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單憑思考無法改變行為?因為有時候,我們真的不能信任自己的想法——《學會改變》

2021-03-03 心理客Kr

文章中,象與騎象人的關係,請參考上一篇:〈每當想要改變時,理智與情感總是拉扯,就像是「象與騎象人」——《學會改變》上〉

當人們無法成功推動改變,往往會將原因歸咎於他人對事件欠缺了解。一位媽媽抱怨:「如果我女兒了解她的開車習慣有多危險,她就會改變」。某位科學家表示:「如果能讓國會了解全球暖化的危機,他們一定會採取立法行動。」

但改變失敗的原因,往往不見得是理解層面的問題。抽菸的人知道香菸有害健康,還是不戒菸。二十一世紀初的美國汽車製造商知道他們過度依賴休旅車和卡車的銷售(因此也過度依賴低油價),卻還是不思創新。

我們都知道這個習慣不好,卻很難戒掉,而當我們應該和大象溝通時,卻找上了騎象人。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理解其中的緊張關係。我們明白「知道」和「做到」之間的差距。但遇到需要改變他人的行為時,我們的第一個直覺是教育對方。抽菸真的很不健康!化療藥物真的很重要!當我們應該和大象溝通時,卻找上了騎象人。

當你做出完美的理性訴求卻仍然無法改變對方時,確實很令人沮喪。為什麼華特斯要大費周章透過展示讓塔吉特的同事看見她的理念?難道單單創意設計的道理還不足以說服他們嗎?

為何單憑思考無法改變行為?因為有時候,我們真的不能信任自己的想法。

你看見一個陌生人走進房間裡,然後在一張桌子前坐下來。他拿起張報紙,用正常的語調朗讀天氣預報的內容:「明天的高溫將超過華氏八十度,夜間的低溫則降到五十三度……。」他花了九十秒鐘完成「預報」,然後走出了房間。

「明天的高溫將超過華氏八十度,夜間的低溫則降到五十三度……。」

接下來,請你猜測他的智商。你是心理學實驗的一部分,而你拒絕回答這個荒謬的問題。

「我對這個人一無所知。他只不過是走進來念了一段報導,而且稿子還不是他寫的,是你給他的。我怎麼可能知道他的智商多少?」

最後,你心不甘情不願的給了一個亂猜的數字。另一方面,這位假的氣象播報員則被要求猜測自己的智商。誰猜的比較準呢?令人驚訝的是,你猜的比較準,即使你對假氣象播報員一無所知,你也做到了。

這項心理實驗由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Universitat Bielefeld)的兩位心理學家彼得‧伯肯諾(Peter Borkenau)和阿奈特‧李伯勒(Anette Liebler)主持,他們發現陌生人對自己智商的猜測還比自己來得強,正確率大約多出66%。

讓我把話說清楚,這個結果並不代表你精於猜測,也不是說對方無法自我評估。其實每個人都不擅長自我評估。大學生在預測室友戀情長短的表現,比預測自己的來得好。

讓我們先花點時間思索一下這個看似荒謬的實驗結果。假氣象播報員掌握所有資訊,而你卻什麼也沒有;他擁有數十年的資料:包括在校成績、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工作評估等資訊。照理說,假氣象播報員應該是世上最了解假氣象播報員的專家才對!

如果自我評估僅取決於資訊的話,根本不可能得到這樣的研究結果。就像要你在路上隨便找個媽媽,然後猜中她有幾個小孩,一樣不可能。

但是自我評估還涉及到詮釋,而這就是大象登場的地方。大象傾向於用最樂觀的態度來詮釋每件事(「學業成績平均2.1 代表了我的智商—因為學校課業的難度對我的智力來說太簡單了,導致我根本不想認真讀書」)。

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優於一般人,其實是「正向錯覺」搞的鬼。

大家都聽過有些研究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優於一般人。在心理學文獻中,將這種信念稱為「正向錯覺」(positive illusion)。

我們的大腦是正向錯覺的製造工廠:只有2%的高三學生認為自己的領導力低於平均水準。人們認為自己罹患心臟病、癌症,甚至像腸炎這種食物引發的疾病,都比同年齡的人來得低。其中最可笑的自我欺騙是,大家都說自己比同年齡的人更能準確自我評估。

正向錯覺對於改變帶來很大的困擾。在人們改變自我,朝著新方向邁進之前,必須先認清自己的行為。但是,正向錯覺讓人難以產生自我覺察,無法清楚了解自身的處境和表現。我們該如何在不傳遞消極情緒的情況下,消除人們的正向錯覺?

