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小米融資,蜻蜓FM如何突圍?

2020-12-15 餘德

文 | 韓志鵬

時隔一年四個月,蜻蜓FM再度從一級市場斬獲融資。

日前,蜻蜓FM獲得小米的戰略融資,CEO張強表示,「雙方將共同探索打造AIoT時代的智能音頻生態。」2020年在線音頻賽道的資本第一槍,顯然是由蜻蜓FM打響的。

深耕在線音頻9年,蜻蜓FM在行業內先聲奪人,但時過境遷,後進者喜馬拉雅在用戶規模上對其實現超越,低調的荔枝也成功「搶灘」,率先登陸美股。

音頻「三國殺」中,蜻蜓FM似乎正處於下風。

因而,捧得此輪「久旱逢甘霖」的融資後,蜻蜓FM將如何追趕與喜馬拉雅、荔枝之間的差距?面對波譎雲詭的市場競爭,蜻蜓FM又將如何突圍?

掉隊

與小米的戰略合作,對蜻蜓FM有何意義?

2019年1月,蜻蜓FM首次提出「全場景生態」戰略,將音頻內容分發到App、智能家居及可穿戴設備等入口,強化自身從線上線下不同場景獲取用戶的能力。

如今,蜻蜓FM「全場景生態」有了第一份戰報。截止2019年11月,蜻蜓FM全場景生態月活用戶達1.3億,已內置智能家居及可穿戴設備6400萬臺,覆蓋品牌包括百度小度、海信、華為、小天才等。

蜻蜓FM持續布局全場景,小米將是得力幫手。

在「AIoT戰略」的驅動下,小米通過音箱、路由器等智能設備廣泛覆蓋家庭場景,而聲音亦成為家庭智能交互的重要媒介。對蜻蜓FM而言,牽手小米,意味著全場景的流量虹吸效應將被再次放大。

行業內,「音頻平臺+硬體產品」的組合算不上新鮮事,荔枝在去年就與百度小度音箱達成內容合作,而喜馬拉雅的首款小雅音箱也已經上線兩年有餘。

顯然,語音內容多端布局的道路,三家平臺正並駕齊驅。

而從戰略回歸現有業務,要支撐起手機、音箱等場景的多點開花,音頻平臺必須以海量內容做支撐,以此觀之,蜻蜓FM的內容布局仍存短板。

首先,最新數據顯示,喜馬拉雅的入駐主播超過1000萬,荔枝2019年上半年的月活主播數達到530萬,而截止到2019年,蜻蜓FM的認證主播僅為35萬人。

另據地歌網觀察,在休息日上午12時,蜻蜓FM推薦直播間的平均收聽量為400人,最高收聽量不足2500人,而在荔枝上,首頁推薦的直播間最高收聽量超過60萬。

三家音頻平臺同時段的直播間收聽人數(左為蜻蜓FM,中為荔枝,右為喜馬拉雅)

造成此局面的原因,外部層面來看,喜馬拉雅坐擁更龐大的用戶和內容規模,荔枝長期深耕音頻直播而建立起深厚的UGC基礎,蜻蜓FM都難與之相抗衡。

更重要的是,由於長期聚焦傳統電臺、職業主播等PGC內容,蜻蜓FM對UGC內容的運營支持不足,而用戶一旦收聽並關注某檔節目,更換App的可能性極低,因此蜻蜓FM的UCG創作及收聽活躍度都略遜一籌。

UGC內容欠缺硬實力,蜻蜓FM的PGC內容也有相似問題。

2017年,蜻蜓FM聯合高曉松推出首檔付費音頻《矮大緊指北》,隨後蔣勳、梁宏達和張召忠等大咖相繼入駐蜻蜓FM,他們也和高曉松被並稱為「蜻蜓FM四大金剛」。

有「四大金剛」護體,蜻蜓FM的知識付費布局走上正軌,但相比較而言,無論收聽量還是更新頻率,蜻蜓FM的IP付費專欄都與喜馬拉雅差距明顯。

據新知榜數據顯示,今年2月喜馬拉雅共上線12門新課,位居全網知識付費平臺之首,而其中《孫英剛精講唐史》的新知評分位居全網2月新課第三名。

新知榜知識付費2月新課榜

蜻蜓FM的境況卻並非如此。

截至目前,蜻蜓FM上張召忠的《開講2019》還在更新,高曉松的《曉年鑑》則在2019年12月完結,而梁宏達、蔣勳的最新付費課程,也早在2018年底完結。

內容吐故納新緩慢,單門課程收聽量也已觸及天花板。以《矮大緊指北》為例,其2017年10-12月的每期平均播放量為120萬,但到2018年1-3月,每期平均播放量便降至90萬,最後一期的播放量也僅為94.8萬。

