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發《財經》
文 | 邵宇 陳達飛(邵宇為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陳達飛為東方證券宏觀研究員,財富研究中心 & 博士後工作站 執行主管;)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被認為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以來人類遭遇的最為嚴重的流行病,它是理解2020年全球宏觀經濟走勢的主線。當下,由於疫情仍在擴散中,歐洲疫情反覆,全球疫情第四波(美國第三波)擴散的高潮尚未到來,疫苗可行性尚在評估過程中,部分國家防控措施有所加強,社交隔離重啟。所以,復工復產仍然是觀察2021年全球宏觀經濟走勢的關鍵詞。新冠大流行產生的中長期影響也值得關注。
全球疫情擴散的第四波峰值尚未來臨
至2020年12月9日,全球已有接近7,000萬人確診,佔總人口的比例為1%;累計死亡病例150萬,粗死亡率2.15%(累計死亡病例/累計確診病例);從新增確診病例維度看,全球新冠肺炎的擴散共出現了4波:第一波的高峰位於2月中旬,以中國、日本、韓國為重點區域;第二波的起點是3月中旬,峰值出現在4月中旬,並延續至5月中旬。亞洲的伊朗,歐洲的義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和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是重點國家。5月上旬開始,南美洲的巴西,南亞的印度開始成為新增確診病例的重要來源地;第三波的起點為5月中下旬,高點出現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歐洲疫情明顯好轉,美國出現第二波,持續時間長於第一波。印度呈單峰狀,從8月中旬開始超過美國,成為新增確診最主要來源。巴西的第一個峰值出現在7月底,新增確診病例數從未超過美國;第四波的起點為10月初,歐洲和美洲是重點區域,其中,義大利、德國、法國、巴西均出現了第二波擴散,美國則是第三波。其中,歐洲的第二波高點約8倍於第一波,但已於11月上旬出現向下的拐點。
圖1: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的軌跡:第四波的峰值尚未來臨
數據來源:WIND,東方證券
圖2: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的軌跡:新增死亡病例
數據來源:WIND,東方證券
美國疫情擴散何時休?
當前,美國是全球新增確診病例的最主要貢獻者,截至目前,佔比約35%。當地時間12月7日,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表示,近期接連不斷的節假日將對疫情造成疊加影響。隨著聖誕節的到來,疫情形勢將進一步惡化,預計明年一月中旬,美國將迎來最黑暗時刻。前美國藥監局專員斯科特·戈特利布告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未來6個星期,美國疫情前景黯淡,到今年年底,疫情可能會造成35萬人死亡;明年1月底,這一數字將突破40萬。
美國仍將是影響全球疫情擴散軌跡的最主要力量,但是,有兩個樂觀因素或使得第三波成為美國的最後一波。樂觀因素一是疫苗,強生、輝瑞等製藥公司研發的疫苗已經進入三期臨床實驗,目前有效率在90-95%之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12月8日發布報告稱,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和美國輝瑞製藥合作開發的新冠疫苗符合FDA規定的緊急使用授權的標準。一般認為,2021年上半年應可大幅推廣疫苗的使用,但對於分發流程、資金支持等,仍在研究階段。