麻州州立青少年服務處有個斬斷正向錯覺的好方法。青少年服務處的服務對象是犯法的孩子—它既是懲教機構又是社服機構。

在一九七○年代後期,麻州引領風氣之先改革其青少年司法系統,縮減了青少年監獄的規模,以非營利組織:中途之家、團體之家、門診諮詢中心、就業服務中心等取而代之。這些非營利組織的目標是幫助青少年留在自家社區,好讓生活重回正軌。

由於政策轉向社福機構網絡,因此青少年服務處也必須做出大幅改變。服務處不再直接面對青少年,而是透過中途之家、諮詢中心等機構。服務處的工作人員必須調整自己的工作模式,大部分的人都調適得很好。

唯獨會計部門例外。會計部門的主管是個支持鐵腕政策的專制管理者。他老是大吼大叫,一些同事替他取了一個綽號:會計師阿提拉(Attila,阿提拉是西元五世紀的匈奴王)。

阿提拉對於規則的遵守異常執著。如果你交給會計部的費用報支表漏填了任何一個欄位(哪怕只是一個日期或小計的金額),會計部門絕不會幫你補上,只會馬上退件。

由於這種小派的作風,因此阿提拉「幾乎到了人人厭惡的地步」,當時擔任青少年服務處規劃和研究主任的西姆‧西德金(Sim Sitkin)回憶道。阿提拉領導下的會計團隊把自己視為監督者,而非支援單位。

當青少年服務處轉型為社福機構網絡模式後,會計部門的作業重點自然也跟著轉變。現在提交報銷請求的是外部機構,不再是內部員工。而關於阿提拉,有件事是肯定的:他始終如一。他用以前對待公司同事的獨裁作風,來面對這些新機構。如果機構提交的報告不完美,他會直接退件。

然而這種作法造成了很大問題。正如西德金所言:「非營利機構的資金吃緊,延遲付款會嚴重影響這些機構為孩子提供服務的能力。」

西德金和服務處副處長蓋兒‧安‧西莉(Gail Anne Healy)開始接到許多非營利組織的求救電話。在某些情況下,阿提拉不趕快籤發支票的話,這些機構連薪水都付不出來。西德金和西莉試圖讓阿提拉了解,給那些機構方便的重要性。但是,正如我們一再看到的,知識不足以觸發改變。阿提拉還是阿提拉。

於是,沮喪的西德金和西莉邀請阿提拉參與某次視察行程。他們三個人開車拜訪了幾家青少年服務處的主要合作機構。

通常這些機構都位在破敗社區的老舊房舍中,他們的辦公室看起來破破爛爛、而且一團混亂。在這種環境中,工作人員仍然懷抱熱誠,努力製造小小的奇蹟。

西德金說:「典型的非營利組織員工就像是巡邏警察和社工人員的綜合體。……有時候你會覺得這些人或許曾經和他們試圖幫助的孩子有過相同的處境。這些工作人員工作認真,但顯然收入不高。」

在視察過程中,阿提拉親眼見到這些工作人員有多麼忙碌、工作環境有多麼混亂。

他們不像自己有一間獨立的辦公室。他們的辦公室非常吵鬧,因為住在這裡的孩子來來去去,有時來煮東西吃,有時只是聚在一起聊天。社工人員則是不停奔忙,注意孩子的動靜,提醒他們記得去看醫生或面試工作。

阿提拉看到並感受到這些非營利組織困窘的財務狀況。他們的資金吃緊,因此每當他延期支付支票,就代表一筆無法支付的款項。他們可能得延期支付薪水、縮減夥食,或是無法即時送孩子看醫生。這是多年來阿提拉第一次體驗到自己挑剔的個性所造成的傷害。回到辦公室的阿提拉,就此脫胎換骨。

不過別忘了,阿提拉還是阿提拉。他還是那個獨裁且大吼大叫的人。只是吼叫的內容不同了。西德金說以前他會對著部屬大吼:「你為什麼交給我這張漏填資料的報表?!現在變成:『你不知道我們延遲付款的後果嗎?!人家等著發薪水耶!』」

阿提拉的轉變是因為戰勝正面幻覺。在實地考察之前,如果要阿提拉評估自己的會計工作表現,毫無疑問他會將自己的表現評為前10%。在他看來,會計就是要注意細節、保持嚴格標準,並抵抗政治壓力。

他確實可以在這些方面替自己打高分,不過,他同時也是自私的。我們之所以相信自己是個水準以上的領導人、駕駛員、配偶和團隊成員,是因為我們會用對自己有利的角度來定義評估標準(我真的很有團隊精神。我經常提供同事自我改進的訣竅)。「領導者」「團隊精神」這種籠統的詞彙,助長了我們的錯覺,這也是為何很少有人會認為自己是個優秀的撐竿跳選手。

當阿提拉見過社工人員後,身為「一位好會計師」的假象已經瓦解。當他看到社工們在喧鬧的環境中辛苦工作時,他忍不住感到同情,這種同情心終結了他的正向幻覺。

我以為一名優秀的會計師就是要嚴格,現在我才知道,還要懂得提供協助。自從被迫認清過去作法的不妥適,阿提拉開始擁護新作法:各位,趕快把資料準備好,大家都靠我們了!