蜻蜓FM《矮大緊指北》

不難理解,隨著時間推移,對內容的審美疲勞極易導致用戶流失,喜馬拉雅的解決辦法便是大規模擴張IP,持續更新課程,保證新內容吸引用戶的正向循環。

蜻蜓FM顯然沒能實現這一循環。

隨著喜馬拉雅的付費內容不斷走向多元綜合之際,蜻蜓FM遲遲未能打造出IP內容的規模效應和流量虹吸效應,二者的分野就此出現。

據易觀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1月,喜馬拉雅的月活用戶達8684萬,高居榜首,懶人聽書位列次席,月活用戶達3457萬,而蜻蜓FM以2022萬的月活居於第三名。

另外,當喜馬拉雅、蜻蜓FM在過去兩年多次被傳上市時,偏居東南且一向低調的荔枝卻率先搶灘登陸美股,以超5億美元市值榮登「在線音頻第一股」的鐵王座。

互相比較,成立時間最早的蜻蜓FM已經掉隊。

因此,摘得小米的玫瑰枝後,蜻蜓FM如何跟上領先者腳步的問題仍待解答,而回首蜻蜓FM的發展歷程,其有何收穫?又犯下哪些錯誤?

戰略失序

蜻蜓FM的音頻故事,早在2011年就拉開序幕。

在2009年豆瓣FM開闢在線音樂電臺先河的兩年後,蜻蜓FM呱呱墜地,產品定位於「在線收音機」,成立當年就迅速聚合起海內外近3000家傳統電臺。

伴隨移動網際網路的軟硬體設施愈發完備,新時代大幕徐徐拉開,蜻蜓FM創始人張強當時認為,音頻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有其獨特的場景,「如果不能用眼睛,你什麼也幹不了,但你還是可以通過聽音頻內容,獲得一些知識。」

乘著移動網際網路流量紅利的東風,蜻蜓FM原計劃上線3個月衝到20萬用戶,最終在上線當月就吸引超50萬用戶。上線第二年,蜻蜓FM的用戶量已達百萬級。

先聲奪人後,喜馬拉雅的入場又改變了戰局。

2013年入局移動端,喜馬拉雅誕生伊始就從UGC角度入手,通過線上(微博)線下(校園)籤約主播,還通過開設「有聲化平臺」,以每小時80元的價格招募主播。

如今喜馬拉雅的頭部主播「紫襟」就是在2014年與官方籤約,最開始每月錄製收入大約為1萬元,如今他錄製有聲書的月收入已達百萬元。

同時,隨著2013年後版權市場逐漸合規化,喜馬拉雅相繼與閱文集團、中信出版社等出版機構達成戰略合作,截止2019年,喜馬拉雅坐擁市場上70%暢銷書的有聲版權。

於是乎,蜻蜓FM與喜馬拉雅就此產生分野。

早在2012年,蜻蜓FM就開始擴張有聲書版權,有意識地從工具類平臺向內容生產平臺轉型,但直到2014年,蜻蜓FM才成功併購央廣之聲,獲得大量音頻內容版權。

再到2015年,蜻蜓FM才正式提出PUGC戰略,發展播客體系,但其主要邀請傳統電臺DJ、專業領域KOL入駐,缺少對草根主播的扶持。

對UGC內容的支持力度不足,蜻蜓FM在早期也沒有孵化出類似「紫襟」這樣的頂流草根主播,再加之KOL多是全平臺布局,蜻蜓FM藉此搶食流量的競爭異常激烈。速途研究院2015年數據顯示,喜馬拉雅市場份額達24.2%,蜻蜓FM僅為16.3%。

版權與UGC落後於人,知識付費的風口則再次擴大二者差距。喜馬拉雅自2016年起就入局知識付費,蜻蜓FM直到2017年才正式入場。易觀數據顯示,2017年市場暢銷的付費內容中,喜馬拉雅佔比57%,蜻蜓FM佔比9%。

