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買,但要對自己有正確評估,躺著賺錢是不可能了

2020-12-13 知識廚子

近日銀行理財能不能買上了熱搜,因為很多人發現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好像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賺不賠了。覺得可能被坑了,所以才發出這樣的疑問。相信也是很多人有了這樣的遭遇,引起共鳴導致上了熱搜。

打破剛性兌付

從17年11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的第十八條的內容描述來看,理財產品將不具有剛性兌付的可能。在以往的理財產品中,大多數能盈利的情況下是沒問題。很多沒有盈利的,只要銀行有實力,也會通過自己的辦法進行補足收益。這樣就造成了,大家都以為買的理財產品都是只賺不賠的。而且唯一的缺點就是,利息不太高,卻又好過銀行定期的錯覺。這也是引發大家討論原因,畢竟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從來沒遇到賠過的時候。

但是,從這個意見稿中可以看出,以後再買理財產品,收益賠賺,都需要自己承擔後果。銀行不會再給兜底,對於不能承擔風險的人,建議還是選擇定期存款。

理財產品能買

我覺得對於有風險承受能力的人,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可以購買的,畢竟理財也是一種投資,投資就是有賺有賠。世上確實沒有,投資之後啥都不管,躺著就賺錢的好事。所以理財產品如果個人認知和風險掌控能力都過關,還是可以買的。因為你能承受不賺錢的結果,更不會因為理財不賺錢,就去找人給你做主。

哪些人不能買

對於風險承受能力差的人,不建議購買。這樣可能還不如你在銀行存定期收穫的高,而且你也無法接受不賺錢的事實。還有一些人對理財產品的本質不了解的,只是知道理財可以躺著賺,而且覺得比定期利息高的人,確實也不適合。因為從目前的規定來看,理財產品不僅可能不賺錢,還可能會賠錢。

還有就是不能識別真假的人不要買,網上報導太多的人,在一些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到期之後發現,無論是買的理財產品,還是接待人員都是假的,而銀行說自己不知情的。如果不能識別出來銀行以及辦理理財人員的真假,不要購買。

簡單來說,即便是大銀行,裡面的理財產品和接待人員,都有可能出現造假的情況,所以確實不好給建議怎麼識別,這只能看你自己的運氣了。

理財的本質

在我看來,銀行的理財產品,其實就是將我們手裡的錢收上去,他們通過自己的資源和渠道,進行貸款或者投資處置的安排,到了期限之後,他們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差價就是我們理財產品賺到的收益。在這個過程中,銀行本身不花一分錢,其實只是一個金融掮客。

理財無法財務自由

大多數人之所以喜歡理財產品,就是覺得一來自己沒有足夠的資源對接。二來收回資金時候,沒有銀行那麼大的團隊完成催收。所以就喜歡交給銀行去打理,這本身沒有錯。但是,確實無法實現財務自由。

很多人都說自己理財實現了財務自由,一開始我也是相信的,後來自己實踐一段時間後,加上各種觀察了解,我才知道。他們所謂的理財實現財務自由,都是自己的收入源源不斷,以致於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後的利息,超過了自己日常開銷。加上理財的好習慣,可以說實現了財務自由。

寫在最後

如果我們只是看到理財能實現財務自由,那麼我們確實真的斷章取義了,我們要看到理財之前,還是有足夠的財務收益支撐為前提的。對於普通人,理財只能是讓自己手中的錢,在通脹壓力下,貶值慢點。要想真正過上好日子,還是需要努力奮鬥,讓自己的收入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才行。

