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產後骨盆底恢復的最佳時間,媽媽們別錯過
產後出現併發症是很多寶媽頭痛的問題,尤其是不能跳繩及負重,否則就會出現漏尿的現象。這樣尷尬的一幕是不是你也出現過?小編雖然跳繩沒有出現漏尿,但如果有便意找不到廁所,也會出現比較尷尬的事情。
我的同事歐曼,29歲的二胎寶媽。生育第一個孩子時就表現為憋不住尿,有便意要及時的找廁所,否側就會出現尿褲子的現象。當時以為是泌尿道感染沒有在意,可是一拖就是一兩年,已經過了盆底肌修復的最佳時期。所以無論逛商場還是辦其它事情,首先就是確定廁所的位置。
大寶出生的第三年,她生育了二胎,本身盆底肌就比較鬆弛,生育了二胎後出現了漏尿的併發症,尤其是不能做跳躍式運動,就連快速的走路也會漏尿。像她這種情況已經比較嚴重,不但影響生活質量,夫妻生活也受影響。所以在去年秋天她果斷地做了手術,目前恢復得不錯,症狀已經完全消失。
所以骨盆底鬆弛對女性的生活影響很大,尤其是夫妻之間的那些事。
對於骨盆底修復很多媽媽可能不太了解,為什麼分娩以後盆底肌就鬆弛了,他到底有哪些因素引起,有沒有什麼預防是措施?
什麼叫骨盆底?
骨盆底是骨盆底部的一組肌肉,面積大約手掌大小。它的存在構建了骨盆的底部,在腹腔中形成了「底層」,保證骨盆「滴水不漏」。
盆底肌一共分三層,它們各執其責,根據器官的不同走向也完全不同。三層肌群緊密結合,形成了一張密而牢固的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骨盆底的肌群們
第一層在皮下,從恥骨聯合延伸到骶骨,形成一張緻密的「8」字形,它包圍著陰道,尿道及肛門,使各組肌群發揮正常的功能,牽拉著他們保持在正常的位置。
第二層為中層,從骨盆的左側內跨到右側骨盆內部,把兩個坐骨結節連接起來,固定著整個骨盆。中層的彈性非常強,孕婦分娩時中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否側胎頭將無法順利娩出。胎兒娩出後由於孕期及產時的過度牽拉及損傷,中層肌群往往比較容易疲勞受損
第三層為內層,從恥骨延申到骶骨,這部分肌肉主要有兩側的肛提肌構成,支撐著骨盆和脊柱。所以每一組肌群都有他特有的功能,孕期時的腹部牽拉及腹部的十月負重使得肌肉過度的延伸引起肌群的勞損。分娩過程中肌群配合宮縮分娩,胎兒產出時盆底肌過度牽拉,超負荷應激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損傷以及產後過早的負重使盆底肌復舊不良等,這些都是骨盆底損傷的因素。
產後無論有沒有症狀,產婦要儘量避免負重,即使在吃奶及照顧嬰兒的過程中也要採取比較舒服的體位。這對產後骨盆底的恢復有很大的好處。
那怎樣預防骨盆底損傷?產後骨盆底恢復什麼時候開始,比較理想鍛鍊時間?
孕育寶寶多多少少會對骨盆底有損傷,但孕期避免長時間站立,注意勞逸結合,孕婦休息時多採取半臥的休息方式,能明顯減輕腹部對骨盆底的過度牽拉。這也是比較有效的措施,孕媽們孕期要注意。產後預防盆底肌過度牽拉及身體負重,這要家人們比較好的配合,產後6個月儘量的避免產婦負重,以免加重骨盆底的損傷。所以產後撫養寶寶的重任不應該全落在媽媽的身上,爸爸要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多抽出更多的時間照顧寶寶和產婦,促進產後更快的恢復。
無論產後有沒有出現骨盆底鬆弛的症狀,都要進行盆底肌的康復訓練。很多寶媽因為照顧孩子抽不出時間鍛鍊,那就在家做比較簡單的盆底肌康復訓練。比如縮肛運動,是比較簡單有效的骨盆底恢復方式。
媽媽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練習,可以一天分兩次或是三次,一次練習5分鐘或是十分鐘,每次縮肛縮陰3秒鐘,就這樣重複練習。這種方式主要用於產後女性加強骨盆底肌群彈性功能,女性經常練習可以預防或者緩解陰道脫垂,增加陰道收縮力,增加性高潮。
骨盆底恢復鍛鍊一般在產後6周或是12周進行,剖腹產骨盆底恢復練習最早不應早於產後8周。產婦可根據本身的情況堅持練習,一般練習6周後就會有明顯的效果,長期鍛鍊效果更好。骨盆底恢復訓練一般不能晚於產後一年,最好在產後9個月以內進行。這個時間段是骨盆底恢復的最佳時間,女性們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