2017年知識付費暢銷內容平臺分布

當蜻蜓FM與喜馬拉雅激戰正酣時,荔枝通過布局音頻直播、播客內容,從祖國的東南角悄然崛起,在用戶量上穩穩地超越蜻蜓FM並成功上市。

落後就要挨打。

在移聯網紅利爆發時期,蜻蜓FM並未大規模擴張內容,而隨著紅利期結束、自身盈利能力受限以及優質內容本身的稀缺性,蜻蜓FM很難迎頭趕上喜馬拉雅。

顯然,蜻蜓FM的發展節奏出現了問題,蜻蜓FM前COO肖軼也坦誠道:過去幾年業務策略確實比較慢。其雖是市場先發者,但在播客、有聲書和知識付費的模式擴張上都處於跟隨姿態,導致用戶和內容體量也被逐步拉開差距。

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不過,九年時光白駒過隙,蜻蜓FM也有不少優異戰果。由於最早入局移動音頻,蜻蜓FM吸引了一批忠誠用戶,易觀2018年4月數據顯示,蜻蜓FM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30分鐘,高於喜馬拉雅的22分鐘。

另外,蜻蜓FM的內容布局雖起步晚,但自身內容也逐漸形成「精品化」定位,平臺集中起大量頭部IP,類似高曉松、單田芳評書等付費內容的播放量均過億。

但在音頻這一窄眾市場中,蜻蜓FM的優勢並不明顯。

一方面,在線音頻本身與碎片化場景(睡前、通勤)契合,但用戶注意力有限,且選定某檔節目後就難以更換,平臺之於用戶具有獨佔性。

因而,音頻平臺更應在內容領域實現廣域覆蓋,儘可能滿足不同用戶的收聽需求,擴大內容對用戶的吸引範圍,而非像蜻蜓FM一樣走入頭部集中的窄門。

另一方面,音頻賽道佔據的市場蛋糕本就不大,再加之流量紅利衰退和短視頻娛樂形式的衝擊,市場競逐維度逐漸從存量用戶走向增量用戶。

在用戶對音頻內容的普遍需求得到滿足後,長尾需求亦成為平臺發力的重點,例如女性情感音頻「程一電臺」在2018年完成融資、二次元電臺「貓耳FM」被B站收購,隨著垂直平臺不斷枝繁葉茂,其也將衝擊蜻蜓FM這類綜合內容平臺的地位。

這對蜻蜓FM而言是一個壞消息。

移動音頻身處窄眾賽道,這也意味著市場留給行業老二的機會並不多,特別是當蜻蜓FM與喜馬拉雅在功能、設計上高度相似時,其自身更難從第二梯隊中殺出重圍。

窄眾突圍

身處窄眾賽道,音頻平臺依然想做寬商業模式,擴張版權、內容付費的邊界,例如喜馬拉雅就在2018年將「123知識狂歡節」更名為「123狂歡節」,並上線了大量文娛向的廣播劇、明星節目,內容定位逐漸多元化。

窄門裡做「寬生意」,這條道路並不簡單。

音頻平臺要做綜合內容,燒錢在所難免。要知道《三體》廣播劇的總投入就達千萬元,而熱門付費IP《郭論》的版權採購費用就高達2000萬元。

高投入之下,平臺卻未見高回報。蜻蜓FM內部員工曾透露,平臺每年購買高曉松相關內容的投入達數千萬元,推廣費用也達數千萬元,但銷售收益不到成本的1/4。

對此,地歌網向蜻蜓FM求證後得知:高曉松的《矮大緊指北》和《曉年鑑》售價均為200元,矮大緊指北上線首月銷量即破10萬,曉年鑑年銷售量為19.5萬,若以每檔節目平均4000萬元的收益,銷售收益遠高於成本的1/4。

與此同時,燒錢投入的惡循環正影響著平臺收入。

據2017年的公開數據顯示,蜻蜓FM淨虧損高達1.73億元。而已經上市的荔枝,受主播高額分成成本的影響,其2019年前三季度淨虧損就達1.04億元。

虧損,這是三家平臺共同的心頭肉,尤其是隨著內容邊界持續擴張,高投入換不來高產出,音頻平臺的業績失血狀態也進一步加劇。

這亦是對在線音頻賽道商業模式的拷問。

目前,音頻平臺的主要變現手段來自增值服務和廣告,但規模效應不明顯,例如廣告,音頻內容的廣告展示位、轉化率都明顯弱於視頻內容,尤其當行業身處寒冬,廣告主不會將資源集中於投入產出比較低的場景。

