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世間再無琵琶曲,唯見妙手丹青來!

2020-12-21 雨軒舊主

近日,因病在家休養。百無聊賴之際,只有靠書架上的舊書閱讀,打發時間,慢慢等待康復!

不得不說,這些年也收藏了一些,故紙書刊,雖然,有些一直沒有閱讀,有些蒙塵。細細整理完,有黃永玉的《比我還老的老頭》,其間記述了許多逸事,以有些蕭瑟卻積極樂觀的筆法,述說往事,別有感觸!

在《大家張伯駒先生印象》中,黃老先生寫道:「四害伏法,伯駒先生及碌碌眾生得活。月入八十元與潘素夫人相依為命。某日餘攜妻兒赴西郊莫斯科餐廳小作牙祭,忽見伯駒先生蹣跚而來,孤寂索寞,坐於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湯一盆,麵包四片,菜醬小碟,黃油二小塊。先生緩慢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手巾一方,將抹上菜醬及黃油之四片麵包細心裹就,提小包自人群中緩緩隱去。餘目送莊嚴背影,不忍它移。……夫人國畫家音樂家潘素系餘同行。老人手中之麵包,即為其帶回者。情深若是,發人哀思……」

這一樣有些蕭瑟哀婉的描寫,不禁把人帶入一段曠世絕戀之中……

也許世間真的有一見鍾情,或者是冥冥之中真的有一種註定一種緣分。這當然是有一種宿命的言論,但是這種緣分經常的發生,也不一個合理科學的解釋。是啊 ……

正如張愛玲在短篇《愛》裡所說:「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

緣分就是在茫茫人海中的,一次不經意的回眸。往往就是當初的一眼就能註定一生的悲歡離合,昨天一生的相知相守。這樣差異在荒蕪的世間留下許多美麗的傳奇,不能帶來無限的溫暖,當然還有溫馨還有留戀。

就像席慕蓉在《夏夜的傳說》:「旦丁初見貝德麗彩,並不知道她從此是他詩中千年的話題,並不知道。從此只能遙遙相望,隔著幽暗的地獄也隔著天堂……」

就是這一眼,青絲華發!

張伯駒的好友孫曜東這麼回憶:「潘素女士,大家又稱她為潘妃,蘇州人,彈得一手好琵琶,曾在上海西藏路汕頭路路口『張幟迎客』。初來上海時大字認不了幾個,但人出落得秀氣,談吐不俗,受『蘇州片子』的影響,也能揮筆成畫,於是在五方雜處、無奇不有的上海灘,曾大紅大紫過……」

才子佳人,金風玉露一相逢,當然會激情四溢完全擲萬物於不顧,管他王侯富貴非翁雅意了!

孫曜東又說:「張伯駒在鹽業銀行任總稽核,實際上並不管多少事,整日埋頭於他的書畫收藏和京劇、詩詞,每年到上海分行查帳兩次,來上海就先找我。其實查帳也是做做樣子的,他來上海只是玩玩而已。既然來玩,也時而走走『花界』,結果就撞上了潘妃,兩人英雄識英雄,怪人愛怪人,一發而不可收,雙雙墜入愛河。張伯駒第一次見到潘妃,就驚為天女下凡,才情大發,提筆就是一副對聯:『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不僅把『潘妃』兩個字都嵌進去了,而且把潘妃比作漢朝的出塞,把她擅彈琵琶的特點也概括進去了,聞者無不擊掌歡呼。

可是問題並非那麼簡單,潘妃已經名花有主,成為國民黨的一個叫臧卓的中將的囊中之物,而且兩人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誰知半路殺出了個張伯駒。潘妃此時改口,決定跟定張伯駒,而臧卓豈肯罷休?於是臧把潘妃『軟禁』了起來,在西藏路漢口路的一品香酒店租了間房把她關在裡面,不許露面。潘妃無奈,每天只以淚洗面。而張伯駒此時心慌意亂,因他在上海人生地不熟,對手又是個國民黨中將,硬來怕惹出大亂子,他只好又來找我。我那時候年輕氣盛,為朋友敢於兩肋插刀。趁天黑我開出一輛車帶著伯駒,先到靜安寺路上的靜安別墅租了一套房子,說是先租一個月,因為那兒基本都是上海灘大老爺們的『小公館』,來往人很雜,不容易暴露。然後驅車來一品香,買通了臧卓的衛兵,知道臧不在房內,急急衝進去,潘妃已哭得兩眼桃子似的。兩人顧不上說話,趕快走人。我驅車把他倆送到靜安別墅,對他們說:『我走了,明天再說。』其實明天的事伯駒自己就有主張了:趕快回到北方,就算沒事了。」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張伯駒晚年所寫的《瑞鷓鴣》:「姑蘇開遍碧桃時,邂逅河陽女畫師,紅豆江南留夢影,白蘋風末唱秋詞。除非宿草難為友,那更名花願作姬,只笑三郎年已老,華清池水恨流脂。」即是追憶他與潘素情定三生的情景。

