時候我常問小草,問他們為何總長不高,不能伸手夠到白雲,是否也會有煩惱。但是小草從來不回答,只會沉默隨風搖啊搖。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都是啥意思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都是啥意思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前言: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很多我們聽過的俗語也都簡單易懂,光看字面意思略知一二,但也有一些含義十分深奧的俗語,讓我們匪夷所思。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背後的含義才是精華
    文/北舊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背後的含義才是精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我們經常會聽到許多的當地特有的俗語。一般來說,這些俗語都是比較常見的,大家有人都能體會到這句話說的大概的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一句俗語。小編最近才聽到這句,感覺很新鮮,而且覺得這一句還是比件簡單、容易理解的一句。不就是說床的尺寸離不開七這個數字,棺材尺寸離不開八這個數字,桌子尺寸也就是離不開九這個數字了。小編還是沒有猜錯的,這一句確實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只是皮毛的一點意思。實際上這句話的由來和代表的內涵是很有深度的。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掉後四句?看了原詩,刪減很高明
    白居易的成名之作,我們都很熟悉,因為每個人上小學的時候都背誦過: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相信很多人讀到這裡,都會不自覺地想起很多小學時候的啟蒙詩歌。這些詩歌,成了無數人詩詞啟蒙的深刻記憶,如同刻在骨子裡。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小學課本中的這首《草》並非白居易的原詩,而是在原版基礎上「腰斬」過的「刪減版」。「離離原上草」只是前半首,白居易的原詩是五言八句的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後面還有四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唐詩旅行 No.11
    唐代有一個著名的詩人,叫顧況,詩名滿天下,很多詩人都去找他請教,或者想借他的門路揚名。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 俗語「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有幾層意思!
    ·作為一個中國人大家也都知道,有很多的俗語和諺語流傳下來,有些是先輩們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也有些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而農村也流傳著一句俗語「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這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俗語「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幾層意思!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是什麼意思?下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是古人在製作、使用凳與門時流行俗語,而「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也是古人生活經驗的總結,那「凳不離三,門不離五」與「床不離七,桌不離九」說的是什麼意思,又蘊含著古人怎樣的智慧?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凳子是人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家具,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隨處可見。俗話中的「凳不離三」有好幾層意思。
  • 離澤宮男德班什麼意思什麼梗? 離澤宮男德班表情包走一波
    離澤宮男德班什麼意思什麼梗? 離澤宮男德班表情包走一波時間:2020-08-13 16:44   來源:親親寶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離澤宮男德班什麼意思什麼梗?離澤宮男德班表情包走一波 離澤宮男德班是仙俠劇《琉璃》中的一個劇情設定,在以前,我們聽到、看到的都是XX女德班,只要用來約束女子,而在琉璃中,卻是男德班,約束離澤宮中的所有弟子。在琉璃仙俠劇中,離澤宮是居中的一個門   原標題:離澤宮男德班什麼意思什麼梗?
  • 陽宅居室風水中"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什麼意思
    我們知道做什麼事都有個講究,在居家風中有許許多多的像「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講究的風俗老話,既有一定專業性道理,明確了歷代教人的智慧,按照此種尺寸打制出來的家居很方便人們使用,另外,這些風水口訣也諧音也透漏出,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一、凳不離三。
  • 俗話說:「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你知道「離半」指的是什麼嗎?
    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床不離半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可以說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床上,所以床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物件。因此古人對床是非常重視的,從床的擺放位置和方向到床頭擺放的物件都是有講究的,甚至在以前還有所謂的「床神」,在一些地區也有「祭床神」的習俗,要知道家具被封神,床可是首例。
  • 農村俗語:「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你知道「離五」指的是什麼嗎
    無論在什麼時候,人們總不會忘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於是所有與生活有關的物件,都有一種美好的寓意,也表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叫做:「床不離半,門不離五」,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老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如何理解?
    相傳魯班發明了鋸,小學課本上我們都學過。河北有一首民歌叫做《小放牛》,歌中唱道:「趙州橋(來)什麼人來修……,趙州橋(來)魯班爺爺修。 原來書中有許多神秘的東西,如果有人要學,這個人必須在「寡、鰥、獨」這三樣中選一樣。換言之,學這門知識的人要麼絕後,要麼孤獨終老,總之要有缺憾。 書中除了記錄神秘的法術之外,更多的是記錄對工匠的工藝要求。
  • 農村俗語: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有道理嗎相信有很多人都應該知道農村的俗語是非常多的,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農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下來的,在以前的時候與很多農民就是根據這些俗語來判斷農作物的情況和天氣狀況的,但是時代在發展,科學技術也發展的非常快,這就導致農村有很多俗語都用不上了,於是這些俗語也開始被淘汰了。所以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說一個農村俗語,看看你們在以前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過。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農村流傳著很多膾炙人口的俗語,簡短且有趣,聽起來通俗易懂,都是老一輩人留下來的生活經驗,也有著一定的生活道理。有些俗語鮮為人知,有的盡人皆知。不知道農村這句: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你有沒有聽過呢?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