廣告之外,內容付費已經成為音頻平臺的重要收入源,蜻蜓FM就曾在2018年官宣其內容付費收入佔比已超50%,但在高成本投入之下,付費收入還難以支撐起平臺盈利。

另外,音頻內容的受眾面窄,國民的正版付費意識本就不高,再加之音頻行業缺乏類似抖音「海草舞」這樣的爆款內容,用戶對音頻的消費需求仍未被激活。

蜻蜓FM副總裁郭嘉也表示,「內容創業者變現最容易的平臺是微博和微信,其次是視頻。和這兩個比,音頻在變現能力上是有差距的。音頻的體量要小得多,節目和粉絲之間的緊密度也沒有視頻直播那麼直接。」

音頻付費的變現路並不好走。

顯然,當消費網際網路的紅利見頂,各家內容平臺的TO C收入都將觸及天花板,而內容版權成本也是水漲船高,變現困境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正降臨到音頻平臺的頭上。

重重挑戰下,蜻蜓FM又何尋未來發展動能?

首先,蜻蜓FM如今與百度、小米等均有合作,被巨頭「收編」似乎是一條可行路徑,屆時蜻蜓FM在流量獲取、內容擴張上都會得到強手助力。

不過,於巨頭而言,語音內容在以智能硬體為主入口的家庭場景中確有重要作用,但一方面,巨頭需要在內容端實現廣覆蓋,百度因此還與喜馬拉雅、凱叔講故事、網易雲音樂等聲音平臺達成合作,一個蜻蜓FM顯然「吃不飽」。

另一方面,巨頭不僅需要內容,更需要技術突破,最典型的場景就是用戶與硬體進行智能語音交互,這與平臺的AI、NLP(自然語言學習)等技術能力高度相關。

顯然,蜻蜓FM想抱巨頭大腿並不容易。

其次,在商業化層面,TO C收入不力,轉攻TO B收入或將為蜻蜓FM打開新局面。如前所述,蜻蜓FM的內容已經分發到上千款智能硬體產品中,全場景月活用戶已達1.3億。

未來,蜻蜓FM可與硬體產商聯合,針對不同場景、不同使用人群推出定製化內容,並內置到智能音箱等各類硬體中,例如針對不同學齡兒童打造成長性音頻課程、針對方言人群打造專屬語音模塊和方言節目。

隨著內容的豐富,智能硬體也將拓展在不同場景中的使用範圍,而蜻蜓FM也能通過場景定製內容向B端收費,甚至從智能硬體的C端銷售中抽取會員分成。

TO B業務路漫漫,蜻蜓FM還得繼續探索。

回歸到行業層面,移動音頻身處窄眾賽道,平臺想做大,必然逃不開高投入和長期虧損的陷阱,而平臺要做小,若市場需求不變,留給二號玩家的生存空間不會太多。

因此,一輪戰略融資過後,蜻蜓FM實現突圍的難度並未減少,當外部競對逐漸羽翼豐滿時,蜻蜓FM還得在內容端快馬加鞭,從精品化走向細分化,滿足用戶長尾需求;在戰略層面探索新的變現方式,突破商業化天花板。