儘管,二人歷盡繁華變遷,歷盡滄海桑田 ,但依舊相濡以沫,相守終老,婚後,潘素洗盡鉛華,努力學畫,終成一代,金碧青綠山水及雪景山水大家……

可見,愛情就是相互成全,相互慰藉,一起面對世間的風風雨雨,管他朝雲暮雨,管他花開花落,有彼此相依相偎,別的真的不重要了!

正是: 一眼萬年,一生相伴,從此世間再無琵琶曲,唯見比翼雙飛來!

本文引用黃永玉《比我更老的老頭》

及孫曜東《回憶錄》如有犯版權請聯繫刪除

(圖片來源於網絡截屏,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當代女畫家潘素的一生,遇見對的人很重要
    然而兩人的熱戀激怒了已與潘素有婚約的國民黨中將臧卓,臧卓把潘素軟禁在西藏路與漢口路交口的一品香酒店。哪裡料到,情痴張伯駒居然託朋友買通臧卓的衛兵,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孤身涉險,劫走潘素。1937年,兩人終成佳偶,洞房花燭夜時,張伯駒見潘素一身白衣難掩驚訝,便問她:「喜慶之日,何著素白之衣?」潘素說:「潔白如酥,是我的本色。」
  • 潘素:一位堪比董小宛的內外精緻美人
    潘素的名氣自是沒有潘玉良大,其中自有原因,一是潘玉良個性極強,特立獨行,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尤其是出國研修西洋畫技,在藝術上也是獨樹一幟;而潘素雖然也是命運坎坷,但婚後一直是以照顧先生為已任,任勞任怨,繪畫只是愛好,並不是她的追求,為了先生,她是可以放棄一切的。潘素,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蘇蘇州人。
  • 潘素:與丈夫同視一個方向智慧人生
    潘素優雅沉靜的氣質從照片中便可略窺一二。而在朋友的筆下,40歲的潘素依然風華絕代。「一位四十來歲年紀,身著藏青色華達呢制服的女士從北房快步走出。她體態豐盈,面孔白皙,雙眸烏黑,腮邊的笑靨,生出許多嫵媚。唯有開闊而優雅的額頭上,刻著光陰碾過的印痕。」當張伯駒遇到潘素時,立刻一見鍾情,驚為「天人」。
  • 民國奇女子潘素,從青樓花魁到知名畫家的傳奇人生
    只是當時已經37歲的張伯駒,感情生活不可能一片空白,在潘素之前已經有了三房妻妾。他十五六歲時在父母安排下與安徽督軍之女李月娥成婚,婚後兩人也沒什麼感情,也無子女。1939年李月娥故去時,張伯駒甚至都沒回天津家裡。第二位夫人鄧韻綺原是北京的京韻大鼓藝人。她出身貧寒,很會料理生活,把家裡管理得井井有條,後1948年與張伯駒離婚,無子。
  • 潘素的人生驚豔了近半個世紀
    1937年,張伯駒與潘素正式結婚。此後,張伯駒陸陸續續遣散安置另外三位女子,只與潘素琴瑟和鳴。▲婚後潘素與張伯駒的好友妻眷攜伴相遊張伯駒自比明末四公子之一「冒闢疆」,所以自然要把潘素培養為董小宛,於是請了當時的各位名士,教授潘素古文、山水畫。
  • 古言宮廷文,權傾天下,不如有你;世間永恆,唯神仙眷侶
    古言宮廷文,權傾天下,不如有你;世間永恆,唯神仙眷侶大家好,小編又來推薦優質文章了,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古言宮廷文,權傾天下,不如有你;世間永恆,唯神仙眷侶。最近鬧書荒的寶寶們,這是送給你的福利喲。點擊下方連結閱讀↓↓↓《嫡女重生記》作者:六月浩雪在家是小透明,嫁人後是擺設,最後葬身火海屍骨無存,這是韓玉熙上輩子的寫照。重活一世,韓玉熙努力上進,只願不再做陪襯與花瓶,然後覓得如意郎君,平安富貴過一生。可惜事與願違,嫁了個身負血海深仇的郎君,韓玉熙的人生開始翻天覆地,但她新的人生卻是好事多磨,苦盡甘來。
  • 細君公主(之五)創始了優美的琵琶曲
    西晉詩人石崇所作《王昭君辭一首並序》中云:「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而也。」石崇序文中還說明,漢魏時期的歌舞大曲中的清商大曲就是在細君公主演奏的琵琶樂調的基礎上新制的,其基調也是哀怨的。名人當名,把琵琶與琵琶曲的創始者冠於細君公主頭上,也不為過。若不信,誰又是中國歷史上直徑琵琶的創始人?歷史上記載王昭君善彈琵琶。
  • 唯見吉化始主富貴