另一樂觀因素是,當選總統拜登承諾,上任後100天內扭轉美國疫情擴散局勢,並且,承諾可信度較高。拜登在任職副總統時期,有過成功抗擊伊波拉病毒的經驗。競選期間,拜登就已經成立了抗擊疫情工作小組,由專家和可能在政府中發揮領導作用的人組成。他們並不主張重新回到封鎖狀態,但主張在安全的前提下重新打開(reopen),主要舉措包括:擴大檢測和追蹤範圍;強制佩戴口罩;免費發放疫苗等。這些行動都需要國會批准物資,但從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納爾的發言來看,這是兩黨的共識。麥康納爾表示,他希望在國會通過新的COVID-19救助措施。該措施包含了支持小企業、學校和醫院的資金。他還表示州和地方政府的資金——這是民主黨的一個主要優先事項——也可以包括在內,以及可能需要更多的資金用於測試、治療以及疫苗的開發和分發。兩黨都認可,不完全消滅病毒,經濟不可能真正復甦。
圖3:全球服務業復甦進程:以餐飲服務業為例
數據來源:CEIC,東方證券
針對美國新冠疫情擴散和死亡率分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相比於一個州的老年居民比例、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口比例、經濟的健康狀況或醫院重症監護病床的供應等指標,對疫情擴散差異最有解釋力的指標是政治因素——州長是共和黨人還是民主黨人。醫學上已有共識,佩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止病毒擴散的途徑。美國有17個州不要求居民在出門時戴口罩,除了夏威夷以外,其他州的州長都是共和黨人。在33個要求戴口罩的州中,州長為共和黨的州比州長為民主黨的州平均晚30天實施這類規定。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家克里斯多福·阿道夫(Christopher Adolph)說,研究結果反映出疫情防控政策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這與川普釋放出的混淆信號有密切關係。拜登上臺後,隨著抗疫政策的轉變,第三波擴散進程會受到抑制。拜登政府大概率會重返WHO,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成員國協調共同抗疫工作內容,全球在這一領域內的合作,例如疫苗、藥物、醫療物資供應鏈應當會遠比川普時代更具建設性。
樂觀情況下,隨著美國疫情於2021年1季度出現拐點,全球新增確診病例的峰值也會隨之出現,其後便進入到「出清」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復工復產的進程也將重啟,這對於全球經濟復甦、中國的出口和各國財政、貨幣政策都有重要啟示。疫情雖然會成為歷史,但其影響卻是深遠的。它加速了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各國政府應對疫情所採取的政策雖然是短期的,但卻需要在中長期進行消化,本次衝擊和應對方案的特殊性也將使得經濟金融表現出與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不一樣的特徵。就美國而言,拜登上臺後,憑藉著新冠疫情產生的認知衝擊,兩黨更有可能在醫療服務體系改革方面取得共識,製造業產業鏈,尤其是醫療行業的產業鏈的完整性仍將是下一屆白宮的優先事項。
疫情啟示錄:十四個趨勢
怎樣看待疫後世界?樂觀派認為疫情遲終究會消失。例如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雖然造成當時全球1/3-2/3人口感染,5000萬人死亡,但最終三年時間便銷聲匿跡。沒有改變20世紀初的世界發展動能,人口繼續增長,經濟和市場迅速修復,城市化和新技術革命把全球經濟推向新的增長高峰。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每次大型疫情或者是病毒暴發都會帶來世界歷史的轉折並對未來趨勢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中世紀橫掃歐洲的黑死病(鼠疫),源於草原部族西侵,歐洲喪失了近1/3的人口,隨後歐洲開始了文藝復興以及資本主義萌芽。從某種意義上說,疫情通過減少人口的方式推動了一系列旨在提升效率、節省人工的重大發明,以致引發工業革命,從而實現西方資本主義崛起。黑死病後的歐洲,猶如人生頓悟高歌猛進,獲得工業革命1.0動能後,開始向美洲和全球挺進,憑藉的不僅有槍炮、鋼鐵還有細菌(天花)。這些疾病第一次來到美洲,對原住民進行了一次定向的人類清除。長期生活在無菌環境中,美洲土著人群完全無法抵禦歐洲先進文明、武器和細菌的碾壓,看不見摸不著的微小病菌再一次改變了美洲乃至全球歷史的進程,極大的推動了我所定義的全球化1.0大航海時代,西方開始持續領先並統治整個世界。是的,疫情終究會結束,但也正在給世界帶來巨變,我們正處於下一次重大變化的歷史關口。疫情在政治、經濟、社會、全球化、地緣政治以及文化思潮方面都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我們總結成14種趨勢,這是未來任何決策的重要背景或者基準。