堅持內容與戰略雙突圍,蜻蜓FM的未來才更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音頻即將進入4.0時代 蜻蜓FM宣布與SMG打造「聲音計劃」!
    10月30日報導稱,SMG與蜻蜓FM達成戰略合作,普陀區人民政府、上海廣播、阿基米德、蜻蜓FM將共同打造和推動落實「聲音計劃」項目,將在聲音產品版權、內容產品合作、主播孵化等方面發力。蜻蜓FM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強表示,下一階段,音頻的滲透率有機會達到視頻、文字同樣的級別,音頻即將進入4.0時代。近些年,廣闊的發展前景與龐大的市場規模吸引不少玩家進入在線音頻領域「淘金」,但是經過幾年的廝殺之後,如今在線音頻市場基本已經形成以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三強爭霸的格局。
  • 紅蜻蜓董事長錢金波:2020年線上銷售要達到50% 政府需引領行業突圍
    他建議,無論是在哪個區域還是哪座城市,政府一定要引領行業突圍。線上線下融合是趨勢錢金波第一次走進直播間,開啟直播帶貨始於今年3月8日,彼時受疫情影響,紅蜻蜓4000家線下門店處於關閉狀態。作為紅蜻蜓的創始人,錢金波領銜開啟線上銷售模式,拯救企業。
  • 「蜻蜓FM」11月榜單發布,《蔣勳細說紅樓夢》問鼎熱銷榜冠軍!
    《童林後傳》拿下;4、《袁闊成:三國演義》排行熱播榜第一。即使發展到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蜻蜓FM用戶還是最愛《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在這次的蜻蜓FM11月榜單中,名著題材依舊錶現亮眼,拿下四大榜單的兩大冠軍。
  • 嚴防蚊媒病毒,俏蜻蜓植物驅蚊止癢產品上線小米有品
    該如何防範這些蚊媒病毒,有效降低感染概率?夏天即將到來,俏蜻蜓作為居家外出的防蚊衛士,在小米有品上線了三款驅蚊止癢新品:植物驅蚊扣、植物驅蚊貼與植物清涼舒緩棒。採用天然植物配方驅蚊,無化學驅蚊胺添加成分,帶來安全健康的驅蚊體驗,能有效防範蚊蟲叮咬,降低感染蚊媒病毒的概率。
  • 百度Apollo智能車聯、中文在線齊聚蜻蜓FM音頻論壇,共同探討全場景...
    作為國內在線音頻市場的領先平臺,蜻蜓FM邀請鄭州人民廣播電臺、百度Apollo智能車聯、中文在線、小米小愛同學等數十家廣播電臺、智能硬體和內容創作領域的百餘位嘉賓來到現場,緊扣「視聽賦能」這一大趨勢,探討當下網絡音頻全場景生態布局的新進程,及生態賦能下內容創作的發展方向。
  • 產品分析 | 蜻蜓FM,更多的世界用聽的
    根據數據分析可得:荔枝FM 的用戶每天打開產品的次數以及使用時長都是最高的,所以荔枝FM的用戶活躍度最高;蜻蜓FM的次月留存率最高,也就是表明蜻蜓FM的用戶粘性很高。喜馬拉雅和蜻蜓FM在硬體和系統分發上有相應的推廣形式,其他兩款沒有。3.4 蜻蜓FM的發展方向根據音頻行業的市場情況以及與同類產品的對比,蜻蜓FM可以向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 蜻蜓FM副總裁朱峰:5G時代,萬物有聲
    記者 | 王付嬌在2019年China Joy開幕第一天的主會場論壇上,蜻蜓FM副總裁朱峰發表了他對5G時代音頻內容的看法。朱峰認為,高度細分的場景很可能需要參與者靜下心來,去分析和把握各個場景間細微差別,才能發現最有效的服務方式。
  • 蜻蜓FM「閩南文化音頻內容製作中心」落地廈門
    12月3日,「2020短視頻大會」於廈門舉辦,作為國內在線音頻的頭部品牌,蜻蜓FM受邀參與了這場智能視聽產業的盛會。蜻蜓FM在廈門打造「閩南文化音頻內容製作中心」本次大會上,蜻蜓FM就「閩南文化音頻內容製作中心」項目進行戰略合作籤約,計劃在廈門智能視聽產業基地掛牌成立閩南文化音頻內容製作中心。
  • 蜻蜓FM副總裁朱峰:萬物互聯時代,如何打造正向良性的音頻生態
    峰會上,蜻蜓FM副總裁朱峰以《5G時代,萬物有聲》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5G即將到來,影響著各行各業,曾借網際網路東風迎來新生的網絡音頻,也悄然從內容領域的配角地位,逐漸站到舞臺中央。新技術將賦予網絡音頻行業嶄新的能力和變化,5G時代下,音頻產業蘊藏著哪些機遇?在朱峰看來,這個時代,音頻很有可能借著這個風口站到舞臺的中央,成為新的主角。
  • 小米雜貨鋪出品 俏蜻蜓防蚊驅蚊套裝讓你輕鬆過夏日
    夏天到了最討厭就是可惡的蚊蟲,為了讓自己輕鬆過夏天,這一次我特別在網絡商城裡需找防蚊驅蚊的產品,沒有想到最後在小米商品裡找到同一品牌不同用法的幾樣產品,由於產品單價都不算太高,我就一把全拿下來,打算用這幾個產品好好的過一整個夏天,順便體驗一下這幾款防蚊驅蚊的產品到底有沒有這麼好的功效。