這或許不是一個溫馨的故事,但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改變。會計師阿提拉是個麻煩人物。但西莉和西德金設法突破他多刺的外表,讓他可以感受事物。一旦有了感覺,就能有所改變。這個結果應該能讓所有人在面對自己人生中的阿提拉(父親阿提拉、老闆阿提拉或青少年阿提拉)時,依舊充滿希望。

本文系「心理客」公眾號轉載、編輯的文章,編輯後增加的插圖均來自於網際網路,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進行審核處理。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可以成為加盟作者,或者貢獻主題,請聯繫心理客微信:psykr361。

相關焦點

  • 讓家庭所有成員和諧和睦起來的關鍵是改變我們自己的心態和行為
    有時候可以看得出爸爸他很想和我跟哥哥聊天。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小的時候爸爸經常出去打麻將,在我們最重要的成長階段和我們相處得少,再加上他的性格,所以大家都不能打開心扉的聊天。爸爸這樣子我總感覺他被孤立了,再加上爸爸不是本地人,我想他一定很孤獨也很苦惱,我很想幫他,我想過將我上述的這些想法都告訴他,可是他這麼愛面子,我說不出口。
  • 抱怨就是不願改變自己,與其浪費時間抱怨,不如學會改變成就自己
    某天上午,他拎著剛買回來的包子油條,怒氣衝衝地跟我抱怨一番:「側門那家的包子鋪真的是越來越小氣了,以前一塊錢的大包子,現在都變成了兩塊錢的小包子,還不能讓我埋怨兩句,想要退貨也不行,真的是越來越過分了。」
  • 無法改變風向,可以調整風帆
    其實你是活給自己看的,沒有多少人能夠把你留在心上。總有人會迷失方向,否則真理的路上將人滿為患。有稜有角的害處是,別人啃起你來十分方便。無法改變事情,可以改變心情;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可以改變自已的想法;
  • 轉變現在的想法和情緒,改變自己的未來
    ,能量磁場又因為吸引力定律的作用,相互吸引有共同能量的人,這樣我們就有了「朋友」「戰友」「團體」等等。,也因吸引力定律作用吸引更多同樣正面美好情緒和想法進行聚集,從而會讓自己獲得更加多的積極、喜樂、富有和幸福,這就好像我們經常看到的強者越強、富者更富的現實寫照;我們外在所有所獲得的感受與物質,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由內而外所造成的,所有的悲歡離合、旦夕禍福其實都是自己所招來的。
  • 人這一輩子,與其抱怨,不如學會改變自己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人的這一輩子本就是在不斷改變,適應新的環境,以及那些走進我們生活中的新事物。想要在這個世界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要學會改變,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這樣的話你的生活會充滿樂趣,變得很有意義。相反,任何事情只知道抱怨,不知道從自身尋找原因的人,很有可能會與生活脫軌,甚至還會身心疲憊。
  • 世界最神奇的24堂課,九,改變我們自己
    我們不能改變社會來適應我們,我們只能改變自己來適應社會。如果我們想改變環境,我們必須首先改變自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除了傾聽社會和環境之外什麼也做不了。總會有辦法克服阻力,實現夢想。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膽怯、膽怯、優柔寡斷、害羞和內向,有的人堅強、勇敢、野心、熱情、開朗,有的因為擔心即將到來的危險而過度緊張和焦慮,而其中一些人生來就喜歡挑戰,在與困難的鬥爭中永遠是贏家。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我們無法改變患者,但可以調整自己的行動
    影響: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談戀愛,類似於突然被分手,莫名其妙挨罵,被指責一無是處的事會經常發生,因為患者異常強烈的感受會讓TA把一點點小事都無限放大,從而做出一些過激行為。這些突如其來的行為總是讓另一伴措手不及,而他們為了維繫雙方的關係,安撫患者的情緒常常搞的自己疲憊不堪。
  • 如何儘快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先吃吧,吃完再想辦法減肥,各種專家說,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還讓不讓人活了,還不如隨便吃,人生本該如此痛快愜意,這種自我麻痺,自欺欺人的方式,有些人可能堅持了一輩子,但是最後買單的當然是自己。3,作出決定,你前面的準備工作做好後,現在開始告訴自己,我不再攝入不健康的食品了,我要徹底改變。
  • 《無限可能》:學會斷舍離,才能改變思維,成長更快
    難道是因為我們不夠聰明? 也就是說只是把過程走完了,但並沒有以結果為導向,同時在過程中也沒有足夠的專注; 第二,沒有及時的思考和輸出,所以導致一邊讀一邊忘。 這種情況不僅會出現在讀書上,也會凸顯做任何一件事情上。這是因為人都有一個「遺忘曲線」,如果我們不及時去喚醒它,那麼學習可能就變得效果不好或無效。
  • 改變信念,改變行為,改變人生-TY隨筆
    所以,如果有哪個信念限制了你的能力,或者限制了你的行為,那我們基本可以把他認定為是錯誤的信念。信念能否改變?我們知道了信念對我們影響很大,而且有些信念限制了我們的發展,接下來我們聊聊信念能夠改變麼?這種情況下,你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導自己,那麼你的信念也可能會改變你可能會質疑自己以前的堅守,然後用一句很扎心的話來形容,就是變成了自己痛恨的樣子。這也是改變了信念但這種改變,就是不太提倡的。如何改變?
  • 你不能改變環境,就請改變自己,科研也是這樣!
