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無三尺平的西南內陸省份貴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山多地少,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不少地方經濟落後,是我國深度貧困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但也因此造就了其秀美的自然風光,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境內「大美貴州」「多彩貴州」景點比比皆是。如梵淨山、小七孔、黃果樹瀑布、西江苗寨、鎮遠古城等等,特色景區幾乎遍布貴州各縣市。近年來國家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大,重點傾斜扶持深度貧困地區,隨著高鐵、高速公路的相繼開通,貴州已然成為我國熱門的旅遊目的地。
去年六月我們也湊也鬧走進了貴州,不過我們避開熱門旅遊地,去到黔北赤水河流域,其中一站是土城古鎮。土城古鎮地處偏僻,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西部,與貴州赤水市、四川省古藺縣接壤,是川黔兩省結合部。古城的規模也很小,鎮區人口才一萬人。所以非常小眾,在網絡平臺上幾乎看不到習水有什麼旅遊景點,就算是其最著名的景點土城古鎮,去過的人甚至知道的人也並不是很多。
但這絲毫淹沒不了土城久遠而輝煌的歷史,這裡是古夜郎國腹地,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遠在商周時期,古習國部落就已在土城這裡開疆擴土,締造了一個古老的國度,孕育了悠久的習部文化。元末明初,當地在改造房屋時發現了大量土城牆,故取名「土城」,這也作為古城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
土城沿赤水河東岸依坡而建,得利於赤水河的便利航運,成為了古時「川鹽入黔」的重要碼頭和集散地,素有「川黔鎖鑰」之稱,歷史上商賈雲集,是赤水河中遊的政治、經濟中心。我們走在不到兩千米經過經年磨損的石板街,看到左右土木建造的臨街鋪面,因地就勢蜿蜒起伏而建,感覺到在這古樸中散發出其蘊含的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
舊時古街上「十八幫文化」:鹽幫、船幫、馬幫、鐵幫、糖食幫、茶幫、丐幫、布幫、戲幫、經紀幫、棧房幫、米幫、藥幫、油幫、酒幫、石幫、木幫、袍哥,只要你細細查找,總能找到它們的印記。清代貴州著名的四大「鹽號」,現僅存土城的「仁岸」號;土城渡口碼頭,保存基本完好,有月亮臺、石階等建築;清代到建國前名噪一時的「春陽崗」酒的作坊保存完整。
在現代文化方面,革命文化是土城文化的一大特色,紅軍長徵系列文化是其大宗。紅軍長徵在此待了近兩個月,留下很多紅色遺蹟。如「四渡赤水「」第一渡土城渡口;青槓坡戰鬥遺址,「四渡赤水」紀念館,以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土城居住地、紅軍幹部會議會址、紅軍總司令部、總參謀部等,這些遺蹟為土城增添了一份豐厚的革命歷史遺產,留下了燦爛的長徵文化和不朽的紅軍精神。
土城是一處原生態之所,更是一塊紅色聖地。土城鎮政府在保護好現有的歷史風貌的前提下,著力打造國家級革命歷史文化名鎮,充分挖掘長徵文化、古鹽文化、水運文化、酒文化等資源,樹品牌,強宣傳,加大旅遊設施的改造升級。相信隨著旅遊設施的不斷升級完善,土城又將是下一個旅遊「網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