第一,政治的民粹化、極端化和強人化。歐美兩極政治、否定政治、社會分化日益明顯,政治光譜不論向左還是向右最終都在極端化上形成閉環,這個閉環不利於人們尋求妥協與和解進而達成共識;
第二,社會思潮也會保守化、狹隘化和仇外化。更多地指責他者和外來移民,而不是檢討自身,將內部矛盾外部化。這種政治操作相對簡單也更加政治正確,但必然會對全球化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從英國脫歐到川普主義崛起,歐盟、特別是美國的移民政策已經顯露了出仇外趨勢,而疫情的擴散更會加強和惡化這種影響,是不同國家、不同方式的抗疫敘事一度被意識形態化和民粹化。這次抗疫中,東亞文明強調以人為本,個人服從大局,採用強有力的方式進行社交疏離和隔離收治,應收應治盡收盡治,消滅新增嚴控疫情。以短期較大的經濟成本為代價,來保護人民身體健康和實現中長期經濟恢復。其本質邏輯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生命高於金錢。反觀西方的抗疫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想,力圖實現所謂的群體免疫,拒絕叫停經濟,甚至拒絕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它的進化論觀點也可以概括為——金錢高於生命。人們拋棄了科學精神,所以疫情還在一輪一輪高速進展,死亡人數仍在不斷增加,而高度政治化、民粹化的敘事最終可能相當醜陋且遺毒無窮。
第三,經濟和社會方面,首先是財政的債務化和貨幣化。大量抗疫財政支出形成赤字,使得大部分國家的債務水平不斷上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槓桿率都創下歷史新高,到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整體債務與GDP的比值已達到245%,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215%。而這種規模的債務只有通過貨幣發行的方式進行彌補,才有可能得以維持。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經濟體的債務貨幣化已經非常普遍。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中國版本的現代貨幣理論的應用也開始出現,即通過政策性機構購買特定資產,再由央行對這部分資產提供相應的流動性支持。在目前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修復緩慢的情況下,各個國家或遲或早都將會動用財政債務化以及債務貨幣化的方法。
圖4:公眾持有的美國聯邦政府債務比例將在2021年超過二戰,利息將成主要增量
數據:CBO,CEIC,東方證券
第四,巨大的流動性釋放,必然會助推資產(價格)的泡沫化和投機化,這也使得金融市場的波動變得尤為劇烈,來自於地產和股權的金融周期益發明顯。全球最堅硬的泡沫之一——美國股市(特別是科技股)——的繁榮已經持續了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雖然出現過短暫回調,但在流動性的衝刷下始終安然度過。今年疫情本會形成一次局部出清,對泡沫有消脹作用,但美聯儲和全球央行的聯合行動,使得美股泡沫化趨勢不但沒有停止反而得到了加強。在2020年2-3季度,全球流動性供應甚至超過過往十年的總和,美國的M2增速達到創紀錄的25%,風險資產價格在經濟極度低迷的情況下被推向歷史高位。音樂不停,狂歡不止,這種狀況以什麼方式結束,在什麼時點結束,幾乎是完全不可控的。
圖: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與美股走勢
數據來源:FED,WIND,東方證券