    作為研究生,我們不過多的去分析這些「導師」為什麼會給學生造成如此大的壓力,因為作為學生的我們無力去改變導師,過多分析導師的原因對問題的解決沒有實質的幫助。(需要國家和媒體解決)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調整自己在面臨這樣壓力下的心理狀態,練就一顆「強心臟」。1.擺正自己的心態,改掉學生思維。
  • 我們什麼都不能改變,先自己準備好再準備愛,你準備好了嗎?
    戀愛裡面的道理,只有自己談了之後才明白。在二十三年前倩倩都只是那個永遠聽著別人愛情故事的那個女孩,她會因為別人分享的那些事情感到詫異,感到不解,會莫名的欣賞或者討厭一個人。直到後來,戀戀開始成為曾經那些聽過的故事裡面的主角,她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有了不一樣的做法。
  • 自己選擇的不幸,決心不改變的人生,我們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不得不感慨,我們或許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影響太深,以至於常常陷入某種狀況中不能自拔。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區別是:比如有個人,從小受到父母的虐待,長大後性格就很扭曲,以傷害別人為樂,結果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弗洛伊德會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不幸的童年毀了這個人。人其實是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
  • 心理學分析:為何你明明想變得更好,卻總也改變不了糟糕的現狀?
    可,為什麼現實裡,還是有那麼多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感覺人生迷茫,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明明知道努力很重要,可我們就是無法完成自己的定下的目標呢?這一切,皆是因為我們渴望改變,卻不懂得如何才能做到「改變」。上一篇文章,我詳細介紹了一個人無法輕易改變現狀的原因, 這篇文章作為續篇,繼續和你探討關於如何達到「改變」的具體方法。
  • 改變心態,改變結果
    正確的心態會改變一切,因為它會改變您看待事物的方式。當您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時,它會改變您的感覺。當您改變自己的感覺時,您也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反之亦然。當您改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時,您就會改變自己的所作所為。當您更改工作方式時,就會更改結果。
  •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
    我們生於什麼樣的家庭,去到什麼樣的環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改變自己,是軟弱的服從,還是積極低改變,這都是一種選擇,但絕不能退縮.放棄,它都意味著被淘汰。不能改變環境時,就去改變自己,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具備了改變環境的能力。
  • 性格真的可以改變嗎?三個性格的成因,讓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個性
    在現今這個社會裡,內向的人是否真的就比外向的人吃虧,該怎麼調整心態,今天我就和大家來聊行為背後的人格秘密,以及人格如何影響人生發展的。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動機。影響人格行為的成因有三個,分別是生理性,社會性,自發性。這三者之間會互相交互影響,也可能互相牴觸,而牴觸的時候就是我們身心疲累的原因之一。
  • 願你所有好的改變都是發自內心而開始,而不是因為某人或某事
    丟掉一個好的習慣,卻非常容易,有時候只需要停下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這個好習慣,可能就再也撿不起來。人的天性是什麼,是懶。可我們卻不能懶得心安理得。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真的不難。只要能夠跨出想要改變自己的第一步,無論是想要改變什麼,先跨出去,然後將這一行為不斷重複再重複,也許不到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就有了這麼一個好習慣。難得是堅持,堅持到有成效,堅持到更卓越。為何大多數人都難以做到堅持?
  • 學會原諒別人,學會原諒自己
    想要學會原諒,我們首先就得願意選擇原諒,有這種意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原諒,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去原諒。為什麼不願意選擇原諒呢?原因通常是,我們認為他人有過錯,我們想要通過怨恨的方式去進行「還擊」,去「懲罰」那個有過錯的人。
  • 最不容易改變想法的四大星座,固執己見,我的人生,我做主
    人有千千萬萬種想法,也有千千萬萬種理由改變想法,有的人會更加依賴於身邊的親朋好友,遇到問題會主動向他們請教,重視親近的人給出的意見或者建議;而有的人卻固執己見,對別人的意見是左耳進右耳出,只按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做事,相信自己的考慮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最不容易被改變的星座是哪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