相關焦點

  • 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虧損了,銀行是否有責任?
    大家好,我是天下誰能不識君,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我們來聊聊如果在銀行購買了理財產品或者基金,保險之類的發生了虧損,銀行是否有責任?不知道你們是否聽過以下幾句話:理財非存款,購買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心酸吶: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 爆虧80%
    有位農村老人,近70歲了,2020年3月底買了5000多桶原油寶,一直堅信油價會漲上去。 可等到4月21日凌晨,銀行給他發了平倉的簡訊,虧了90多萬,可能還要再賠銀行133萬! 哪怕按現在的賠償結果,自擔80%的巨額虧損,你讓老人家怎麼承受啊?
  • 理財產品是什麼?銀行的影子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資管行業的重要參與者,一直備受關注。在《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實施2年後,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在延續銀行理財此前銷售要求的基礎上,對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銷售做出進一步明確。
  • 這10個理財行為,快點停止吧!我來教你正確理財!
    工作之後有收入了,很多人都開始學著理財。初入理財市場,這幾點大家一定要記住! 1.存款經常見底,但還不肯提前做預算 正確做法:從月初就開始制定消費計劃。交通、吃飯、淘寶、娛樂分別控制在多少錢。
  • 特別策劃:2011家庭理財年報|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_網易新聞
    每月收入4000元如何理財 用錢需節流切忌月光光招商銀行東莞分行陳俏君分析說:「最主要的一定要節流,不改變把錢花掉的這個習慣,很難談下一步的理財。」 陳俏君建議說,洪先生養成記錄日常消費流水帳的習慣,有助於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資金去向,從而約束自己哪些消費是可以省略的。
  • 銀行理財買「對」產品更重要 保險投資要兼顧家庭風險保障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銀行領域,伴隨著資管新規「打破剛兌」的靴子落地,理財市場發生著巨大變化。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加速,收益波動或將成為常態,很難再有「穩穩的幸福」;另一方面,現金管理類產品,得益於較高收益和資金靈活性特點,正悄悄替代餘額寶等網際網路「寶寶」產品。
  • 每月結餘1000元,買什麼理財產品好?
    正文共:1863字,預計閱讀時間: 5 分鐘經常有初入職場的朋友留言問:「現在收入不高,拋開其它開銷,每月只能存下1000塊,可以買什麼產品?」01、確定自己的風險承受力我們都知道,在購買理財產品前,都會做個測試,從C1-C5不等,所對應購買的金融產品風險則為R1-R5。所以,你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評估好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 各類公司的固收、類固收理財產品還能買嗎
    保本增值型資金是指國債、其他高等級債券、養老金等固收或者類固收類產品,很多人也把信託歸到這一類別裡面了。而30%的高收益型資金是指股票、基金等產品。所以很多朋友絞盡腦汁的在想這40%的固收類產品到底買什麼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弄明白固收、類固收到底包括哪些類型的產品?
  • 儲戶如何辨別銀行產品是儲蓄還是理財?
    現在儲戶去在銀行分辨所買的產品是儲蓄還是理財,其實相對是比較容易的。只要學習一下相關的基礎入門知識,那麼絕對不會弄錯了。1.2018年9月,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專門對銀行銷售理財產品進行了詳盡的規定。
  • 不會理財的人適合買什麼理財產品?
    這些問題不問,怎麼推薦合適的產品呢?從本人的從業經歷來看,受各個金融機構的KPI考核所迫,許多理財顧問常常把不合適的產品推薦給不合適的客戶。(比如說一個手握大筆閒置資金的客戶,眼裡充滿了賺錢的渴望,你就簡簡單單給他推薦餘額寶或者貨幣基金?)
  • 支付寶理財產品可靠嗎,度小滿理財銀行存款怎麼樣
    摘要:大家對支付寶並不陌生,在支付寶平臺有很多的理財產品。用戶在該平臺購買理財產品時,也需要了解這些平臺的安全性,讓自己能夠放心理財。現在有很多的理財方式,任何的投資都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性,用戶也需尋找到一些安全可靠的理財平臺,讓自己能夠安心進行投資理財,輕鬆增長自己的財富。支付寶平臺就推出了不少理財產品,用戶也非常關注這些理財產品的情況,支付寶理財產品可靠嗎?度小滿理財銀行存款怎麼樣?
  • 理財產品銷售迎新規!銀行理財子公司與代銷機構共擔銷售責任
    「《辦法》充分體現『賣者盡責』與『買者自負』的有機統一,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業務開展提供有力指導。」中銀理財表示。 上述負責人舉例說明:「《辦法》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擬銷售的理財產品要進行評級,代理銷售機構拿到產品後也要進行評級,若評級出現不一樣,則取最高的評級作為最終評級,這能從更審慎的角度來約束產品的評級。」
  • ...銀行785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銀行自斷財路後我們還能買銀行理財...
    銀行單方面終止理財產品有合法性來自於兩個方面: 一是因為有合同約定。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相信大多數人都籤有協議或者合同,而任何一款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協議中都有關於提前終止的條款,即在一定的前提下,銀行可以對理財產品進行提前終止。
  • 散莊書苑孔令飛:不會理財的人,適合買什麼理財產品?
    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如果大家手頭有一些閒錢,一定要學會理財要不然錢只會越來越貶值的。當然理財並不是說隨便把錢存在某一個地方就可以,大家一定要有一個計劃,在理財的過程當中要充分考慮收益、流動性以及安全性。那對於不會理財的人來說,如何才能購買到合適的理財產品呢?
  • 銀行理財不香了?新增規模和收益都被基金碾壓,基金更適合買嗎?
    文/龍小林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是兩種受眾面較大的理財產品。只是在規模上,銀行理財一直都力壓公募基金一頭。不過今年公募基金卻開始奮起直追,不僅在規模增長還是在收益方面,都超過了銀行理財,讓銀行理財感到了壓力。
  • 有什麼賺錢的方法?學會理財,草根也可以逆襲!
    現階段有什麼賺錢的方法?相比起其他創業手段,歸根到底,學會理財才是王道!一、為什麼要理財投資?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錢,每個人都想找到有什麼賺錢的方法。理財雖然與錢直接相關,但不代表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能進行,理財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對資產進行管理和增值的過程。
  • 銀行理財產品怎麼分類?
    買過銀行理財產品,但您真的知道銀行理財都怎麼分類的嗎?今天,生財君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可按照發行管理主體、風險評級、募集方式、產品開放形態和投資性質等進行分類。」中國銀行有關人士表示。
  • 監管劃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靠譜銷售渠道
    但誕生不足兩年,各方對於理財子公司的機構類型、產品屬性等認知較為模糊,理財子公司自身品牌的培育也需要過程。對於普通投資者,如何正確識別理財產品購買渠道、避免購買到仿冒產品?理財子公司、代理銷售機構和投資者三方的權責關係如何釐清?這些實際問題如今都將進一步明確。業內人士認為,《辦法》為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提供了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指引。
  • 招銀理財、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先後虧錢 這是怎麼了?
    新京報記者通過查詢中信銀行APP發現,該產品在6月3日產品淨值1.1458,而到了6月8日,淨值跌至1.1302,也就是3個交易日(排除周六日),產品淨值下跌了1.36%。根據產品設計,6月10日為產品的開放日,產品淨值顯示的為6月8日的價格。不過,6月11日,中信銀行APP顯示產品價格略有回升,6月9日的淨值回升至1.1350。
  • 銀行理財經理的自我修養:不是會賣理財就行,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
    我不敢一棍子打死所有的理財經理,但銀行理財經理不夠專業卻是大部分中小銀行的現實情況。這些銀行的理財經理平時的工作情況都是怎麼樣的呢?白天在單位打電話或發微信讓老客戶買上級行考核的理財或是中收較高的理財,如果有理財客戶進入網點,可以為其辦理新理財,晚上接受上級行或是合作公司的理財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