第五,全球的經濟增長將出現停滯化和分化。中國是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大型經濟體,而全球其他主要大型經濟體均為負增長。如果疫情持續更久,這種分化的格局以及全球增長放緩甚至停滯數年的趨勢還會繼續延展。
第六,失業會擴大化、長期化和結構化。以服務業為重心的發達經濟體,包括一些超大型城市,因經濟停擺導致失業擴大的現象將會更為顯著。失業擴大還受到技術替代的影響,疫情中企業會試圖尋找更多的取代人工的方法,例如工作線上網絡化、機器人或者自動化等。因此失業人口持續存在和擴大可能也將是後疫情時代的長期現象。
第七,相應地,在產業和行業方面的趨勢就是集中化、寡頭化、智能化和線上化。在這次疫情中獲益的主要是線上的寡頭平臺型企業,可以明確感受到,疫情衝擊下中小企業受到了更大負面衝擊,它們可能會消失,也可能會被收購,進入超大型企業、寡頭企業的供應鏈中,行業集中度隨之提高。領先企業將更多地嘗試智能化和線上化模式,替代部分線下和傳統的經營模式以進行產業升級,這些趨勢在大型企業中已經全面體現出來。這或將引發整個行業新一輪的洗牌,而中小企業除非附著在頭部企業的產業鏈條上,否則發展的空間可能將更顯得逼仄。本次疫情中全球科技巨頭的市值創下了歷史新高,這是一種典型的戴維斯雙擊,即市場份額上升(替代了線下和中小企業)帶來盈利上升,流動性充沛帶來估值提升,從而形成了雙重利好。
第八,而與此同時,社會階層的貧富分化將加劇,導致兩級化、激進化和衝突化。美國2020年種族騷亂背後的根源是不同階層生存條件的巨大反差。如果不能迅速扭轉這種局面,就將看到未來衝突會變得更加殘酷和頻繁。疫情後整個社會會因巨大的流動性投放,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除非採用左翼進步主義的基本收入保障(UBI)方案以及高累進度的財產稅制,否則難以得到明顯改善,而這又會遭遇到既得利益團體的強力狙擊。如果這種改進在未來不可期,那麼人群、種群、階層的兩極化、激進化、衝突化則無法避免,甚至可能會動搖政體、分裂社會,在未來持續衝擊全球社會治理結構的穩定性。
第九,全球化方面,毫無疑問本次疫情加劇了全球化的停滯甚至是逆轉。未來的全球化可能將展現出一副完全不同的面貌。大國競爭日益變得白熱化、全面化、冷戰化(不排除熱戰),未來的世界格局與過去40年經歷的全球化甜蜜時光會有很大不同。大國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在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類似於新冷戰的趨勢正在形成,需要卓越的智慧和勇氣才能緩和目前的困境,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大國競爭都會成為所有重要決策的背景,必須學會適應與之共存。這些競爭和爭奪會圍繞在資本、技術、金融、地緣和治理等主要方面。
圖4:1913和2008是兩次全球化黃金時代的終結
數據:1827-1949的數據來自Klasing and Milionis, 2014;1950-2017年的數據來自Penn World Tables 9.0;2018和2018年數據來自IMF;東方證券
第十,由此,跨國公司的供應鏈可能會區域化、內捲化和近岸化。在疫情前全球範圍的資源優化配置下,中國取得跨國資本的青睞成為世界工廠,但疫情凸顯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因而疫情後跨國公司部署在中國的產業鏈,可能將有一部分會被分散至其他地區,特別是離產品的終端銷售市場比較近的區域,會形成三個大型供應鏈中心——北美、亞洲、歐洲。未來產業鏈大概率會布局在距離主要消費市場較近的區位,而不會進行更遠的部署,這就是近岸化。
我們擔心的是C+1型產業鏈部署,C代表中國,也就是可能會有部分產業鏈在其他區域中心形成近岸化備份,特別是敏感商品的產能,比如醫療物資。為歐洲市場生產就將產能部署在東歐;為北美市場生產就將產能部署在墨西哥。這顯然會對中國的就業和產業鏈完整性形成擠壓。理想的狀態是1-A型產業鏈部署,即除美國以外,全球部署形成一個統一的產業鏈。而美國地區則形成局部性的上下遊產業鏈,服務於美國的終端消費市場(這當然取決於美國優先的川普主義遺產的強度和殘留度),而其他地區則與原先相同,布局並形成全球一體化的供應鏈,這是在最悲觀和最樂觀的情況之間尋找到的一條較為現實的路徑。如果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面賦予更大力度,特別是通過RCEP、中日韓自貿區、中歐自貿區、CPTPP等途徑採取更多開放措施,那麼除美國以外的全球其他國家的產能布局仍然可能進行最優化,即將主要產能布局在中國,而非做大量遷移,中國進一步開放升級的目標也能夠得以實現。