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胎--艾灸穴位及治療方法
凡墮胎或小產連續發生3次以上者,稱為滑胎,亦稱「屢孕屢墮」或「數墮胎」。
古代氏家對本病的論述很多,早在隋代《諸病源候論》即提出「妊娠數墮胎候」專論指出:「若血氣虛損者,子髒為風冷所居,則氣血不足,故不能養胎,所以致胎數墮」,宋代《女科百問》首次提出滑胎病的臨床特點為應期而下,並認識到補腎安胎是防治滑胎之關鍵。明代《景嶽全書,婦人規》不僅對滑胎的病因病機及辨證施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並且指出「屢見小產、墮胎者,多在三月及五月、七月之間,而下次之墮必如期復然」的滑胎現象,同時提出胎熱、肝腎虧虛、肝脾不和可導致滑胎,這些理淪至今仍具有重要臨床指導意義。臨床上滑胎一般分為腎氣不固、脾胃氣虛、相火妄動、虛寒相搏、外傷五種證型。
本病類似於西醫學的習慣性流產。
(1)腎氣不固:曾數次胎墮,受孕之後腰膝疫軟,小腹下墜,頭暈耳鳴,尿頻或失禁,或陰道流血,舌質淡,脈滑大,兩尺尤弱。
(2)脾胃氣虛:數次胎墮或小產,面黃微腫,腹脹下墜,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口淡納呆,大便溏薄,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3)相火妄動:多次墮胎,形瘦色枯,兩顴紅赤,五心煩熱,口乾喜飲,腰疫痛,陰道流血,舌質紅赤,苔少,脈滑數或尺部虛大。
(4)虛寒相搏:有滑胎史,少腹冷痛,四肢不溫,形寒喜噯,腰膝疫痛,大便溏瀉,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滑潤,脈沉遲無力。
(5)外傷:孕期有明顯之外傷史,多次墮胎,孕後腰疫腹痛,陰道流血,胎動欲墮,精神睏倦,脈滑無力。
(1)腎氣不固滑胎與脾胃氣虛滑胎:均屬氣虛不固所致。胎繫於腎,腎氣壯則胎固,腎氣虛則胎滑。若先天稟賦不足,腎氣虛弱,或房室不節,耗傷腎氣,腎虛不能滋養胎元,胎氣不固,故致胎墮:若脾胃素虛,或勞役傷中,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生氣血,胎元失其營養,亦能引起墮胎或小產。兩者均有腹部墜脹,神疲,舌淡,脈弱等氣虛症狀。腎氣不固之滑胎,腰疫膝軟明顯,且有頭暈耳鳴,尿頻或失禁等腎虛證候,脾胃氣虛之滑胎,有納呆,便溏.面黃微腫等脾虛症狀。
(2)相火妄動滑胎與虛寒相搏滑胎:前者為熱,後者為寒,迥然有別,區別較易,相火妄動滑胎,多因t情而鬱,鬱而化火,或房室不節,慾火內熾,火愈炎而水愈涸,水竭而禾枯,胎何能安?若素體氣血虧虛,風冷客於胞宮,胎元失去溫養,如風吹則果落,胎自早墮。兩者的辨證要點為:相火妄動者有一派「熱」象,如五心煩熱、兩顴紅赤,口乾喜涼飲,舌紅脈數等:虛寒相搏者,有一派「寒」象,如少腹冷痛,形寒喜暖,苔滑脈遲等。
(3)外傷滑胎:乃因跌僕閃挫,或持重、遠涉,直接損傷胎氣,以致墮胎。詢問病史,即可鑑別。
滑胎一症,病因複雜,證候亦多,不可執一不辨。防治之法,艾灸和藥物調養固然重要,而慎房事尤為要緊,所以古人曾將「慾火」視為妊娠之大忌,它如戒忿怒,勿妄作勞,亦應一一注意。
取命門、關元、氣海、三陰交、中脘、羶中、腎俞、血海、足三裡、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頭部後灸四肢、先灸上部後灸下部的順序施灸。讓患者取合適體位,使用艾條直接對準穴施灸或者選用適合的灸器進行施灸。每個穴位灸15—20分鐘或皮膚出現紅暈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個月後會有所改善或治癒,如作為保健可長期施灸。
感覺文章不錯,分享給朋友們看看吧!
長按上方微信圖標即可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