  • 銅師傅融資3.1億:凱輝基金領投 順為小米跟投
    雷帝網 樂天 8月19日報導銅師傅所屬的杭州璽匠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俞光今日宣布,璽匠文創股份完成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凱輝基金領投,光信資本、雲沐資本跟投,順為資本、小米投資以及海泉基金等A輪投資者繼續追投,總額達到3.1億元。
  • 蜻蜓是如何交配的?
    因為這種小東西和蜻蜓同屬蜻蜓目,交配的過程也很相似,所以就一起說啦。豆娘和蜻蜓主要的區別是,豆娘休息時翅膀會並在一起,而蜻蜓沒有這個技能。豆娘很小,還不如一個指頭大,而蜻蜓的體型則相當大了。在跳舞的間隙它們還會玩起空中特技,比如當母蜻蜓偶然進入一隻公蜻蜓的領地時,公蜻蜓會立馬攔住它。在它的身旁飛上飛下,翻滾著飛,倒著飛,低空掠過水麵飛行,反正各種飛。如果母蜻蜓覺得,哇,這哥們真會飛!  母蜻蜓肯定都是選擇最強力的蜻蜓戰士去交配,不過也許有的母蜻蜓口味獨特?
  • 刷新紅蜻蜓
    這是一家成立僅3個月的MCN機構,由紅蜻蜓集團控股。錢帆如何刷新紅蜻蜓?可以從大黃蜂的創立講起。一條新路「寶貝越來越好,花錢越來越少!」7月18日晚上8點,抖音直播間裡來了Angelababy。她的直播場地就搭建在紅蜻蜓位於上海的辦公區內,這場直播的背後MCN新秀大黃蜂首次亮相。
  • PUBG天命杯:4AM再次使出祭天戰術,PeRo拿下突圍賽最後一雞
    虎牙天命杯突圍賽終於迎來了最後兩場的比賽,不知道在這兩場比賽過後是前面的戰隊穩住排位還是後面的戰鬥絕地翻盤晉級決賽,讓我們一起期待吧。第6場:PeRo拿下突圍賽最後一雞最後一天的比賽4AM直接使出傳統藝能先掉一人,但這一次祭天的不是韋神而是112,不知道112被淘汰之後其他三人的「功力」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 紅蜻蜓創始人錢金波:實際上我只是個「演員」
    上海市浙江商會執行副會長,紅蜻蜓創始人、董事長錢金波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每個月,他都會參加一次直播活動,2020年和2021年,紅蜻蜓要實現線上銷售達到50%的規模,「線上線下的融合已經不是願意不願意的問題了,而是一個趨勢,關鍵是準備得早還是不早。」 錢金波表示,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有目共睹。他建議,無論是在哪個區域還是哪座城市,政府一定要引領行業突圍。
  • 《倩女幽魂》手遊坐騎竹蜻蜓如何獲取 坐騎竹蜻蜓的獲取方法分享
    導 讀 在倩女幽魂手遊中,將會更新出新的坐騎竹蜻蜓,這款坐騎是按照兒童節為主題打造的,所以樣子非常的有趣
  •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音頻平臺評測:想成為主播應該怎麼選?
    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等音頻平臺,以及酷我、網易雲等音樂平臺,都有不少音頻主播。如何選擇一個長期耕耘的音頻平臺?平臺流量、內容版權、扶持力度等需要結合起來看。1、變現能力做網紅主播,希望被聽眾認可的同時,更需要穩定的收入來「填飽肚子」,所以變現方式是重要的一點。
  • 多年曆練成就《細說莊子》,蔣勳攜新作登陸蜻蜓FM423聽書節
    423聽書節期間,蔣勳的新節目《蔣勳細說莊子》作為重磅IP領銜上線蜻蜓FM。  之所以出品這個節目,是因為莊子與蔣勳「淵源頗深」。在蔣勳初來大陸的時候,除了《紅樓夢》,講的最多的就是《莊子》。而今,幾十年的人生歷練與打磨使得已經古稀之年的他對《莊子》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想法。
  • 如何看待小米或增發超240億港元?
    原標題:如何看待小米或增發超240億港元? 來源:富途資訊12月1日,據媒體報導,小米集團擬以先舊後新的方式配售10億股股票,價格區間為23.7-24.5港元/股。按今日收盤價26.15港元計算,此次配股價折讓約6.3%至9.3%。
  • 一鍵止癢很神奇 俏蜻蜓紅外脈衝止癢棒上線小米有品眾籌3天突破300萬
    4月4日上午10點,俏蜻蜓紅外脈衝止癢棒在小米有品眾籌上線,眾籌價69元。憑藉其一貫的小米簡約風設計與神奇的止癢黑科技,截止目前眾籌3天支持人數已破44000人,銷量已突破了300萬。與花露水、止癢水等市面上傳統的止癢產品不同,俏蜻蜓紅外脈衝止癢棒模擬被蚊蟲叮咬後人體免疫反應,通過紅外脈衝技術和溫度能夠幫助人體加快分解蚊蟲唾液中引起瘙癢的物質,一鍵物理止癢,帶來舒適便捷的全新止癢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