目前談判中的中歐BIT,按照議程預計即將形成雛形;RCEP已獲得全面通過;中國也表示樂於參與CPTPP談判。中國如果能在這些貿易協定中取得類似於「三零」(零關稅、零補貼、零準入壁壘)的成果,那麼多邊化、全球化的空間就可以再度打開,這才是未來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尤其是跨境服務貿易,如果海外優質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服務業資源能夠進入國內市場,那也將起到如同中國加入WTO後製造業持續升級、由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的良好效果。
第十一,大國競爭的最核心部分一定是技術創新,現在的創新(5G、衛星導航等)已經具有明顯的政治化、集團化、甚至是武器化趨勢,將可能會形成不同的技術路線以及相應的體系分割。為什麼5G技術是兵家必爭之地?5G表面上看不過是手機從1G-5G的傳輸速度的不斷增長,讓下載更快,通訊更加流暢。但它更可能是未來連接全球數百億個智能元器件(物聯網+網際網路)的中樞神經系統。誰對這個中樞神經系統制定更多的標準,有更大的控制力,自然在未來的競爭中就能獲得更多的壓倒性的優勢。這種競爭是難以調和的,可能會出現一個世界兩個或者多個系統的格局,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4種解決方案就是一個再明確不過的案例。
第十二,貨幣方面,優勢貨幣特權濫用,未來貨幣競爭出現出割裂化、武器化、競爭化趨勢。一方面美元在這次抗疫過程中,享受了至高無上的霸權,向全球輸出過度的流動性。美元指數貶值下行會對全球資源進行掠奪式收割,這種特權在未來是否繼續得到全球認可是存疑的,如果美元失去它的特權地位,必然會引發更為劇烈的風險釋放。另外一方面,美國動用包括SWIFT系統在內的一系列美元體系基礎設施和工具,對某些經濟實體和個人進行定向制裁,切斷他們與全球美元經濟的交流。這引發了市場參與者的深度不安與不適,因此歐洲也在嘗試建立非美元的清算系統,來抵抗美元霸權。一些國家則嘗試以非美元貨幣對各種大宗原材料進行定價,從而分享石油美元和大宗商品美元的過度特權,這會使得整個全球貨幣體系變得更具有競爭性、割裂化甚至武器化。不出意外的話,數字貨幣也將很快加入這場競賽。
第十三,此外,疫情後的世界大概率將伴隨著地緣風險的不斷上升,出現暴力化和顯著化趨勢。疫情導致的經濟停滯、交往阻斷和人員傷亡都惡化了每個經濟體內的治理結構,內部壓力外部釋放成為一種政治正確的選擇。我們看到在外高加索、中東宗教國家、亞洲大國邊境、西太平洋島鏈等地區都有衝突的火花不斷閃現,各國在強化自身的軍事能力、投射能力的投資和儲備,這並非好的兆頭。
第十四,二戰後以美國為核心建立的各類國際組織(如WTO、WHO、IMF、聯合國等)構成了當下全球治理的主要部分,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本質上它為全球提供了公共物品和服務。但隨著美國不斷「退群」或者進行更多規則重塑以對抗某些經濟體,全球治理日益變得分崩離析,碎片化、離群化和修正化。眾多的全球性事件,例如疫情防控、應對氣候變化、打擊恐怖主義、推動包容性增長等,都需要全球國家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更需要主導者振臂一呼來完善和升級全球治理體系,而不是粗暴地推倒重來。國際社會正在尋找新的國際組織、朋友圈和治理思想,是更緊密地形成命運共同體,還是聽憑某些國家利益優先,做利益切割,將影響未來全球治理的有效性。
回想WWII,戰火燃遍全球,只有美洲光榮孤立,成為民主世界的兵工廠,憑藉大反攻獲取勝利果實,締造戰後國際秩序和治理系統,領導全球化3.0並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繁榮。這次疫情可以視為WWIII——人類VS病毒,戰火同樣燃遍全球,東亞儒家文明經濟圈注重隔離、社會穩定,啟動內循環格局,經濟相對安全,並輸送物資資源給其他戰區幫助抗疫。這一敘事如何表述將決定此後十年國際政治衝突、競爭還是合作的大趨勢以及全球化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