    ◎命宮無正曜,身宮在遷移值太陰落陷,見煞(尤忌火鈴),日生人主隨娘改嫁,或過繼出祀。◎太陰守命,又分上弦生人(初一至十五)及下弦生人(十六至卅日)。以上弦為吉,蓋其時月漸圓;下弦不吉,蓋其時月漸缺。上述隨娘改嫁的克應,以下弦生人更確。
  • 《靈魂擺渡·黃泉》經典臺詞:從此八百裡再無曼殊沙華
    《靈魂擺渡·黃泉》經典臺詞:從此八百裡再無曼殊沙華《靈魂擺渡黃泉》給我們呈現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三七是長生的思念,是長生的呼吸,是長生的歡笑,亦是長生的眼淚,劇中的臺詞也都透露著悲傷的氣息,句句入心,最後一句令人淚目。
  • 三問唯蜜瘦微商大軍!更多深扒詳情,今晚見!
    文章發布後瞬間小編的後臺和朋友圈就炸了大致的聲音有以下幾種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親身體驗後談感受的堅持運動減肥的理智派怕得罪人糾結轉與不轉的其中,最特殊的一種聲音則是來自唯蜜瘦代理們的「喊冤聲」,大致意思是堅稱產品有效果,無質量問題,此次「劫難」只是因為樹大招風遭人惡意陷害,甚至還爆出「幕後真相
  • 《法華經》文殊菩薩的世間眼
    (第二十三段)【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像。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其數如恆沙,斯由佛光照。又見諸菩薩,深如諸禪定,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
  • 世間再無「天花粉」,一代靈藥終歸塵!
    世間藥店、藥房,何止百萬家?但,再多的藥店,你也買不到仲景先生同款、真正的「天花粉、栝樓根」!三焦虛熱臟腑焚,舍君其誰何須問?世間再無天花粉,一代靈藥終歸塵!有時,給人開藥方時,患者窺見天花粉三字,緊跟著一句,「效哥,我花粉過敏」!
  • 良辰美景奈何天,世間再無美少年
    他說著中二無比的臺詞,卻毫無違和感,後來於媽抄到了《宮鎖心玉》裡,看得人起生理排異反應。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美少年最怕的也是難免年長色衰,歲數到了不能再接偶像劇,能力不足又沒辦法轉型,或者拼命表現出實力派的一面卻不被承認,只剩下全球人民都同情不已的尷尬境遇。
  • 《陳情令》同人畫:從此眸間再無星辰,從此世間再無星塵
    想起一句特別適合形容曉星塵的詩句:從此眸間再無星辰,從此世間再無星塵二、薛洋薛洋是《陳情令》中的反派之一,薛洋一生中無惡不作,可是聯想到他童年的遭遇,又似乎情有可原,他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角色,斷指薛洋,還有眼盲的曉星塵,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緣分。
  • 《法華經》: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現於世間,即:欲令眾生開佛
    《法華經》中,如來開宗名義: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如是「開、示、悟、入」,並非並列的關係,「開」是總標,「示、悟、入」是對「開」詮釋。
  • 世間再無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
    儘管一直都喜歡他的文字,在人生的某些灰暗時刻也藉助了他的菩提系列書籍積蓄力量,但人至中年的我已無多大震動,因為知曉你我都會死,最後的歸途誰都無法抵抗,他不過是先走了一步。而如今這樣冷靜安然全無掙扎的離開姿態,想來也是他內心所歡喜的。初識他的文字,還是在紙媒風行的時代,那時在《讀者》雜誌上讀到他的散文,即刻被他文如其名,清遠玄悠的風格給驚豔到了。
  • 世間歌手千千萬,人間再無黃家駒
    當我聽到黃家駒的歌聲時,那一句「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心頓時被打動了,再繼續聽時,已經感動得一派塗地。 雖然讀初中時,班主任的手機鈴聲是這首歌, 每次響起覺得有種精神為之一振的力量。可是那是年紀小,不懂得這首歌的真正含義。